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知名作家的子女為文談論其父點滴,寫的好不好無所謂,反正粉絲、學者非買單不可,畢竟這些內容是第一手經驗,無從迴避又不可替代。子女印象未必讓文學作品出現嶄新的詮釋角度,但至少讓外人略為窺探作家生活的些許片段。若文豪後代文采斐然,其文或可流傳後世。
《父親的帽子》便是一本後人讀來仍有趣的書。森茉莉充滿孺慕之情地追憶她的父親──日本文豪森鷗外,兼及其他家人和她豐裕歡樂的童年。森鷗外常因小事對店員、車夫等勃然大怒,又因強烈執著於文字和假名用法以致不時震怒,連這些未必光彩的片段,都讓森茉莉思念不已,不難想像父女之情何等深濃。
森鷗外曾留學德國習醫,此後終生熱愛德國。他多次為森茉莉郵購德國精緻童裝,真是不可思議,那可是交通不便的一百年前!森茉莉清晰描繪父母熱烈地討論服裝目錄的材質樣式,四個月後船運送來衣服,開箱更是家中大事,連三歲收到洋裝,她訴說的熱情彷彿昨天才穿過。想必這巨大的喜悅,使得她記性驚人的好。衣飾華美、食物精緻,加上長輩們無盡的寵愛,童年如此甜美,難怪森茉莉無比眷戀。原來明治年代富裕歐化的日本家庭,過的是這樣的生活,讓人忍不住也想吃一吃,穿穿看。
我對「回憶我的父親鷗外──寫於父親三十三週年祭」這篇文章印象深刻。森鷗外的子女在法事之外,同時揭幕森鷗外石像和詩壁,家人並請托知名作家永井荷風為詩壁賜墨,可知即便逝世多年,家族和社會依然厚愛森鷗外。
晚年貧困的森茉莉,沒有其他謀生之道,只好賣文維生。首先賣的是她最熟悉的兒時回憶。沒想到五十四歲以此書獲獎,因而踏入日本文壇,日後創作不輟,也成為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