「鼠」字是象形字,甲骨文畫出一隻動物的嘴旁有三點,有學者認為是老鼠愛吃的米粒,也有學者認為是老鼠啃咬後的碎屑。到了戰國時期的簡帛文字和秦漢間的小篆,上方的「臼」強調其牙齒發達、啃咬力強的特徵,下方則是畫出鼠類的身體和尾巴。
「鼠」最初指稱居住在洞穴中的動物,例如:田鼠、土撥鼠、沙鼠。後來「鼠」的指稱範圍愈來愈廣,例如:松鼠、袋鼠、飛鼠、倉鼠、天竺鼠等。
現代人比較熟悉的鼠部字是「鼴」字和「鼬」字,因為這兩種動物與鼠的特徵相近,因此以「鼠」字為形符,分別配搭「匽」和「由」為聲符組成形成字。其中,鼴鼠喜歡藏在泥土中,不見天日,有可能借「匽」字有「藏匿」的意思,因而取名為「鼴」。若然,「鼴」則是會意兼形聲字。
由「穴」和「鼠」組成的「竄」字是會意字,它借用鼠類在洞穴之中的形象,表達「藏匿」和「逃跑」的意思,後來「鼠竄」更組合成詞語,有「狼狽逃跑」的意思。
鼠類在古代不太受歡迎,《詩經》裏就有大田鼠吃掉人類農作物的記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碩鼠碩鼠,無食我苗」。由「鼠」所衍生而成的詞語成語亦多帶貶義,如:人格卑劣的人可稱為「鼠輩」,形容人目光短淺則是「鼠目寸光」,「膽小如鼠」指人膽量極小,被眾人厭惡鄙視的人可說是「過街老鼠」。正因為與「鼠」相關的褒義詞很有限,以致鼠年的新年祝賀語就比較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