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告白》談青少年的幽暗心理與叛逆:《告白》讀後

更新於 2018/10/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故事主軸,是一個國中老師與兩個殺了她幼稚園女兒的國一學生,師生之間罪與罰的過程。女兒被殺的主要關鍵人物,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天才青少年,小時候被追求專業生涯的媽媽給拋棄後,內心的空洞形成了行為偏差的根源,不論對錯好壞,想做一些能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來吸引他媽媽的注意力。
的確,有許多研究報告發現,孩童時期如果沒有正面的被愛經驗,容易在青少年期以「犯罪行為」來彌補童年失落的「被珍視及被疼惜」的經驗。比如說結黨結派,追求所謂的義氣,以及共患難同生死,追隨老大以尋求認同。
班上另外兩位主要角色的同學,都來自正常家庭,卻也都有令大人訝異的行為。我想,這些都是所有青少年成長期中共有的叛逆吧!
青少年是從受父母百分之百照護下的兒童,跨到獨立自主的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渴望脫離家庭,卻又害怕;在身體快速成長中,有許多狀況是他們自己不瞭解也無法掌控的。比如說,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前額葉尚未完全發育完成,往往由負責情緒活動的杏仁核來掌握行為表現,因此,在理智上青少年知道打人不好,飆車、吸毒也都不好,但是杏仁核驅使他們去做,並獲得情緒上立即的滿足。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也正是追求生命意義與同儕認同的階段,急著釐清「我是誰?」「我的價值是什麼?」在尋找自我時,特別討厭父母親老是用小時候的他來為自己定位。好辯頂嘴、挑剔唱反調、討厭偽善、挑戰權威,都是這個「叛逆期」的象徵,不了解孩子內心的徬徨,只會震驚地懷疑:「我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然後傷心地回想孩子小時候有多乖,其實是無濟於事的。
《告白》台灣中文版封面
當孩子情緒很不穩定時,若是家長沒有發覺異狀,仍然採取高壓的管教方式,親子的衝突只會愈來愈嚴重。這時候,父母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情,不再當個無微不至的管理者。與其想爭回孩子的掌控權,不如轉換角色成為顧問,因為他們不想要被大人限制,但是他們還是需要些意見指導。
而所謂顧問,就是當「客戶」(孩子)準備好,並且確定他們想聽,才發表意見。因為父母與子女對「需要」的認知不太一樣,往往家長認為只是好意的提醒,孩子卻會覺得不受尊重,甚至視為「魔掌伸到我的勢力範圍」,立刻暴怒發飆反抗。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父母眼中,的確是非常「難搞」的。因為他們要求擁有自由,卻無法承担責任與後果;主觀的意識很強,卻沒有完整思考判斷的能力。
他們強烈宣示對自己身體與活動的所有權,並且想從事成年人可以做的事,可是這些活動卻是他們很少或完全沒有經驗的,因此往往會落入眼高手低的處境。或許家長要動怒責罵以前,要體貼地想到,他們其實是處在畏懼和不確定的混亂中,卻以外表的虛張聲勢來掩飾。
在這個時代,我們會認為孩子成長在物質富裕的社會中,要什麼有什麼,已經太好命了,哪來這麼多問題?表面上,這個世代雖然有手機,有網路,有更好的教育機會,更多的自由,對孩子而言簡直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可是同樣的,這個世代也面臨全球化的高度競爭,以及不確定的未來,其實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非常大。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舒解時,就會加重各種精神與情緒上的障礙。
根據2003-2004年的調查研究,台灣青少年重鬱症的盛行率為百分之八點六六,即使以較嚴格的標準評估,也有百分之五點六二。而國健署近年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則顯示,青少年在一年內曾認真考慮自殺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二十,更有百分之七點五曾經嘗試自殺。這些年來,青少年第二大死因就是自殺,遠遠超過許多疾病。
此外,還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的憂鬱症不僅會自傷,更會傷人,想要與世界一同毀滅;就像小說中最後的結局,也正如各個國家都陸續發生的校園集體屠殺事件。
從《告白》書中扣人心弦的情節裡,讓我們重新看到青少年幽微的心情,也提醒我們生命有一定的歷程,父母要用更大的耐心與寬容,去引導孩子渡過這個身心成長的風暴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年度每個月我都會固定接受教育廣播電台資深主持人,也是老朋友常玉慧的採訪。她對我們全家出國旅行時,都會順便參觀各國的老人院及相關的銀髮養護所,感到很有趣,最近的節目就要我談有關大學生與銀髮族一起住的制
台灣民眾對待河川溪流的態度,就是我們對待台灣的環境、對待自然的縮影。看著鳴咽的野溪,思索台灣的未來。 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一條什麼樣的河流?
我們今天知道了,當這些塑膠垃圾在潮水不斷撞擊以及陽光曝曬下,逐漸變脆以及不斷碎裂,一再分解愈來愈細碎,久而久之,也會變成直徑非常微小的塑膠微粒。不過,不管塑膠碎裂到多麼微小,它始終存在大海裡,永遠不會消失不見。
寫回憶錄具有療癒的作用,跟自己和解。因為我們所有過去的經驗都沒有真的過去,它們都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現在困住我們的,往往來自於過去的心靈創傷。療癒的重點,並不是追究誰害了我們,而是隔了一段時間後,重新審視這些經驗,賦予這些事件新的意義。寫回憶錄就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除了採集與研究之外,爬樹也是環境教育,甚至是孩子學習挑戰自我很好的活動。這幾年台灣的自然體驗活動中,偶爾可以看見一群大人與孩子吊掛在大樹上看世界,攀樹以環境教育的項目被引進後,已有越來越多民眾有機會進到樹冠層,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楊力州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紀錄片也可以如劇情片扣人心弦。我真正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始終不忘初衷,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讓沒被看見的事物被看見。 是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或許我們不在乎,或許我們不願面對。
今年度每個月我都會固定接受教育廣播電台資深主持人,也是老朋友常玉慧的採訪。她對我們全家出國旅行時,都會順便參觀各國的老人院及相關的銀髮養護所,感到很有趣,最近的節目就要我談有關大學生與銀髮族一起住的制
台灣民眾對待河川溪流的態度,就是我們對待台灣的環境、對待自然的縮影。看著鳴咽的野溪,思索台灣的未來。 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一條什麼樣的河流?
我們今天知道了,當這些塑膠垃圾在潮水不斷撞擊以及陽光曝曬下,逐漸變脆以及不斷碎裂,一再分解愈來愈細碎,久而久之,也會變成直徑非常微小的塑膠微粒。不過,不管塑膠碎裂到多麼微小,它始終存在大海裡,永遠不會消失不見。
寫回憶錄具有療癒的作用,跟自己和解。因為我們所有過去的經驗都沒有真的過去,它們都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現在困住我們的,往往來自於過去的心靈創傷。療癒的重點,並不是追究誰害了我們,而是隔了一段時間後,重新審視這些經驗,賦予這些事件新的意義。寫回憶錄就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除了採集與研究之外,爬樹也是環境教育,甚至是孩子學習挑戰自我很好的活動。這幾年台灣的自然體驗活動中,偶爾可以看見一群大人與孩子吊掛在大樹上看世界,攀樹以環境教育的項目被引進後,已有越來越多民眾有機會進到樹冠層,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楊力州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紀錄片也可以如劇情片扣人心弦。我真正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始終不忘初衷,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讓沒被看見的事物被看見。 是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或許我們不在乎,或許我們不願面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拒學少年斷尾求生錄《那年十五歲的我》,十幾歲的孩子背起書包、出門上學,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日常,然而根據調查,全臺灣高中約有六成的學校,有拒絕上學的學生。這些拒學的孩子為何考上了高中卻不願意上學了呢?《那年十五歲的我》的導演何婷婷是一位國中老師,同時也是業餘紀錄片工作者的她,隨手帶上攝影機紀錄這位拒學…
Thumbnail
《空橋上的少年》是一部台灣少見的精神醫療心靈小說,作者將精神與心理治療中因為各種隱私、保密而「無法言說」的素材,轉換成「小說」,讓讀者能夠透過作者的筆,跟著這些文字一起靠近「精神醫療」的現場,在人們所恐懼、不理解的「精神科病房」裡生活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特別是當這是一個青少年病房的時候,裡面的青少…
Thumbnail
主講:蔡伯鑫 主持:吳昌政(建國中學國文教師) 日期:2020/03/20(五)15:00-17:00 地點:台北,建國中學 ▍空橋上的少年:獻給長大之前的我們 by 吳昌政 今天邀請到高中同學蔡伯鑫來談《空橋上的少年》,作為四月以後「小說與哲學」課程的暖場。 若不是經他提醒,我幾乎忘記今日的博學…
Thumbnail
向達是個心思細膩,溫暖開朗的大男孩,在知道真相後,他的混亂,他的歇斯底里都讓人心疼。外表溫和、平凡的美珍姊其實走不出喪子之痛,在未來商城購買了一瓶神奇的眼藥水後,她開始看見思思念念的兒子活蹦亂跳地出現在她眼前。不論是敏感又纖細的向達,還是悲痛又封閉的美珍,他們都是遍體鱗傷,非常心碎的靈魂。
Thumbnail
何謂經典? 我想一部經典電影,可為錨,可為風。 為錨,故事得以駐足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灣流處,宛若一面醒目的旗幟,永遠標示出那段擁有鮮明色彩的時代,容後人回首瞻望,許久銘記。 為風,便是一路穿過了從古至今的歲月漫長,依舊強勁有力地問出了一道不變的命題,那聲質問自被拋出以來,便從未隨著時光流逝。
Thumbnail
《水滸傳》名列中國四大小說之一,其經典性無庸置疑。然而,由於受限於說書形式,又歷經多位作家的增補,導致主線、支線混亂,且人物著墨的比例失衡,使現代讀者無法欣賞它的美。在作家吳淡如的改寫之下,刪去蕪雜的情節,凸顯《水滸傳》的核心精神,以符合現代人閱讀口味的筆調書寫,兼具古意與新意,值得一讀!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拒學少年斷尾求生錄《那年十五歲的我》,十幾歲的孩子背起書包、出門上學,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日常,然而根據調查,全臺灣高中約有六成的學校,有拒絕上學的學生。這些拒學的孩子為何考上了高中卻不願意上學了呢?《那年十五歲的我》的導演何婷婷是一位國中老師,同時也是業餘紀錄片工作者的她,隨手帶上攝影機紀錄這位拒學…
Thumbnail
《空橋上的少年》是一部台灣少見的精神醫療心靈小說,作者將精神與心理治療中因為各種隱私、保密而「無法言說」的素材,轉換成「小說」,讓讀者能夠透過作者的筆,跟著這些文字一起靠近「精神醫療」的現場,在人們所恐懼、不理解的「精神科病房」裡生活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特別是當這是一個青少年病房的時候,裡面的青少…
Thumbnail
主講:蔡伯鑫 主持:吳昌政(建國中學國文教師) 日期:2020/03/20(五)15:00-17:00 地點:台北,建國中學 ▍空橋上的少年:獻給長大之前的我們 by 吳昌政 今天邀請到高中同學蔡伯鑫來談《空橋上的少年》,作為四月以後「小說與哲學」課程的暖場。 若不是經他提醒,我幾乎忘記今日的博學…
Thumbnail
向達是個心思細膩,溫暖開朗的大男孩,在知道真相後,他的混亂,他的歇斯底里都讓人心疼。外表溫和、平凡的美珍姊其實走不出喪子之痛,在未來商城購買了一瓶神奇的眼藥水後,她開始看見思思念念的兒子活蹦亂跳地出現在她眼前。不論是敏感又纖細的向達,還是悲痛又封閉的美珍,他們都是遍體鱗傷,非常心碎的靈魂。
Thumbnail
何謂經典? 我想一部經典電影,可為錨,可為風。 為錨,故事得以駐足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灣流處,宛若一面醒目的旗幟,永遠標示出那段擁有鮮明色彩的時代,容後人回首瞻望,許久銘記。 為風,便是一路穿過了從古至今的歲月漫長,依舊強勁有力地問出了一道不變的命題,那聲質問自被拋出以來,便從未隨著時光流逝。
Thumbnail
《水滸傳》名列中國四大小說之一,其經典性無庸置疑。然而,由於受限於說書形式,又歷經多位作家的增補,導致主線、支線混亂,且人物著墨的比例失衡,使現代讀者無法欣賞它的美。在作家吳淡如的改寫之下,刪去蕪雜的情節,凸顯《水滸傳》的核心精神,以符合現代人閱讀口味的筆調書寫,兼具古意與新意,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