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龔固爾獎小說,中文世界,第一篇書評】脫離後現代五十年術語,平反十九世紀大眾寫實小說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raw-image

保守計算,《默默看顧她》的銷售額,可看上三億八千兩百五十萬台幣,為出版環境,注入一股活水。

【分享緣起】

有幸於龔固爾文學獎頒發的三週內,提出一篇 7500 字的書評!

準備的工作可說十分密集,共買了紙本書(作為收藏)、電子書(可數位劃線)和有聲書(發現和文字版的差異),六百頁的原文小說,好不容易啃完之後,又嘗試把所有法國出現的相關書評,看了一輪,最後再花三天的時間,寫下這篇分為五部分的評論(法國也沒有人寫這麼多啦)。

作為第三年的龔固爾獎報告,第十一本法國最新書評,嘗試實踐洪席耶(J. Rancière)的「感知能力分享」(partage du sensible),歡迎分享,敬請指教!



raw-image

【全文分享】


1,十九世紀章回小說,加上Netflix 影集風格

千呼萬喚始出來。

2023年龔固爾文學獎(le Goncourt),評審會議與去年如出一轍,經過十四回合的攻防激辯,得主還是難產,還是要依規定,交由評審主席,以兩票權力定奪;最後,由名不見經傳的獨立小出版社,L'Iconoclaste,發行的法國作家安德雅(Jean-Baptiste Andrea)第四本暢銷小說-《默默看顧她》(Veiller sur elle,暫譯),獲得今年法國文壇桂冠,引起文化界的一片驚呼、一陣騷動。

讓文壇驚訝的或許是,安德雅這本得獎小說,可說背對學界高舉五十年的後現代語境,踩盡後現代論述所有可能地雷,完全拋棄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引領風騷的「真實效應」(effet de réel)理論,主動繼承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大仲馬(Alexandre Dumas)面向大眾的章回體,雨果(Victor Hugo)充滿傳奇的社會寫實,與左拉(Émile Zola)從底層出發的自然主義。

安德雅這部得獎作品,平反十九世紀大眾寫實小說,讓後現代五十年光鮮術語,或成為問題本身。

《默默看顧她》不管於形式和內容,都有意識繼承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人文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十九世紀現實小說,完全不是枯燥無味的生活紀錄片段,與此相反,卻如同面向大眾的暢銷Netflix影集。

如同當今網路串流媒體竄起,當時歷經法國大革命,報章媒體如脫韁野馬,得到更多自由,更如雨後春筍,錢淹腳目,形成山頭林立,大仲馬於是每天於報紙,刊登章回體的社會現實小說,造成前所未見的大暢銷,稿費最後讓他賺得一座巴黎近郊的豪華城堡(雖然他又馬上揮霍家產、賣得一乾二淨)。

雨果充滿傳奇的社會寫實小說,如《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的發行,更是造成萬人空巷、全國沸騰的歷史事件。左拉自然主義的小說,雖然今天可能看起來嚴肅、枯燥,當時卻是各報紙大搶出手,爭取以章回體刊載,宛如今天的連續劇還是影集,常常造成全國瘋狂追劇的狂熱現象(也讓他在巴黎近郊賺了一棟豪宅)。


《默默看顧她》於形式上,可說是繼承十九世紀的章回體小說,這本近六百頁、如向大仲馬致敬的大河小說,卻分為六十多個輕快的章節,異常方便閱讀,尤其這六十多個章節,雖追尋雨果寫實主義(甚至左拉自然主義)的嚴謹風格,卻充滿宛如Netflix影集的戲劇張力,首先,所有劇情清清楚楚,沒有任何難懂的晦澀象徵,全部以具體到不能再具體的鮮明影像呈現;再來,這些充滿影像的情節,更被安排成高潮起伏的劇集結構,開頭的影像讓人震撼,緊接著一連串高低起伏的劇情,最後神來一筆,以劇情急轉的伏筆結束,逼著觀眾,再繼續一探究竟。

《默默看顧她》於內容上,更是有意繼承大仲馬《三劍客》(Les Trois Mousquetaires)的明快劇情,雨果《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的傳奇人物,與左拉《娜娜》(Nana)的底層意識。

繼承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下,底層生存的寫實主義精神,《默默看顧她》的故事安排在於二十世紀,兩次大戰的人類浩劫之間。一反戰爭情節的悲愴、悲情,故事發生的兩次大戰之間,卻非常輕快,充滿奇異的希望,小說場景設於義大利的鄉間小鎮,鄉民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洗禮,好不容易存活下來,卻遇到法西斯崛起,然而在墨索里尼的洗腦教育之下,法西斯於當時鄉民眼中,卻代表著「進步、和平與未來」,整個小鎮沉浸於法西斯獨尊的未來主義,於那樣帥氣的明快節奏下,輕快直奔,邁向更大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僅有《三劍客》般的明快劇情,《默默看顧她》更有宛如《鐘樓怪人》的傳奇人物設定。一個宛如駝背怪胎-加西莫多,一個宛如謬思女神-愛絲梅拉達,《默默看顧她》的兩個主角,設定成一個出身低賤的善良侏儒,遇見出身華族的高傲美女,兩個人花費一生、不可能的愛情故事。

raw-image

底層侏儒和貴族美女,卻是青梅竹馬的兒時玩伴,兩個人形成一種相知相惜的互補,華族女兒在底層社會找到難得自由,出身低賤的侏儒,卻因為貴族賞識得到教育與贊助,成為一個前途似錦的新銳雕刻家。《默默看顧她》的小說主題,宛如左拉《娜娜》的階級悲劇,一切看似童話故事的美好童年,遇到社會階級,一切就轟然坍塌。我們可以說,安德雅這部小說的主題,徘徊於完美想像的「天真」(naïveté),與腳踏現實的「不再天真」。

因為「不再天真」,貴族女兒,因身為女性,身不由己,被迫下嫁豪門,以拯救家道中落的家族財富;低賤侏儒,因為才華洋溢,成為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卻因無法與青梅竹馬結為連理,「不再天真」,成為法西斯御用雕刻家,整天紙醉金迷,沉醉於法西斯給予的金錢、權力與榮耀之中。

著迷於黨的魅力,於醉生夢死的金錢權力中,兩人卻因為二次大戰的爆發給震醒,「不再天真」,發現一生中最珍貴的,不是財產、地位或榮譽,卻是彼此的相伴,然而有此覺悟之時,兩人卻天人永隔。底層侏儒最後以貴族女兒,雕塑他的終生傑作,隱身於修道院四十年,以至臨終,只為在這個作品旁邊,「默默看顧她」。

安德雅這部得獎小說,不僅以「不再天真」,由內部貫穿階級意識的主題,更可能引申到作品的生成條件,可以從面對產業、思想、歷史與自然層面,探討作者安德雅,以至於法國當今文壇,如何深入人間,「不再天真」。


2,面對產業,不再天真:

嚴肅文學書,力抗漫畫書銷量


2023年龔固爾文學獎,經過激烈辯論後,給予安德雅這部小說,可能展現法國當今文壇,面對產業環境的一種「不再天真」。

龔固爾頒獎的使命,並不在酷炫觀念或理論上的標新立異,而是法國文學的實質生存與長遠流傳,承擔起創作方向、出版界發展、書店界存續,與讀者長期培養等環境問題。

相對諾貝爾獎的百萬歐元獎金,獲得龔固爾,獎金其實只有區區十歐元,約三百台幣,卻讓所有作家、所有出版社都趨之若鶩,因為這不僅是個象徵性榮譽桂冠,更是一個自身產業續存的實質方向。

龔固爾獎近年累積的效應,一個實際的成果在於,讓嚴肅的文學作品,能夠擠進暢銷排行榜,與漫畫銷量,一較長短。

法國雖以十六位作家獲得諾貝爾獎,超越美國的十三位,成為世界文壇之首,然而於法國書市結構,嚴肅文學書卻長期被邊緣化。

法國書市的暢銷排行榜,前幾名永遠是漫畫,再來就是類型小說,如暢銷作家紀優・穆索(Guillaume Musso),連續十年,以黑色小說,佔據總體文學書排行榜第一名,現年38歲的年輕作家喬艾爾‧狄克(Joël Dicker),也長期以偵探小說,佔據排行榜前茅;最新興起的類型小說,為「感覺愉悅派」(Feel-Good),代表作家如梅麗莎‧達‧寇斯達(Mélissa Da Costa),已能超越黑色、偵探小說,一躍成為類型文學的榜首。

簡而言之,法國書市的排行榜,長期都是漫畫和通俗小說所全數霸佔,嚴肅文學書沒有位置。這也就是說,出版界和書店,亟需類型小說或漫畫來支撐每月營收。

然而,最近幾年,書市環境悄悄產生質變。非類型的嚴肅文學,開始攻佔排行榜,甚至可以和漫畫書一爭長短。這其中的改變關鍵,在於龔固爾文學獎。

近年來,只要獲得龔固爾文學獎,銷量即是以十倍以上計算,能夠一舉攻佔暢銷排行榜。

raw-image


以近三年的作品為例,2021年,第一位獲得龔固爾的黑非洲作家-薩爾(Mohamed Mbougar Sarr),其31歲撰寫的《人類最秘密的記憶》(La Plus Secrète Mémoire des hommes),以小到不能再小的獨立出版社發行,得獎前乏人問津,本金不足,全法可能出書不到三千本,然得獎之後,卻一時趕印不及,全法缺貨長達數月,至今已銷超過五十五萬本,終以最邊緣的黑非洲文學,弔詭成為支撐起法國純文學市場的年度榜首。

2022年為爭議性的一年,在此卻希望為其辯護。與今年龔固爾同樣激辯,政治學教授安波里(Giuliano da Empoli),精準預言烏俄戰爭的第一本小說-《克里姆林宮的魔術師》(Le Mage du Kremlin),與布里姬·基霍(Brigitte Giraud)的女性純文學、私小說-《痛快活著》(Vivre vite),兩部作品廝殺到十四回合,最後雖由後者得獎,但卻已雙雙拉抬兩書氣勢,前者即使沒得龔固爾,卻叫好叫座,銷量超過四十萬本,後者雖然得獎,卻「只賣三十萬本」,雖看似成績欠佳,然而考量其文類與題材,若三萬本已是奇蹟,龔固爾獎可說讓這樣小眾文學,銷量提高至以十倍計。

raw-image

《默默看顧她》在得龔固爾前,兩個月即暢銷達五萬五千本,今年十一月七日獲獎後,銷量更是以倍數增長,得獎不到一個星期,直衝全法書市排行榜的第三名,前兩名都是永遠佔據榜首的漫畫類型。

平均而言,龔固爾獎能夠讓純文學書,銷量達到五十萬本,以此保守計算,《默默看顧她》的銷售額,可看上三億八千兩百五十萬台幣,為出版環境,注入一股活水。

《默默看顧她》達成一個不可能任務-嚴肅文學,力抗漫畫銷量。


3,面對思想,不再天真:

脫離後現代光鮮術語,平反十九世紀寫實小說


《默默看顧她》於今日法國文壇的意義,不僅與產業復興上,更在於美學思考上-如何面對後現代五十年術語,平反十九世紀大眾寫實小說。

後現代五十年來,以批評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起家,認為西方所有看似追求真理的人文主義,都是一種意識形態,進而提出「真實效應」理論,認為藝術中呈現的真實,只是一種效應,然而文學還有其他千千萬萬種效應。藝術與其追求真實,不如追求「文本愉悅」(plaisir du texte)。如此美麗的理論,彷彿領悟這些術語,開口就是科學,就是詩,五十年來風靡歐美學界與廣大文青。

然而如此美麗術語,二十一世紀以來,已受到法國學界的「科學性」質疑與意識形態檢驗。後現代主張所有人文主義都是意識形態,難道就自動變成客觀科學,自己就不是意識形態了?對此,法國政治哲學與美學研究者,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二十年來不斷質疑後現代「真實效應」的科學性,並探討如此隱藏意識形態清洗的後果性。首先,洪席耶五十年來,自始不承認後現代理論的「科學性」,主張後現代在成為科學之前,永遠是馬克思意識形態。與其用拗口的語言學術語來製造科學印象,後現代思想必須完全承擔其隱藏馬克思意識形態的全部後果。

raw-image

除了對「科學性」的懷疑,於新世紀肇始,洪席耶二十年來,更針對羅蘭·巴特的「真實效應」,提出針鋒相對的反駁。羅蘭·巴特特別指出,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小說,如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作品,出現的無意義、無作用日常物品,文本敘事完全無法分析,成為一種讓人困擾、欲除之而後快的「頑強殘渣」(résidu résistant)。後現代於是提出,文藝作品會產生「真實效應」,一種科學觀測,最好排除的干擾變項。

然而,洪席耶卻認為,文藝作品出現無意義的日常物品,並不是需要淨化清洗的「頑強殘渣」,卻是引發人類敘事革新、發現他者的一種超越動能。從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開始,人類終於看到,自身英雄敘事之外,超出自身意義的日常與無為自然,如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出現的鄉村日常,任何人,都可當敘事主角,任何物品,都可當敘事內容,文藝作品與其呈現需要清洗殘渣的「真實效應」,不如體現身在其中、無法用後現代術語分割的「真實溢滿」(excès du réel)。

以呈現「任何人過任何生活」的能力,十九世紀寫實小說,於是成為攝影和電影的靈魂前身,展現一種藝術演變的嶄新視野:「平凡為美,如真實痕跡」。

raw-image

二十年來,法國學界開始面對「後現代科學術語」,平反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可說於今年的龔固爾獎作品,得到一種開花結果的豐富呈現。

《默默看顧她》不僅精彩平反了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更有機連結了二十世紀大鳴大放的電影藝術。

小說作者安德雅,是法國文壇的非典型人物,他步入中年,四十歲才轉行當小說家,在此之前,他是一部長片的導演,四部電影的編劇。

從某個層面來看,因為安德雅的電影出身,《默默看顧她》呈現的是一種鮮明到不能再鮮明的影像,所帶動的流暢到不能再流暢的敘事,讀小說完全像是在看電影,小說的影像感,似能直接改編成劇情長片。

然而,安德雅卻在France 2的得獎訪談中,說他從來沒想到要改編成電影,只是想寫一部他很久就要寫的小說。

安德雅的作品,或許展現一種小說和電影,兩種藝術的相通流動性,與其說他的小說有「電影感」,不如說,電影敘事,有著大仲馬、雨果到左拉一路發展的「小說感」。


電影百年敘事,並非橫空出世、從天而降,而是大幅受益於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如其面向大眾的敘事能力,其面向社會的敘事承諾,我們或許可說,大仲馬小說和Netflix影集,是一種前世今生。

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也非橫空出世、從天而降,而是沉浸於人類數千年的敘事長河,如三千年前荷馬史詩以鮮明影像、暢快故事,服務所有鄉民,彷彿預言十九世紀面向大眾的章回小說,當今的好萊塢的賣座電影,還是未來電腦遊戲的生動故事。

《默默看顧她》具有鮮明影像的電影性,不僅能充分追朔到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之共感,更能融會人類數千年長河的影像精神史,見證人類的渴望,融會三千年前的神話史詩,十九世紀的寫實小說,二十世紀的電影藝術,二十一世紀的網路電玩。



4,面對歷史,不再天真:

法西斯政權,與菁英美學之共生結構


除了平反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將其融入人類傳遞至今的精神歷練,《默默看顧她》更處理了一個艱難的二十世紀命題-人類藝術和法西斯思想,曾經共生的秘密關係。

於當今後現代語境,似乎容易以一種「政治正確」和「藝術至上」,將法西斯政權,與前衛藝術發展,漂亮切割出來,然而,兩者如何曾經是密不可分,達成為一種共謀的緊密結構,其中一個如大象在房間的顯著例子,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和未來主義的前衛藝術,如膠似漆、一體兩面的共生理念,若當今以「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作為切入角度,將成為一個無法解決的懸置歷史公案。

《默默看顧她》則以妙筆生花的幽默還是荒謬,面對這個難解、尷尬、不祥、惹人厭的歷史事實。

與其以「政治正確」,表現藝術家如何英勇反抗法西斯,《默默看顧她》完全逆道而行,展現出藝術家如何可能,快樂加入法西斯。

以事後諸葛的角度,法西斯政權今天有萬般的不是,然而於義大利當時的歷史場景,加入法西斯不但代表著「帥氣、進步、和平與希望」,更是一門大賺一筆的好生意。

一般認為,法西斯黨是由沒受教育的鄉下民粹所支撐,可能只對一半,橫跨極左到極右,記者出身的墨索里尼,完全深諳藝術宣傳的蠱惑力量,不計任何成本,不惜以重金或暴力,拉攏義大利所有的藝術菁英,如世紀末大文豪-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提出〈未來主義宣言〉(Manifesto del Futurismo)的馬里內蒂(Marinetti),並成立了歐洲最大的電影城(Cinecittà),羅賽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在此拍攝了「法西斯三部曲」(Trilogie fasciste),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更為墨索里尼的愛子編劇。

raw-image

《默默看顧她》沉浸於法西斯帥氣俐落的暴力,與光鮮亮麗的暴利之中,繪製了義大利於戰前,各社會階層的人性百態壁畫。小說中的貴族家庭,非常準確且生動地,表現法西斯政權與菁英階層的共生結構,哥哥為了維持貴族特權,加入墨索里尼黑衫軍,弟弟則成為教士,於梵蒂岡成為教皇和墨索里尼的傳聲筒,妹妹則因維護家產,被迫嫁給電影城的超級大製片。

出身於最底層的侏儒雕刻家,更因對法西斯黨效忠,快速得到提拔,平步青雲,成為媒體報導的大藝術家,進入藝術高等學院,整個鹹魚翻身,將成為領終身俸的貴族。

法西斯挑起歐洲戰火,羅馬卻一片歌舞昇平,然而,一夕之間,愕然天崩地裂。

法西斯黨以極致的暴力,猛然竄起,更以極致的暴力,於地獄之火結束。義大利因為墨索里尼焦土作戰的曠世野心,整個半島,成為煉獄廢墟,義大利人倏然驚醒,發現身在前所未見的毀滅浩劫。

於是,我們在廢墟之中,看見羅賽里尼和費里尼,拍攝新寫實主義電影,似為一種前法西斯份子,一切重零開始,一生持續發展的救贖。

高舉「為藝術而藝術」的大旗,菁英藝術與法西斯政權,如何形成光鮮亮麗的共生結構,以一種俐落、爽快、帥氣,就算面對啟示錄預言,浩劫來臨,也在所不惜。

藝術結合法西斯,《默默看顧她》寫下義大利二十世紀的命運。

raw-image

5,面對自然,不再天真:

文學的「自然不是主義」


面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菁英挑臖,安德雅刻意選擇了左拉(Émile Zola)從底層出發的自然主義,作為書寫承諾,可說再次踩到後現代主義的超級大地雷。

後現代主義可說對左拉不屑一顧。

raw-image

福婁拜的寫實主義,可說是後現代批評的最後底線,讓羅蘭·巴特因此提出「真實效應」,福婁拜的小說,以其高深的涵養,在過濾出所有惱人、不愉快的「頑強殘渣」,無意義的日常物品之後,最後還是文采飛揚,文字尤其還更為精煉,成為更為純粹的藝術精品,成為一種過濾雜質後,「文本愉悅」淬鍊過的典範。

反觀左拉的作品,通篇充斥無意義、沒品味的日常灰撲撲用品,沒有什麼作用的閒雜人等路過,充滿與敘事結構無涉的生活細節,可說通篇都算一種雜質,文本到底怎麼過濾?最後能分析出什麼藝術?後現代對左拉,似不置可否。

左拉整個文學,就是「頑強殘渣」。

對此後現代主義的蔑視,德勒茲(Gilles Deleuze)出來講話了。在讀過左拉的所有大河小說之後,德勒茲超越後現代的輕視,對左拉整個小說書寫,大表讚嘆,認為左拉的來自底層的書寫,淋漓表現出一種菁英語言結構的「裂隙」(fêlure),就是到處充滿完全不被菁英意義馴服的「頑強殘渣」,讓左拉的小說,表現出一種來自底層的自主性,表現任何人可以過任何生活,一種平等性,更於關注無意義日常物品和無為大自然中,發現一種超越菁英文明利益的開放性。

自然,不用化約成人類可利用資源的概念,也不是人類敘事結構,可有可無的漂亮背景裝飾,更像是沒有答案的一種開放,超越所有人類設想利用的意義之外。

這也是為何,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面對後現代主義對「自然主義」的某種不齒,提出一種「無為」(désœuvrement)的概念,人和自然的關係,或許並不是一種權力結構,一種象徵體系,而更像時常超出人類所有價值的「無為」。

raw-image

我們或許可以提出,文學與大塊無為的關係,與其叫「自然主義」,不如說「自然不是主義」。自然,永遠不是人類想像的那樣。

繼承左拉充滿「頑強殘渣」的書寫,《默默看顧她》也呈現一種超越敘事功能,人與自然關係,持續探索視野。

安德雅小說呈現的自然景色,似不只是一種敘事結構,可有可無的背景裝飾,更像是一種人類與自然關係,經驗的不斷探索。如小說女主角,和森林動物的緊密關係,並不能只是放在一種傳奇故事的結構框架,成為一個可操作的劇情功能,更像是人類與他種生物關係,一種沒有答案的持續探索。森林動物固然在敘事中,非常溫暖可愛,卻也表現出一種超越人類的自主性,牠們會鬧脾氣,會拉屎,會不小心死亡。自然無為,超越人類敘事的功能。

《默默看顧她》不再天真,不把自然當作可有可無之裝飾背景,卻持續探索,一種人類和自然關係,沒有答案的共感。

作為「頑強殘渣」的文學,自然,不是主義。


【書籍資料】

raw-image


法文書名:« Veiller sur elle »

作者:Jean-Baptiste Andrea

出版社:L’Iconoclaste

頁數:592 頁

紙本書售價:22,50 €

數位版售價:16 €




【文學新頁,思想新潮,分享實踐】



1,龔固爾獎,連續三年,第一時間分享

-2023年,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小說,死而復生

〈於14回合爭辯,回歸大仲馬之傳奇寫實小說,最後勝出〉


-2022,女作家純文學

〈法國龔固爾文學獎,頒給第十三位女作家〉

〈龔固爾文學獎,由內而外的文學政治性論戰〉


-2021,黑非洲作家

〈於中文世界,提出【非洲文學年】現象〉


2,中文世界,第一篇完整書評:

〈被消失的邪典-《人類最秘密的記憶》完整書評〉

〈21世紀‧帝國戰爭‧精準預言-《克里姆林宮的魔術師》〉

安妮艾諾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之後的兩本書


3,洪席耶近年六本著作,第一時間書評

2023年,《思考解放》-【任何人藝術】作為革命,【任何人政治】作為解放

2022年,《政治場景-不光榮三十年》,抵抗【菁英階級】【烏托邦絕對化】

2021年,《文字與錯誤》,菁英語言結構,作為問題意識

2020年,《景色時代-美學革命之起源》,藝術與自然的連結,成為革命

2019 年,《影像,作為一種工作》,「在之間」的影像

2017年,《我們活在怎樣的時代?》,美學,作為政治信仰


4,洪席耶與阿甘本思想交集,中法語境,原創研究分享

千禧到臨,洪席耶與阿甘本之思想對弈

阿甘本《創作與無政府》

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面對後現代論述危機:「空無神學」



*本文為長期無償分享之一篇,感謝以一杯咖啡的經費,贊助持續分享




    avatar-img
    323會員
    220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潔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有法國作家趨之若鶩的龔固爾文學獎,獎金驚人地只有象徵性的十歐元,大約三百台幣。然而所有出版社看重的,卻是得獎後的銷量,通常為倍數增加,預計通常可看上五十萬本的成績,對嚴肅文學書來講,是個奇蹟數字。
    眾所矚目的法國鞏固爾文學獎(le Goncourt),於今天(11月7日)揭曉,在此有幸於第三年來,於第一時間作出分享實踐。
    安妮艾諾昨天(十月二十四日)被阿爾及利亞拒發簽證,因此無法參加北非的第二十六屆國際書展論壇。 媒體公認,是因為女作家之前簽署了支持阿爾及利亞反對派記者的請願書,進而立即被報復...
    【緣起】 有幸於得知作家去世的二十四小時內,撰寫了四千字文章,作為當代文學生態,長期無償分享的一部分,歡迎指教,敬請分享!
    「我不建構虛構角色,我解構我曾經成為的那個女孩。」-安妮艾諾 【緣起】 個人有幸持續書寫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此為第 8 篇,評論安妮得獎之前、之後之兩本書,並探討其【於法國文壇掀起之衝擊】。此作為長期的分享實踐,歡迎指教,敬請分享! 另外,紀錄片《安妮
    「日本的曖昧,正是以一種猛烈,將國族與個體,兩者撕扯開來。」 -大江健三郎,諾貝爾獎演說-〈曖昧的日本的我〉
    所有法國作家趨之若鶩的龔固爾文學獎,獎金驚人地只有象徵性的十歐元,大約三百台幣。然而所有出版社看重的,卻是得獎後的銷量,通常為倍數增加,預計通常可看上五十萬本的成績,對嚴肅文學書來講,是個奇蹟數字。
    眾所矚目的法國鞏固爾文學獎(le Goncourt),於今天(11月7日)揭曉,在此有幸於第三年來,於第一時間作出分享實踐。
    安妮艾諾昨天(十月二十四日)被阿爾及利亞拒發簽證,因此無法參加北非的第二十六屆國際書展論壇。 媒體公認,是因為女作家之前簽署了支持阿爾及利亞反對派記者的請願書,進而立即被報復...
    【緣起】 有幸於得知作家去世的二十四小時內,撰寫了四千字文章,作為當代文學生態,長期無償分享的一部分,歡迎指教,敬請分享!
    「我不建構虛構角色,我解構我曾經成為的那個女孩。」-安妮艾諾 【緣起】 個人有幸持續書寫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此為第 8 篇,評論安妮得獎之前、之後之兩本書,並探討其【於法國文壇掀起之衝擊】。此作為長期的分享實踐,歡迎指教,敬請分享! 另外,紀錄片《安妮
    「日本的曖昧,正是以一種猛烈,將國族與個體,兩者撕扯開來。」 -大江健三郎,諾貝爾獎演說-〈曖昧的日本的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在輕小說界一片異世界重啟人生、轉生各行各業各種族、追求高概念突破的競逐下,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反而成為一個全新的挑戰。 PS:本文寫於三年前,這段居然不用改。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閱讀《簡愛》(Jane Eyre)這本英文小說的心得與故事概述。作者提及小說中重要的女性主義主題以及19世紀英國的社會狀況,並解釋為何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對瞭解社會現象至關重要。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長期關注繁簡書籍中文譯本的求知者,多半比一般讀者來得敏感,他們總要更早獲知出版新書的訊息,甫出版就立刻入手,搶先做譯本之間的比照與閱讀。這樣做有幾個好處。其一,可以滿足知識慾望,為自己帶來新的問題意識。而這個問題意識的產生,往往會促成繼續探索的動力。其二,透過兩個譯本的翻譯風格與出版年月對比,我們就
    這本書是第六屆金車奇科幻文學獎的首獎作品,而我要說,這完全是實至名歸,因為這本真的非常精彩。 故事涉及國家的興衰,一位拋棄繼承的領主長女,在外地自我放逐十年之後回到故國,擺在眼前的是自己過去各種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也許不是她的行為,但人就是會這樣解釋。 但就是這一點很重要,人是由自己的過去定義的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的確,真正的閱讀是重讀,真正的書寫亦是重寫。必然是複讀與複寫,在無數的「已發生」上行跡,且終會無數次地,被往後的所覆蓋。於是在此,由書中一再出現的關鍵詞語之一,「現代」或「現代性」,召喚起波特萊爾,這位無非對「現代性」最有洞見的靈魂之一:「你的腦袋有無以數計的念頭、影像與情緒,一層層地堆疊其上,溫緩
    Thumbnail
    前段時間,我打開了這本來自作家安妮·艾諾的作品...... 本文在撰寫有提到一些劇情內容,介意的格友先別點開。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在輕小說界一片異世界重啟人生、轉生各行各業各種族、追求高概念突破的競逐下,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反而成為一個全新的挑戰。 PS:本文寫於三年前,這段居然不用改。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閱讀《簡愛》(Jane Eyre)這本英文小說的心得與故事概述。作者提及小說中重要的女性主義主題以及19世紀英國的社會狀況,並解釋為何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對瞭解社會現象至關重要。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長期關注繁簡書籍中文譯本的求知者,多半比一般讀者來得敏感,他們總要更早獲知出版新書的訊息,甫出版就立刻入手,搶先做譯本之間的比照與閱讀。這樣做有幾個好處。其一,可以滿足知識慾望,為自己帶來新的問題意識。而這個問題意識的產生,往往會促成繼續探索的動力。其二,透過兩個譯本的翻譯風格與出版年月對比,我們就
    這本書是第六屆金車奇科幻文學獎的首獎作品,而我要說,這完全是實至名歸,因為這本真的非常精彩。 故事涉及國家的興衰,一位拋棄繼承的領主長女,在外地自我放逐十年之後回到故國,擺在眼前的是自己過去各種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也許不是她的行為,但人就是會這樣解釋。 但就是這一點很重要,人是由自己的過去定義的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的確,真正的閱讀是重讀,真正的書寫亦是重寫。必然是複讀與複寫,在無數的「已發生」上行跡,且終會無數次地,被往後的所覆蓋。於是在此,由書中一再出現的關鍵詞語之一,「現代」或「現代性」,召喚起波特萊爾,這位無非對「現代性」最有洞見的靈魂之一:「你的腦袋有無以數計的念頭、影像與情緒,一層層地堆疊其上,溫緩
    Thumbnail
    前段時間,我打開了這本來自作家安妮·艾諾的作品...... 本文在撰寫有提到一些劇情內容,介意的格友先別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