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永遠的外出》益田米莉|你知道重要之人離世的感受嗎?

2024/01/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益田米莉是位圖文作家,特地查了一下她的圖畫作品,其實並不是我喜歡的風格,如果不是因為本書引起注意的話,大概不會認識她。而這本書也不是圖文作品,是關於作者面對親人離世的心情隨筆,從她親近的叔叔走了寫起,再提到自己父親重病。多數內容在紀錄她和父親最後相處的時光,以及父親離開後的感受。

raw-image


人們常用「內心開了一個洞」來比喻悵然若失,我也因為父親的死,心中開了一個洞。那並不是大洞,我自己就能輕鬆下去。因為探頭看漆黑一圈,所以也不知究竟有多深。
剛開始的好一段時期,我光是站在洞口就會悲傷。那是回憶的洞口。洞口四周圍起了柵欄,我爬不進去。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我開始越過柵欄,沿著洞穴中的樓梯爬下去。
回憶一個接一個湧現。一段一段地往下爬,懷念與後悔交相而至。
我會趕在淚水奪眶而出之前,急忙爬上去。反覆多次之後,漸漸地越下越深,如今已能靜靜待在洞穴裡。
「我還是很氣爸爸當時那樣做!」
甚至可以生氣了 。
—P.187

促使我讀《永遠的外出》的最直接原因,是自己在幾年前也失去了一位親人,很好奇他人在面對摯愛的死亡,又會有怎樣的情感。實際上作者的文筆很質樸,單純將日常與父親交流的所感記下。她的文字像是人明明想靜靜獨處,還是忍不住會播放音樂為心情伴奏那般。讀起來沒什麼負擔,且篇幅短,表述誠實不矯飾、簡單明瞭,字裡透露出傷感但生活還在繼續。當不想那麼沈重地去思考時,就會隨手翻閱一篇,她的文字雖不是能拯救我的雞湯,書裡特意加粗體的字句更沒有達到撫慰的效果,不過她的經歷卻能靜靜陪伴自己回顧那些難過的記憶。

相對於作者的淡然,自己面對親人死亡的悲傷較為激烈。第一次知道親人生病時,感受所謂死亡接近的緊迫,經常在夢裡哭醒。而經歷親人離世的當下,只覺得喪事現場荒謬至極。幾天前還叮囑對方要好好吃飯,此時卻要拿著銅板在照片前面問「吃飽了嗎?吃飽的話,請給個聖杯。」只得說事事難料如洪水猛獸,讓人無助地錯愕在原地。

與此同時,作者寫到病中的父親手腳容易水腫、體力也大不如前,僅剩吃食這個興趣,也隨著衰弱慢慢喪失。看著這樣的父親實在不捨外,總想為他做更多、想更理解他。我也反反覆覆有諸如此類的思緒,例如「我曾經和他做過哪些事?」、「有沒有好好對待他?」、「是不是該將他的過往紀錄下來」亦或是「最後一刻他是甚麼感受」等等。作者會選擇用文字記錄的出發點,無非代表不想忘記。如同拍照及錄影,不管是用何種形式的紀錄,都是想證明這刻,對方是存在過。

有篇作者到父親外派過的地點旅行,邊參觀邊想著父親那時的心情。我想起曾在網友發的文章裡看到一段文字,令人至今深刻,它寫著:「就因為他不在了,你才會一直想到對方。」意思殘酷且真實。雖然不清楚每個人是怎麼選擇應對悲傷,但我是樂意讓傷口與之相伴的人。因為懂,可以放任自己上一刻因歡樂大笑,下一刻又因思念而大哭,我依舊會去看那些觸景生情的事物來傷感,也許對自己來說唯有知道痛,才能和還在的人好好過日子。

最後,願每個人與珍惜之人相處的時光都不留遺憾。

點播Goldmund的《Threnody》



每篇文字都是自己所愛而寫,若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選擇自行輸入小額贊助,不限金額都是給予我繼續寫下去的鼓勵,謝謝 :)


內容總結
永遠的外出
3
/5
44會員
28內容數
手拿一本書,沈浸在紙張構築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