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閱讀筆札02|李花兒:《想殺的孩子》

最近特別喜愛閱讀穿插採訪形式的推理小說,像是和書中的角色對話的模式,讓讀者能夠從案件的周圍獲取線索和資訊,成為一種別具趣味更貼近現實的推理筆法,而《想殺的孩子》此書亦使用了這樣的寫作方式,在敘述主線故事的同時,也屢次加入他人的採訪紀錄,讓讀者能從多方視角融入故事情節。



《想殺的孩子》較少著重於深入描寫場景,幾乎皆由對話和人物的心理層面所構成,也因此對平時閱讀速度極為緩慢的我而言,不費許久就將此書閱讀完畢。書中牽扯到許多相關人物,最值得關注的是每個人都說法不一,我想這也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究竟案件中的被害者瑞恩和嫌疑人珠妍的真實面貌為何?該相信哪一方說的話?正是讀者一頁接著一頁、不查出真相不罷休的原因。

而雖然本書是以「霸凌」為主軸,但我亦有許多想反思的其他部分:


《少年法》的存在意義?

先不論小說中的故事真相,跳脫小說來思考,《少年法》是否真的是必要存在的法條呢?猶記得曾讀過東野圭吾《徬徨之刃》,亦看過韓國電影《媽媽別哭》,都令我對保護未成年少年的法律保障感到怒不可遏。而在閱讀完此書後,再次喚醒我思考《少年法》的實質意義。


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定位?

當孩子深陷劫難之中,會願意尋求父母的庇護嗎?孩子對父母來說,只是自己用來炫耀的工具,或是實現自己理想的途徑嗎?當然,我認為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真正愛孩子的,但書中卻點出了某些父母與孩子間最血淋淋的相處實況,這也是我閱讀過程最感到心酸心痛的,不禁為主角感到深切揪心。


何謂事實與真相?

平時有觀看案件影片的習慣,經常可以看到冤案的無所不在,當人們兀自在心中秉持自我的執念,便只會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只聽自己想聽的,對於是否能做到明辨是非,似乎就不屑一顧,因此在混濁的眼表之下,純粹的真相不再重要,重要的唯有將自我認定的罪犯送上審判台,讓人讀來倍感唏噓。正如同作者李花兒自言:「我經常思考真相究竟是事實本身,還是按照人們想要的而創造出來的呢?」

在我想來,事實與真相兩個沉重的詞彙,始終無法相劃等號。


李花兒的這本《想殺的孩子》筆觸雖簡潔俐落、沒有特別華麗的綴飾,但卻深藏多種議題值得讀者去省思,在看似簡單的案件背後,透過文字帶領讀者去探討現今社會的諸多弊病,我認為十分值得一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閱讀彼岸🌤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