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告白》談青少年的幽暗心理與叛逆:《告白》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故事主軸,是一個國中老師與兩個殺了她幼稚園女兒的國一學生,師生之間罪與罰的過程。女兒被殺的主要關鍵人物,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天才青少年,小時候被追求專業生涯的媽媽給拋棄後,內心的空洞形成了行為偏差的根源,不論對錯好壞,想做一些能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來吸引他媽媽的注意力。

的確,有許多研究報告發現,孩童時期如果沒有正面的被愛經驗,容易在青少年期以「犯罪行為」來彌補童年失落的「被珍視及被疼惜」的經驗。比如說結黨結派,追求所謂的義氣,以及共患難同生死,追隨老大以尋求認同。

班上另外兩位主要角色的同學,都來自正常家庭,卻也都有令大人訝異的行為。我想,這些都是所有青少年成長期中共有的叛逆吧!

青少年是從受父母百分之百照護下的兒童,跨到獨立自主的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渴望脫離家庭,卻又害怕;在身體快速成長中,有許多狀況是他們自己不瞭解也無法掌控的。比如說,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前額葉尚未完全發育完成,往往由負責情緒活動的杏仁核來掌握行為表現,因此,在理智上青少年知道打人不好,飆車、吸毒也都不好,但是杏仁核驅使他們去做,並獲得情緒上立即的滿足。

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也正是追求生命意義與同儕認同的階段,急著釐清「我是誰?」「我的價值是什麼?」在尋找自我時,特別討厭父母親老是用小時候的他來為自己定位。好辯頂嘴、挑剔唱反調、討厭偽善、挑戰權威,都是這個「叛逆期」的象徵,不了解孩子內心的徬徨,只會震驚地懷疑:「我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然後傷心地回想孩子小時候有多乖,其實是無濟於事的。

《告白》台灣中文版封面

《告白》台灣中文版封面

當孩子情緒很不穩定時,若是家長沒有發覺異狀,仍然採取高壓的管教方式,親子的衝突只會愈來愈嚴重。這時候,父母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情,不再當個無微不至的管理者。與其想爭回孩子的掌控權,不如轉換角色成為顧問,因為他們不想要被大人限制,但是他們還是需要些意見指導。

而所謂顧問,就是當「客戶」(孩子)準備好,並且確定他們想聽,才發表意見。因為父母與子女對「需要」的認知不太一樣,往往家長認為只是好意的提醒,孩子卻會覺得不受尊重,甚至視為「魔掌伸到我的勢力範圍」,立刻暴怒發飆反抗。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父母眼中,的確是非常「難搞」的。因為他們要求擁有自由,卻無法承担責任與後果;主觀的意識很強,卻沒有完整思考判斷的能力。

他們強烈宣示對自己身體與活動的所有權,並且想從事成年人可以做的事,可是這些活動卻是他們很少或完全沒有經驗的,因此往往會落入眼高手低的處境。或許家長要動怒責罵以前,要體貼地想到,他們其實是處在畏懼和不確定的混亂中,卻以外表的虛張聲勢來掩飾。

在這個時代,我們會認為孩子成長在物質富裕的社會中,要什麼有什麼,已經太好命了,哪來這麼多問題?表面上,這個世代雖然有手機,有網路,有更好的教育機會,更多的自由,對孩子而言簡直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可是同樣的,這個世代也面臨全球化的高度競爭,以及不確定的未來,其實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非常大。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舒解時,就會加重各種精神與情緒上的障礙。

根據2003-2004年的調查研究,台灣青少年重鬱症的盛行率為百分之八點六六,即使以較嚴格的標準評估,也有百分之五點六二。而國健署近年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則顯示,青少年在一年內曾認真考慮自殺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二十,更有百分之七點五曾經嘗試自殺。這些年來,青少年第二大死因就是自殺,遠遠超過許多疾病。

此外,還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的憂鬱症不僅會自傷,更會傷人,想要與世界一同毀滅;就像小說中最後的結局,也正如各個國家都陸續發生的校園集體屠殺事件。

從《告白》書中扣人心弦的情節裡,讓我們重新看到青少年幽微的心情,也提醒我們生命有一定的歷程,父母要用更大的耐心與寬容,去引導孩子渡過這個身心成長的風暴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今天看完了《年少日記》,話說在前,我是推薦的,劇本真的很有意思,也有好幾幕很有巧思。家長們都應該要看一次。 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劇中父母太典型……
Thumbnail
今天看完了《年少日記》,話說在前,我是推薦的,劇本真的很有意思,也有好幾幕很有巧思。家長們都應該要看一次。 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劇中父母太典型……
Thumbnail
孩子寧願發限動也不跟你互動? 我的女兒才剛邁入青春期,還好還沒有IG帳號(笑) 這本書讓我超前部署 看完後收穫滿滿,連自己也被療癒到
Thumbnail
孩子寧願發限動也不跟你互動? 我的女兒才剛邁入青春期,還好還沒有IG帳號(笑) 這本書讓我超前部署 看完後收穫滿滿,連自己也被療癒到
Thumbnail
我重新看當年這篇心得,真的有夠羞恥的,大概是當時的狀態也不好,文筆開始進入很爛的意識流,自己都看不懂在寫什麼....... 後面有一大段抱怨童年瑣事的內容,文筆太糟糕了,只好先砍掉,剩下的還是有保留原味,再加個評語XD 2018: 書 : 教出殺人犯 / いい子に育て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 教出殺人犯
Thumbnail
我重新看當年這篇心得,真的有夠羞恥的,大概是當時的狀態也不好,文筆開始進入很爛的意識流,自己都看不懂在寫什麼....... 後面有一大段抱怨童年瑣事的內容,文筆太糟糕了,只好先砍掉,剩下的還是有保留原味,再加個評語XD 2018: 書 : 教出殺人犯 / いい子に育て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 教出殺人犯
Thumbnail
青少年自殘(自我傷害)的内在心理動力的一種膫解。
Thumbnail
青少年自殘(自我傷害)的内在心理動力的一種膫解。
Thumbnail
【書籍分享】-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 整體評分:★★★★☆ 由兒童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明遲緩兒 第三部的內容主要說明育兒所面臨的困難 第四部的內容主要說明出社會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書籍分享】-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 整體評分:★★★★☆ 由兒童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明遲緩兒 第三部的內容主要說明育兒所面臨的困難 第四部的內容主要說明出社會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
Thumbnail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