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may not realize how much you have changed after being gone”
你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離開與出走,究竟有多大的改變。
當完國際志工回國後,剛開始興奮的返家之情褪後,迎來的卻是一陣無法排解的低潮?現在的我剛結束6個月的海外志工,從肯亞回到台灣,正經歷這來來回回的反覆情緒,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嗎?一起來認識「逆」文化衝擊吧!
踏上一個新的國度,對大大小小的事情感到驚奇,新的文化衝擊讓你大開眼界,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但你知道嗎,當一段旅程結束之後,返家後還會經歷一段文化衝擊哦,甚至比去到一個新的地方更難適應!回到原本的生活,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充滿歸屬卻又有點格格不入的拉扯,這就是「逆」文化衝擊。
逆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通常發生在出國求學交換的莘莘學子、在異國工作打拼的朋友以及深入異地的國際志工或宣教士等,尤其是在異鄉待上一段時間,沉浸在當地的文化環境之中,已習慣當地生活。返鄉後,發現隱微的文化差異,產生出心理或身體的不適應。
像是在日本待上一段時間的朋友,可能會對台灣的「守時」問題感到受不了;或在非洲、中南美洲、太平洋熱情的國度,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相當靠近,就算萍水相逢也會打聲招呼問候,回到台灣後反而覺得相當不習慣。
而這些逆文化衝擊所經歷的,並不只有文化差異的不習慣,似乎適應一下就會好了。有時候從異地「回家」,也會有卡住或是產生低潮,往往讓人走不出去。
這次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國際志工」的返國經驗,不只因為我自己正在經歷,更因為從較為辛苦的地方,回到相對舒適的生活,有一種逃開與拋棄服務地的感受,不只與當地朋友之間的連結頓時消失,也無法被周遭親朋好友完全理解,那種衝突與矛盾的感受非常難以言喻。
每個人的逆文化衝擊經驗都不大相同,跟所處的環境、生活型態有關,但大多都會遵循著U型的曲線,剛開始是「返家蜜月期」,像是完成一件人生大事一般,有著如釋重負的滿足感,接著會陡然下坡進入「疏離過渡期」,對舊有生活產生疏離,並對異地生活感到思念,而最終將會「回歸」到原本的社會與生活中,逐漸接受並適應。
在異地生活一陣子後,會開始會懷念家鄉的料理、親朋好友,思鄉之情逐漸升溫,把原有的生活也理想化了,忘記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壓力。
像我在肯亞,十分想念台灣便利的生活,路上隨時都有便利商店,路邊水龍頭打開就可以使用,很少缺水、跳電,來到異地,才發現台灣的生活無虞,開始對於回家感到無比興奮。回家的頭幾天真的就像是蜜月期一樣,走在熟悉的道路,有人行道、有完整的公車系統,燈火通明,終於可以睡在自己的床上,覺得非常幸福。
然而蜜月期來得快也去得快,回家後發現現實與我想像的不同,舊有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而在異地新長出來的自我,似乎返家後就消失了。回國的喜悅逐漸退去。
離開甜蜜期後,會開始發現自己與周圍的人有著若即若離的疏離感,因為旅程改變了我們,價值觀念和身邊原本的朋友、家人漸漸不同。
志工旅程,是屬於成長的獨特經驗。
在段時間中,我看見了很多不曾看過的風景,像是煮飯要先從砍柴開始、取水必須提著水桶到河邊挖鑿沙子、或是帶著孩子們來治療沙蚤的母親,每個生活景象都令我著迷。
我幫小孩們剪指甲、嘗試每一樣新的事物,也真誠的關心他們。在旅程中,改變隨時都在發生,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當中,我也試著成為更好的自己。
回家之後,因為生活環境差異太大,我有著極大的焦慮,怕忘記在當地發生的一切,怕忘記新的自己。也對於台灣各種鋪張浪費,感到生氣,進而對周遭的人產生敵意。
敵意的發生來自於旅程中的改變無法好好被安置:1.無論是身旁的人還是有著一樣的思想邏輯,像是我爸爸就會說肯亞當地人是土著…,即便女兒走了一圈肯亞,這樣傳統的想法依然還在;2.亦或是他們不習慣你的改變等等,都會讓人感到挫折。
首先要先停下來,好好記錄旅程中的所見所聞,列下自己在旅程中的學習與成長,並感謝一路上的夥伴,為旅程劃下句點。
畫下句點的同時也要持續與當地夥伴保持聯繫,或是繼續學習當地語言、閱讀當地新聞,避免有突然斷裂的情緒感受。
每個階段的感受也都不太一樣,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情緒,不需要去指責自己,而是誠實的面對自己,讓情緒流出,或是跟同行的志工夥伴分享,尋找支持。
逆文化衝擊看似是個人化的經驗,但其實是海外歸國的我們共同面臨的處境,甚至有人花上一年多的時間才慢慢疏離清楚,脫離逆文化衝擊的低潮。若對提早認識逆文化衝擊,我們就能做好準備。
每段旅程的開始,我們都準備好自己,去面對新的文化衝擊;但旅程結束後,卻沒有人告訴我們,還必須經歷一段逆文化衝擊。
讓我們一起在旅程結束之後,好好收束這段旅程,接住自己也重新回到軌道中,繼續展開屬於你的人生旅程。如果你也有逆文化衝擊的經驗, 非常歡迎與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