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生活斷斷續續三年有餘,搬到倫敦也兩年餘,家住市郊,上班日需每日搭乘大眾運輸輾轉至市中心上班處,發展極早的英國大眾運輸如今已相對老舊,網路收訊極差,在尖峰時刻的地鐵上,除了沒有網路,如能找到一立足之處成為一隻沙丁魚已是萬幸,說要滑手機或是閱讀也不是不行,只是生性隨意的自己卻在這方面偏龜毛,沒辦法在移動的交通運輸上享受閱讀,因此近年十分時興的podcast就成了上下班通勤以及在健身房運動時的良伴。
說來奇怪,我一向喜歡英文和熱愛英式文化,在台灣時也是個假掰女,看書要看英文書、聽歌要聽英文歌,看電影要開英文字幕,在英國生活幾年後,英文沒有變好,但對於使用非母語已感到十分疲憊,剛開始時還會聽些英文podcast,近來卻只想腦袋空空、輕輕鬆鬆地聽中文、還要是自己熟悉的台灣風格的節目。
說了這麼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資訊,其實是要帶到,因為podcast認識了呱吉,他和「可愛小助理」采翎一起錄製的《新資料夾》是我每週必聽的節目。在2023年的最後一集,他們不免俗地一起做了一個年度回顧小問答,呱吉說到他2023年最喜歡的書便是這本《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說寫食物寫得極好。耶誕節剛從英國伴侶那獲得一台電子閱讀器的我躍躍欲試,急忙買了這本書開始閱讀。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像是蔣勳老師說的,嗅覺是個很奇妙的感官,當人聞到一個熟悉的味道,馬上就可以勾起一個相對的回憶。千真萬確,以畫了許多「一個人」系列漫畫聞名的日本圖文作家高木直子也分享過類似的經驗,她說從小一起長大的姊姊有次跟她說某間百貨公司聞起來有種很熟悉的味道,而這種記憶只有她們姐妹倆可相互理解,和她其他朋友說起時,朋友完全沒有共鳴。這就是嗅覺與記憶之間的奇妙連結吧。
洪愛珠筆下的食物書寫不似我讀過為數不多的資深飲食文化作家寫的那般讓我感覺遙不可及,可能都是出自閩南家庭的原因,反而能夠共享許多兒時記憶、會心一笑。而在每個篇章不斷出現的已過世母親的身影,無疑是作者味覺啟蒙和食物喜好的關鍵,這,不正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
讀著讀著,除了母親,作者的祖父母,乃至於整個家族,陸續加入這一整套味覺的系統建構中了。身為家族企業大家長的外公的挑食和飲食堅持,大家族逢年過節的菜色,因經商而和有來自他地的茶葉和點心,拜訪在泰國長居親戚而有的不同飲食體驗... ...我和作者能夠共鳴的經驗由此漸行漸遠。再次感嘆,為的是在我有限閱讀、被我歸類為「品味」的書寫中(這其中包括飲食文化、文學素養、美感分享等等),這些「素養」很多仍舊是來自一個人的出身啊,或者以英文中upbring這個字來形容更為貼切。
雖然我也認識那種憑藉自己後天喜好和訓練培養出美學的朋友,但那在氣質和品味中透露出的自然感是完全不相同的,正是因為在還是一張白紙的嬰兒和幼兒階段便浸濡在那樣的文化中,展現出的「效果」自然是不可和自學相提並論的,就如釀了幾十年的老酒和新酒是截然不同的滋味一樣。
洪愛珠的書寫自然是極好的,讀來讓人手不釋卷,因為其極其引人入勝和易讀的特性,我無謂在此做書摘,這麼美好的文字做成書摘對於作者也是一種不敬,自己去讀便知箇中奧妙。而我只想分享洪愛珠寫在英求學時的食物經驗令我心有戚戚焉的部分。
「曾經在英國待過幾年,起初的文化震撼中,食物最甚。那是每個人民一生平均耗掉一萬八千個三明治的國家,而我來自餐餐爆炒、桌上必有滷肉的台灣家庭。冷食一段時間後,整個人像體內缺了什麼器官,空洞處被英國深冬的凜風,愈吹愈擴大。」
「英國超市的豬肉腥氣大,非要滷肉這種濃重的菜,才能稍微抵制其腥。當時容易買的醬油,是廣東出口的『珠江橋牌老抽』。米大多是印度長米或是泰國香米,若要台灣梗米的黏糯口感,要在亞洲小店買一種日本米種,英人管叫壽司米(Sushi Rice)。此日本米,其實是在美國種植,口感近似,而香氣全無。」
「總之燒出來的滷肉和白飯,差家裡真遠。」
這兩段讀得我心不只有戚戚焉,簡直是戚戚四十九焉(誒,這文字梗玩得有點爛,但不管,我就是要用。)只恨讀的當下只能畫線記下佳句,在香港好友Erica回鄉之後,再無人能夠即時與我共享這樣的鄉愁。即便時時和英國伴侶抱怨這類瑣事,在被我戲稱為「從來沒吃過好吃食物的可憐民族」的國度上土生土長的伴侶即便同情,也只能認為這是離鄉千里的亞洲妻子摻雜思鄉情緒的無理取鬧。即便去年曾和我一同返台,嚐過家母人人稱讚的滷肉飯後--當然家母的手藝好過我千百倍,而伴侶也實話實說比我在英國煮的好吃-- -而當我爭辯起母親的手藝佔大部分原因,但豬肉和米飯的品質也是因素之一時,英國人挑起眉毛說:「我覺得吃起來沒差,而是妳的心理影響作祟。」至今仍是讓我火冒三丈、而我們無法達成共識的話題。
總是這樣,typical me,文章寫著寫著就離題,老是覺得自己在標題騙人,說是好像要寫一本書的讀後感,又變成了自身的生活抒發。
但對我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一直以來在想要如何記錄在英的生活,卻總是找不到切入點,或許飲食文化會是一個入口。
喔不能太過離題,推薦洪愛珠此書,就算不是特別喜歡飲食書寫的讀者,這也是一本能帶給人好的閱讀體驗的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