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短評|《小曉》:風暴的背後藏著無解的扣問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頭到尾只要有機會就有聲音環繞,很大的風聲、雨聲、尖叫聲、轉椅子聲⋯⋯;平靜的同時,往往都是下一場風暴的開始。過動症的小孩、瀕臨崩潰的媽媽、照顧他們的老師,還有大部分時間都不在的爸爸。然而,孩子再怎麼闖禍終究是孩子,她的心裡有蠢蠢欲動的癮,和深深知曉媽媽心事的癮。她想和大家好好相處,可是做不到,因為做不到一般人能做的事情,造就她愈來愈躁動、關係愈來愈惡化的源頭。

小曉無論在家、學校,都尋求被理解,卻又不自覺地徘徊在失控邊緣。

小曉無論在家、學校,都尋求被理解,卻又不自覺地徘徊在失控邊緣。


一切都停不下來,聲音愈來愈大,大到一切都失了焦,一切都逐漸毀滅——​世界又再度回到只剩下她和媽媽。​

​看了劉俊謙的訪問,他說這是一部會給人 aftermath 的電影,果不其然,真的是那樣。

來的剛剛好的配樂,讓人驚訝的同學,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我們還沒見著的那一面,每個人都想要陪伴卻又選擇把他人推開。

​或許,一切就像最後那首小曉默默學會的鋼琴曲:無解中只能說服自己有解;也或許,在這個壓力日益膨脹發酵的社會,我們都徘徊在失控與掙扎之間,那並不是包裹在過動症之下的,而是對於我們來說,不再平靜安穩的內心世界。

試著與這樣漸漸不安定的自己相處,構成了長大;長大裡頭有愛會給人向前走的力量,也是肯定的。

那就像媽媽和小曉,注定剪不斷的關係。

raw-image
raw-image



圖片來源:台北金馬影展官網/小曉臉書

透過一部劇或電影,豐富枯燥乏味的生活;再留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用文字帶你回味所有影視中的點滴美好。 每個月會定期更新 1~2 篇關於一部劇或電影的心得,希望能讓看到的每一個你,用感性的力量帶領你走更長遠的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淚與笑並行、順暢的說故事方式,帶我們進入到精神病患者的世界,社交焦慮症、邊緣型人格障礙、妄想症、憂鬱症……栩栩如生到了眼前,與他們一起掙扎,又祈求希望,更顛覆了一些既定的印象與想像——那僅僅只是病的一種,我們都可以被治癒,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先行一步」的可能。
兩個男人,成長過程都蒙上了一層灰色。一個母親弒父只能帶著妹妹逃亡,一個父親在毒品中沉淪總被輕視。長大之後,他們一個走入了世人眼中的「正」,一個走入了世人眼中的「邪」,就在一次掃毒行動的宿命中,他們相遇了,《惡中之惡》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我想活出,能堅定自我,不再被外力動搖的人生。 我想找到自己,而我相信每個人也都想找到自己。那樣的自己,絕不是帶有過多雜質,是獨特又美麗又值得期盼,明天來到的。 《蒼鷺與少年》再怎麼無解,都是穩定又堅毅的。
無論有沒有續集,《Moving》都已經很好。謝謝它讓我相信人生還是光明大過黑暗,謝謝它讓我看見被愛的美好,謝謝它讓我回憶起與家人共享的所有璀璨美麗,謝謝它讓我暫時放下所有對世間的不滿和恨意。
因為我不是漫畫粉,在以為崔日煥不會有幕後故事的前提下,看見他擔任老師背後的溫情故事著實驚喜;還能連結到羅州的女兒、閃電俠全啟道亦是。雖然有龐大的世界觀鋪底,但《Moving》完美的情節、人物相扣和幾乎無瑕疵的邏輯,成為引人入勝的關鍵,
《Moving》以溫情、人性概括全劇,因此就算「傻瓜」也傻的如此讓人心疼又動容。當兩個傻瓜相聚,打的痛的都遠遠被拋在後頭,因為他們對子女的愛都是真的,這份愛還延伸到了對其它孩子身上,呈現了愛的包容、接納和美麗。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淚與笑並行、順暢的說故事方式,帶我們進入到精神病患者的世界,社交焦慮症、邊緣型人格障礙、妄想症、憂鬱症……栩栩如生到了眼前,與他們一起掙扎,又祈求希望,更顛覆了一些既定的印象與想像——那僅僅只是病的一種,我們都可以被治癒,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先行一步」的可能。
兩個男人,成長過程都蒙上了一層灰色。一個母親弒父只能帶著妹妹逃亡,一個父親在毒品中沉淪總被輕視。長大之後,他們一個走入了世人眼中的「正」,一個走入了世人眼中的「邪」,就在一次掃毒行動的宿命中,他們相遇了,《惡中之惡》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我想活出,能堅定自我,不再被外力動搖的人生。 我想找到自己,而我相信每個人也都想找到自己。那樣的自己,絕不是帶有過多雜質,是獨特又美麗又值得期盼,明天來到的。 《蒼鷺與少年》再怎麼無解,都是穩定又堅毅的。
無論有沒有續集,《Moving》都已經很好。謝謝它讓我相信人生還是光明大過黑暗,謝謝它讓我看見被愛的美好,謝謝它讓我回憶起與家人共享的所有璀璨美麗,謝謝它讓我暫時放下所有對世間的不滿和恨意。
因為我不是漫畫粉,在以為崔日煥不會有幕後故事的前提下,看見他擔任老師背後的溫情故事著實驚喜;還能連結到羅州的女兒、閃電俠全啟道亦是。雖然有龐大的世界觀鋪底,但《Moving》完美的情節、人物相扣和幾乎無瑕疵的邏輯,成為引人入勝的關鍵,
《Moving》以溫情、人性概括全劇,因此就算「傻瓜」也傻的如此讓人心疼又動容。當兩個傻瓜相聚,打的痛的都遠遠被拋在後頭,因為他們對子女的愛都是真的,這份愛還延伸到了對其它孩子身上,呈現了愛的包容、接納和美麗。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試著自我對話整理內心的混亂,並努力接納自己的聲音。面對情感糾結,她經常覺察與整理,但接納自己並不容易,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歷程。雖然外人不理解她的鑽牛角尖,但這是她內在成長和對抗小鬱的過程。曉錄下自己的想法,回聽時發現自己既可愛又勇敢。
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和身份認同是許多人面臨的重要問題。小曉,一位年輕活潑的女孩,也不例外。然而,她的心靈旅程卻受到了一次意外的心理學者的認定的影響,從而開啟了一段對自我的迷失與尋找的旅程。小曉的生活原本充滿了活力和夢想。她對未來充滿期待,對生活充滿熱情。然而,一次心理咨詢的結果改變了一切。一位專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這是曉的故事,探討她的自傷行為,以及自己如何應對這些心理挑戰。曉用刀片創造了很多傷痕,這些傷痕成為她的證據,提醒自己要勇敢地活下去。她透過自傷來冷靜自己,感覺活著。這篇文章暴露了她內心的掙扎和痛苦,探討了自傷個案從不同角度可能意味著什麼。
Thumbnail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在母親莊薇芳與陳保羅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啊﹗啊啊啊啊﹗﹗﹗﹗」 情緒失控的呼聲迴盪在某天下著毛毛細雨、遼闊無人的某個角落。 因為一宗小事抑壓許久的抑鬱像熔岩般爆發。本來只是大叫一聲,但那般無奈委屈仍然無法全然驅散,加上四處寥寥無人,女孩索性任性地、或者說終於能夠敞開地一邊走一邊間歇地嚎叫。她就像迷路的小孩,找不到爸媽似的。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在拿下金馬影后之前,《小曉》已經開始在臉書上進行宣傳,還記得一開始海報的標語打的是: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能做自己。一直到電影上映約一周前,一個短版預告新加上了一小段標語: 尋找愛的解答。 看完之後可以說,相信這部電影裡找不到所謂愛的解答,儘管如此,在看完之後,竟然更被這個標語打動到了。沒錯,尋找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試著自我對話整理內心的混亂,並努力接納自己的聲音。面對情感糾結,她經常覺察與整理,但接納自己並不容易,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歷程。雖然外人不理解她的鑽牛角尖,但這是她內在成長和對抗小鬱的過程。曉錄下自己的想法,回聽時發現自己既可愛又勇敢。
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和身份認同是許多人面臨的重要問題。小曉,一位年輕活潑的女孩,也不例外。然而,她的心靈旅程卻受到了一次意外的心理學者的認定的影響,從而開啟了一段對自我的迷失與尋找的旅程。小曉的生活原本充滿了活力和夢想。她對未來充滿期待,對生活充滿熱情。然而,一次心理咨詢的結果改變了一切。一位專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這是曉的故事,探討她的自傷行為,以及自己如何應對這些心理挑戰。曉用刀片創造了很多傷痕,這些傷痕成為她的證據,提醒自己要勇敢地活下去。她透過自傷來冷靜自己,感覺活著。這篇文章暴露了她內心的掙扎和痛苦,探討了自傷個案從不同角度可能意味著什麼。
Thumbnail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在母親莊薇芳與陳保羅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啊﹗啊啊啊啊﹗﹗﹗﹗」 情緒失控的呼聲迴盪在某天下著毛毛細雨、遼闊無人的某個角落。 因為一宗小事抑壓許久的抑鬱像熔岩般爆發。本來只是大叫一聲,但那般無奈委屈仍然無法全然驅散,加上四處寥寥無人,女孩索性任性地、或者說終於能夠敞開地一邊走一邊間歇地嚎叫。她就像迷路的小孩,找不到爸媽似的。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在拿下金馬影后之前,《小曉》已經開始在臉書上進行宣傳,還記得一開始海報的標語打的是: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能做自己。一直到電影上映約一周前,一個短版預告新加上了一小段標語: 尋找愛的解答。 看完之後可以說,相信這部電影裡找不到所謂愛的解答,儘管如此,在看完之後,竟然更被這個標語打動到了。沒錯,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