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中市青年》 331 期
瀏覽外送平台,手指點一點,各式生鮮、熟食,不到十分鐘,就會送到家。或者,到較為乾淨明亮的連鎖超市採買日常所需。傳統市場,似乎在時光的隧道之中,與我們漸行漸遠。
但,傳統市場時至今日,其實仍有他的魅力存在,不管是物美價廉的產品,或是隱藏版的在地小吃,都埋藏著一些你我所不知的「秘密暗號」。
你知道「卡花」、「打攤」、「跳摳」是甚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到位於「第五市場」旁的台中文學館,從「食。市 當市場遇見文學」特展(展期至12/10),發覺市場與飲食之間,密不可分的愛恨糾葛吧!
些許炎熱的秋日午後,第五市場中的小販,販售著各式令人垂涎三尺的小吃,舉凡:太空紅茶冰、上海蟹殼黃、控肉飯、蚵仔麵線,都很值得一試。
穿越一攤攤美食的誘惑,走進台中文學館主題特展一館,迎面而來的是台中市場與文學足跡地圖,上頭摘錄十多段作家作品,搭配市場名稱、位置,讓人一覽作家對於市場的書寫。
拐個彎,便是可操作互動的「第五市場美食百匯地圖」和「聽見即將消逝的市場百味」,你可以選擇點選螢幕,觀看第五市場不勝枚舉的美食,記下觀展完能夠出去吃的「好料」,也可以戴上耳機,聆聽東協廣場、新建國市場等,叫賣聲、聊天聲環繞,感受新舊時代中市場的熱鬧氛圍。
除了市場外,台中特色美食的實力亦不容小覷。你知道東泉辣椒醬的神秘配方嗎?以「銃子(tshìng-tsí,子彈)」聞名的台中,為甚麼會被稱為糕餅之都?蔴薏湯、大麵羹又是如何製成的呢?
「台中小吃玩味」展版上,清楚地解釋著這些問題的答案,東泉辣椒醬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日治時期豐原種稻,「米」於是成為了辣椒醬的原物料,加上甘草粉,就是甜鹹微辣的好滋味,久而久之遠近馳名,便形成「台中人都拿東泉辣椒醬內X水煎包」一說了。
至於台中為何被稱為糕餅之都,則是起源於大眾對於糕餅的需求(祭拜、仕紳招待親友、在台日人甜點),就像渡也在《呷餅人福氣──文學家的臺中糕餅之旅》所形容:「臺中是全國糕餅工廠、店鋪最多的城市。所以臺中市的空氣格外特別,含有糕餅的香味,鼻子靈的話,甚至還可以聞出太陽餅或鳳梨酥、芋頭酥、老婆餅、綠豆糕的味道。」
麻薏湯、大麵羹的製成,則有一旁的互動裝置,進行原料展示、烹煮流程示範、解說,不過目前機器正在保養中,無法正常使用,有待讀者們過些時日,再來親自體驗。
一旁的展區「市場觀察筆記」,從文學作品延伸至歷史,更深入介紹東協廣場、第二市場、建國市場、南屯市場、中央市場、大甲菜市場,細數以市場作為場域的觀察。
胖胖樹 王瑞閔《舌尖上的東協》:「這時,懷著帶一些自己拿手家鄉滋味與其他同鄉分享的心情,移工與新住民彷彿找到了一處沒有干擾、沒有歧視的所在,漸漸進駐、聚集。東一家,西一家,慢慢出現,緩緩地改變商圈的樣貌,生成這處全台獨特的商圈,好似耐陰樹漸進地取代了陽性樹種,在看不見的歲月中悄悄地改變了森林的組成。」
像是:位於火車站旁的東協廣場,前身其實是1908年開設的「台中第一公有市場」(又稱「榮町消費市場」),可惜1987年,因為遭遇祝融之災,市場拆除改建為第一廣場,因東南亞移工聚集才又更名為「東協廣場」。從它的歷史、名稱沿革,便可以見得台中從日治至今多元族群共融的發展。
又或,麻薏的故鄉──南屯市場,早在清領時期,先民墾殖需求下,成為商販聚集地,更因有製造農具的打鐵店,被稱作「犁頭店」,除了有國定古蹟萬和宮、文昌公廟、南屯麻芛文化館可供參觀,也有如:麻薏湯、爌肉飯、各式糕點等,可以大快朵頤一番。
穿過介紹楊双子、劉克襄、林楷倫等作家的「臺中文學作家書籍介紹」展區,最後一個展區則是「菜市場術語大搜密」,懸吊的標示,讓人可以一眼了解各式術語的用法、詞解。
舉例來說,「卡花」指顧客聚集在攤位圍觀或購物的狀況,或代指招攬顧客工作的人;「跳摳」指的則是收入業績破萬。其他像是:「打攤」、「小烏龜」、「糶手」等名詞,也都有清楚的解釋,好奇的讀者們,不妨來這裡尋找答案。
參觀從「食。市 當市場遇見文學」特展,了解市場的歷史、術語和美食後,成為「台中市場初心者」的你,實際走訪外,也推薦閱讀楊双子《開動了!老台中》、劉克襄《男人的菜市場》等書,往更悠長的體驗邁進。
閱讀食物和市場的故事,讓記憶和味蕾同步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