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看支持一方的觀點──
同樣的,先排除「發揚國粹」或「傳承固有文化」這一類充滿使命感而無從交流的意識型態信仰,則支持文言文的主要論述大致分三方面:
其一,文言文十分優美,值得鼓勵學生欣賞。
做為一個閱讀文言文大抵無礙且稍具鑑別能力的人,這意見百分之百認同。問題在於美或不美是主觀的感受,我覺得美不等於別人也覺得美,學者專家覺得美並不表示社會大眾也能夠體會那種美,主觀感受一旦成為客觀討論的訴求,便難保不落入老王賣瓜的窘境。尤其在文言文已被實用教學肢解成各式刁鑽考題的今天,若一味宣揚去功利性的審美價值,其令一般大眾掩口失笑的「超現實感」,對於支持文言文反倒是意外減分的。
其二,文言文能陶冶身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這個論點近來引發熱議,但多數人對問題的來龍去脈一知半解,在此有必要略作梳理。
原本在國家教育的理想下,人文學科著重德性的培養,自然學科職司智性的增進,兩者一內一外,共同造就出德智兼備的準社會人。至於現行課綱主推「跨學科統整」的精神,理念雖佳,然而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本來就有屬性的差異,況且執行層面上各科教材的編撰工作一向是互不干預。眼下看來,數理科目除了盡量將三言兩語的題幹愈寫愈像作文之外,大約也還能安穩地堅守自己的專業,反倒是國文領域好像喪失自信一般,為了向世人證明文言文也能「與時俱進」,於是積極將享譽千古的經典名篇,抽換為說科技、講生態、論性平,袖手閒談食衣住行的古文「新銳」,文章本身沒什麼問題,問題在人文學科強調德性培養的教育主軸無形中遭到弱化,國文找不到立足的方向,全然像是為跨領域而跨領域地淪為其他學科的「補充知識」,「與時俱進」的結果是與世浮沉、失去自我,也難怪第一線國文教師每每生起「不務正業」的沉重感嘆。
然而,這個論點的邏輯只能是單行箭頭,無法反向倒推。也就是課綱的異動可以反映教育當局的價值核心有所改變,原有德智並重的課程架構明顯朝名之曰「素養」的實用取向傾斜。人們若是對此一變動感到不安、感到不滿,甚至感到憤怒,那都是情理之常,唯獨就事論事,則萬萬不能將內心對於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失落,情緒化地「追本溯源」,進而咬定「世衰道微」正是因為課綱動了國文比例,以致亂了倫常、壞了風氣,最終造成全面性的道德淪喪。這樣的發言非但無益於彰顯文言文的價值,反而讓人栽了個「不讀〈廉恥〉就不知廉恥」的斷章取義,此時再多幾個好事之人一呼百應地冷嘲熱諷,文言文所能獲得的理性聲援也就更形寂寞了。
其三,文言文能鍛鍊文筆,提升閱讀能力。
這類主張源遠流長,至今仍是支持文言文一方最風行、也最堅強的論點。然平心而論,這是一個足夠正確卻不夠精確的見解,因為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就在「閱讀」本身,而不定然全靠文言文。人們只要經常進行「有質感」的閱讀,而不是淨挑「輕鬆無負擔」的淺俗文字打發時間,即使所品味的皆屬白話篇章,但凡內容深刻、詞采精當,又何嘗不能蘊蓄文學涵養、增進筆下功力?這類主張的根本盲點,大約就像世人盛讚唐詩之美,多半是立足在「唐詩三百首」的精挑細選之上,鼓吹文言文能深厚中文素養,寄望的自然也是經歷千錘百鍊、足以納入國文教材的千古名篇。換言之,其立論基礎仍在優質閱讀,與是不是文言文並無絕對關係。白話文多的是佳構,文言文也少不了糞作,如何在古今之間擇優吸收才是成功的關鍵,若始終執著於捨文言文無以搶救中文能力的泛泛之論裡,那麼僅供同溫層相互取暖的「衛道」之憂,想來是必不可免的。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所謂文言文爭議從來不是正反雙方各自本諸學理依據,實事求是,為百年教育理性客觀地指引明路,而是一方認為好所以要,一方認為不好所以不要的零和競爭,其中好或不好的標準,往往是情緒的、直覺的,甚至毫不避諱意識型態的角力。
於是,對原已行之有年的文言文教學而言,這是一場反對者的攻城戰。攻城一方只須不斷發動攻擊,直到城牆倒塌,至於浩刧之後如何重建,翦除文言文的「光明前程」該是何等模樣,向來就不是殺紅了眼時仍能全心關注的焦點。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攻城方的砲火實在稱不上精良,但支持文言文的守城一方卻每每顯得疲於奔命,這又是為什麼呢?
除去意識型態的推波助瀾,反對者的攻擊其實鮮少內含有效論證,大多只是牢牢緊盯支持一方的論述失誤,然後憑藉以逸待勞的「評論者優勢」大作文章,將一串道理的是非簡化成一言失察的對錯,最終透過眾口鑠金的輿論槓桿,輕鬆扳倒支持者的公信力,一舉囊括社會大眾解讀此項爭議時的話語權。
說得更白一些,在文言文增刪存廢的議題上,守城方愈是撫今追昔,支持得天經地義,攻城方愈是嘻笑怒罵,反對得理所當然。就好比上一代期望在下一代身上傳承自己的成功經驗,卻不曾仔細回顧「成功」一事所為何求,下一代無法清楚體認舊時代的成功對自己面臨新時代的挑戰有任何意義,自然會覺得一切美其名曰「傳承」的,皆不過是上一代強行殖民在下一代的霸權思想而已。是的,「霸權」。目前社會氛圍完全落入反對者立於不敗的戰場──文言文等同霸權,文言文就是傳統老人妄想掌控現代年青人的封建怪獸,豈能不除之而後快呢?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