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6|閱讀時間 ‧ 約 47 分鐘

雜著 ‧ 徹悟大師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


以下輯錄徹悟大師晚年所作。與淨土念佛法門有關之開示及語錄。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誰性空。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復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

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諦。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昔有人問雲棲大師云。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云。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

夫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定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諦交徹之有也。若互奪雙亡。二諦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諦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

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只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緣起。該得有句。緣起性空。該得空句。二諦雙存。該得亦有亦空句。二諦俱泯。該得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該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該。設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該四句。唯全該故全超。設有一句不該。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則圓教有門之有也。

又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特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一顯發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則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

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圓融。不可思議。又此有空等四句。執之則成四種邪見。通之則為四方便門。執成邪見網。永墮外道種族。通為方便門。便入聖賢階位。

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觸著便燒。此謂四邊不容執著也。又曰。般若如清涼池。隨方可入。此謂四門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所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天地懸隔也。


相相離相 心心印心 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則相相離相。妄依真起。達真則心心印心。惟其離也有相皆歸實相。即斯印矣。無心不屬真心。是以滯相迷真。頭頭障礙。背塵合覺。法法圓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見。精微詳釋。以俟多聞。


華嚴經 節略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於菩提道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也。

按西域記。此經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猶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集結之後。收入龍宮。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於龍宮記出此本。流布人間。而經來此土。有晉唐兩譯。佛陀波陀羅所譯。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經也。

然文雖未備。義已周圓。神而會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後。共有七處九會。古德判為五周四分。曲盡精詳。今古同遵焉。

第一會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經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聖位中修證之圓因妙果。非善惡因果之謂也。後皆倣此。】其次六會。以次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覺法門。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別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會。說離世間法門。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託法進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會。有本有末。初如來現相放光。具答諸菩薩心念所請果海中事三十問。令其現證。為本會。後文殊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令六千比丘頓證十信滿心。指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為末會。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中證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雖廣談法界因果。但令生信開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證入。茍無此證。前之信解行俱為虛設。故以證終焉。詳夫全經之大旨。統惟一真法界焉。蓋圓該萬有。唯是一心。覿體全真。融通交攝。是為諸佛極證之果海。亦即眾生本有之心源也。

然法界勢含四重。【謂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重重無盡。因果緣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也。】位位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於圓融。差別非離平等。平等其差別。初則舉法界而全成因果。萬德萬行昭然。後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塵廓爾。雖四重六位有殊。隱顯開合無定。而原始要終。究不離乎一真法界。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是以一心萬法。舒卷自由。三際十方。縱橫無礙。十世古今互現。無邊剎境交羅。猶帝網之千珠。光含眾影。類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標華藏。具見染淨之融通。而佛號毗盧。直示應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瀾翻於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於義天。可謂教啟無上圓宗。法窮甚深理窟者矣。

故得若聞若見。圓文殊智鑒於自心。或誦或持。啟普賢行門於遍界。人人入金剛之藏。塵塵樹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辦。則我即善財。但使法界願周。而誰非淨滿。

經云。此經不入一切餘眾生手。論云。誰囑最上大心凡夫。斯言豈無謂哉。故知排斥久修開士。聾瞽上德聲聞。是皆所以融權執。引大心之深意也。

然則食金剛之少許。固已植乎聖因。剖大經於微塵。終有待夫智者。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千重樓閣。指聲彈而頓開。非貝頁之所能詮。豈管窺可得而測。謬承叱命。愧乏精思。勉述大端。聊備采覽云爾。

如欲詳明者。藏中有清涼觀國師疏鈔。棗柏李長者合論。其疏盡精微。沖深包博。而論得大體。痛快直截。二者參而觀之。則華嚴大旨。無餘蘊矣。


楞嚴 二決定義

初義蓋示根中之湛性為真因。真因得而後果證可期。二義蓋指根中之結相為惑本。惑本明而後斷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變之真也。結相者。六根之相也。隨緣之妄也。斯則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別耳。惟其相妄。故須解之令盡。惟其性真。故可依而為因。

然真既不變則妄即本空。而妄既緣起。則真必全隱。約妄緣起而真全隱。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變而妄元空。性德尤所當明。性德固資修德而顯。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門之義而觀之。則真妄交融。性修雙妙之旨。無餘蘊矣。

然則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頭頭。真也妄也。圓陀陀。活潑潑。渾無定相。云為動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淨灑灑。赤裸裸。了無定執。夫如是則何惑不斷。何果不成。而實亦無斷無不修。無成無不成。特對迷心倒見者強分別耳。


楞嚴 頓歇漸修說

前云汝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似令一念頓歇也。此云菩提涅盤。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多聞。祇益戲論。似令歷劫漸修也。

阿難之根。不劣於滿慈。而滿慈之位。差勝於阿難。何其修證難易之相懸若是耶。此蓋世尊據念劫圓融之理。頓漸不二之宗。顯妄空以奪法執。斥徒聞而策真修。即所謂看孔著楔。應病與藥也。試論之。一念歇狂。頓也。不了則流為長劫。歷劫勤修。漸也。究亦不離于一念。此念劫頓漸。似相懸而實不離也。況乃念性元空。時節無體。迷時似有隔異。悟後本自圓融。一念本不殊長劫。而長劫原祇是一念。復何念劫頓漸之可疑哉。向使滿慈不索妄因而執實有。阿難不溺多聞而廢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之說。亦不容拈出矣。


楞嚴經 知見無見說

楞嚴經知見無見一語。至為要妙。總攝一切諸要妙句。以其即是見猶離見也。華屋之門也。狂心頓歇也。不取無非幻也。聞復翳根除也。歸無所得也。滅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覓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歸也。子轉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機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緣起無生也。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剎那而登正覺也。體得無心道也。休也。

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也。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頭慚愧好兒孫也。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撒手到家何所似。更無一物獻尊堂也。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也。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也。類此句義。不能盡舉。唯此四句。攝盡無餘。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

果能一念相應。是為真轉全經。古德如慈明圓。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諸人。於大見道後。皆作此工夫。謂之無心體道。以其是還鄉要路。歸真秘訣也。


金剛經 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說

金剛經圓明五眼。洞徹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之義。謂眾生所以為眾生者。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眾生豈復可得。眾生不可得。誰為能發之人。三心不可得。何為所發之心。故曰實無有法。

發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則全妄即真。眾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果見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為不發而發。稱性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此發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一乘決疑論說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此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語也。良以我釋迦如來。為眾生故。修證此法。無央數劫。行諸一切難行法行。捨所愛之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萬千億。至於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順悉檀義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諸子以依違之見。肆口詆呵。障正法門。瞎將來眼。疑誤眾生。殊非小小。謂其無罪。寧有是處。玆以一乘之理。剖決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蕩迷雲而淨盡。耀佛日以重光。誠為法門一大金湯矣。當是時也。諸子天眼法執。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隨喜。正使未忘未通。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非特有益於法門。實則有益於諸子。不唯有益於諸子。且深有益於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重建中天寺十方常住碑記

原夫插莖草以建梵剎。坐微塵而轉法輪。事是恁麼事。人須恁麼人。余於同學友人銷塵法師見之矣。法師幼脫白於武清邑東北孝力觀音寺。具戒後。依增壽慧岸道翁法主習性相宗。遂蒙印可。未幾歸受業事師。理院務有年。以道義聞。孝力村東八里許有寺名中天。門近通衢。頹廢日久。唯基址尚存。法師過而有感。願為興復。遂捐資倡募。鳩公集材。親董厥事。歷十餘年方始落成。曰佛殿。曰懺壇。曰僧堂。曰丈室。以及客寮雲廚十方旦過。凡叢林所宜有者咸備焉。

復置地若干頃。用充香火。為壇那無盡福德藏。工既竣。丐余文記其事。且曰。將請一名德法師主之。宣演教乘。接待雲水。如法熏修。隨緣津濟。使吾佛大法流通。與邦人結出世緣。作永永傳賢之所。而剃度無與焉。噫。大哉行願。不啻與日月爭光矣。維法師數年苦行。一片血心。不惜勞瘁。不私眷屬。唯汲汲然以上續慧命。下廣福田為務。且復功成不居。卑以自牧。尊賢重法。宏護唯誠。此豈南閻浮提後五百歲可多得之事耶。

夫佛性之在眾生。如水之在地。鑿而汲之以廣利濟。要待其人。經不云乎。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生。是故說一乘。又曰。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故知中天此舉。乃普與一切見聞隨喜者。深植菩提種子。頓了大事因緣也。

今而後凡居斯位者。當必以法師之心為心。以法師之行為行。庶幾元風不墬。慈化日隆。其益塵寰而垂來劫。有不可得而限量者。抑又須知如上所示招提種種莊嚴。種種利益。咸於法師偶然感發一念心中。圓滿成就。初無欠少。雖後數年種種措辦。特不過完此最初一念而已。離此念外。別更何有。萬法唯心。於茲益信。一念既爾。念念皆然。一草一塵。莫不如是。夫如是。謂建梵剎竟可謂無梵剎可建亦可。謂轉法輪竟可。謂無法輪可轉亦可。法性如是。非強為也。

然法性平等。非有自他。既法師偶有所感。能順法性入解脫門。建無可建之梵剎。轉無可轉之法輪。當必有感法師之感者。相繼而起。感復致感。感之不已。將見莖草遍插於處處。法輪大轉於塵塵。此實余所深望。而亦法師之至願也矣。為之記。


淨土津梁跋

乙巳仲秋。衍法志公和尚。會刻淨土經論文集成。囑跋數語。余因歷觀三經。明因舉果。大開淨土之門。三論。顯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龍舒文。導初機而精詳曲盡。指歸集。采眾善於事理圓通。或問數紙。搜決禪者孤陋之疑。法語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雲棲願文。自註戒殺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務。助行要門。至若蓮花世界詩。雖文出遊戲。而理實圓常。況寫境傳神。引心入觀。攝化門中為不可少。

善哉念佛一門。得此諸說。無機不被。無路不通。統萬流而歸淨土。誠為一大津梁矣。爰為題名曰淨土津梁。然而津梁雖設。履踐在人。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所貴賈勇先登。占寶蓮之上品。玄關直踏。獲法忍於無生。佛記早承。願輪速轉。遍剎網而縱橫應化。盡劫波以輾轉津梁。則苦海勞生。由是而蒙利濟者。可復量哉。

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趨顯道以苟安。或則玩津梁而不進。守津梁以自足。不驚汨沒竛竮之苦。卒致問橋戀筏之譏。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義也矣。

或曰。和尚秉單傳之宗。以祖道自任。當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淨土。當處現成。自性彌陀。覿體不隔。乃為是津梁之說。以起人心外有法。去來取捨之見乎。噫。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來取捨耶。於此緇素分明。許汝會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語好。


跋德全禪人血書蓮經

無我而靈者。佛知見也。有我而昧者。眾生知見也。生佛知見無殊。特一妄我間之耳。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愛者莫過身。茍眾生之身見不亡。我執不破。則生死輪迴。曷能自已。

德禪人密發九品淨願。書成七軸蓮經。以無情之霜刀。刺難出之身血。十指瀝乾。一心不動。偉矣哉。真無邊苦海中頓空我見。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

噫。禪人初發是念。蓮華種植時也。日漸刺書。蓮花增長時也。七卷功圓。蓮花光香具足時也。如是則禪人之淨因已成矣。但當莫忘本願繫心念佛。直待此方報謝。彼土花開。即見佛聞法。因圓果滿時也。

雖然。即今試問禪人。方金刀裂肉。血筆縱橫時。其知疼痛而成點畫者。靈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見耶。眾生知見耶。於此了然。則佛國非遙。寶蓮正放。或猶未也。請分明記取。以質諸彌陀老子。


跋明初禪人血書蓮經

金刀未舉。斑管未拈。盡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蓮華經。於斯見徹。謂靈山一會未散可也。謂靈山一會本不曾會亦可也。向當時喝散可也。於今日再會亦可也。大用現前不存軌則。如王寶劍。殺活臨時。如是刺血。如是書經。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可以暢本師出世之懷。可以來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類生。迎刃而命根頓斷。無邊法藏。點筆而文彩全彰。莫不滴滴歸源。言言得髓。奚止刺無能刺。書無所書。舖好花於錦上。指明月於天邊也哉。

明禪人年齒尚少。向道唯誠。刺血書經。皈心樂土。果能聞是說而不生驚怖。是為解第一義。上品生因。如其未然。直須十二時中。四威儀內。以書經之念。念念忘緣。刺血之心。心心憶佛。管取金臺可以坐待。妙諦不日親聞。否則必見我為能書。經為所書。彼是刺血時。彼是書經處。以生滅心。取實相法。轉不輕行。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遠背佛心。且深負此一點百劫千生不易發起之勇猛淨信。為可惜矣。禪人其勉之。


跋禪人勇建血書 楞嚴經莊嚴淨土

首楞嚴者。稱性大定之名也。以如來藏心而為體性。以耳根圓通而為入門。以窮極聖位而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稱性之行。還復證入藏性全體。一經大旨。義盡於斯。故文殊於是請結經名。此後復明昧此難免七趣沉淪。修此須防五魔擾亂者。但反襯正宗。以補足其間要務耳。

經中兼明淨土。其處有四。

  • 第一大勢至法王子。親稟念佛法門於超日月光佛。其所陳念法。至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
  • 第二乾慧地中云。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夫乾慧地。雖圓伏五住。見思尚猶未斷。何以便不續生。蓋超同居穢土。生同居淨土矣。智者大師是其明證。
  • 第三情想昇沈中云。純想即飛。便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清淨國土。隨願往生。前乾慧地。猶屬聖位。此則博地凡夫。純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蓋我釋迦如來大慈悲心。熾然輪迴之中。特地拈出此橫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聖位之人。臨終往生者。是其證也。
  • 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將招極惡。一念宏法。變其所受地獄苦因。為安樂國。重罪尚然。況輕罪乎。況無罪乎。無福尚然。況有福乎。況多福乎。一念尚然。況多念乎。況終年終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諸師。現相往生者。皆其證也。

夫念佛法門。專逗十方之機。三根齊被。耳根圓通。專逗此方之機。惟利上根。且示阿難以就路還家。故文殊大士曲為揀選。非謂耳根獨勝。念佛便劣也。讀經者不可不知。禪人血書此經。流通大法。實為希有難能之行。其於往生。當必有分焉。


書蓮經普門品後

題標妙法。何法也。品號普門。何門也。說者謂一光東照。十界圓彰。隨類現身。應念脫苦。未為非是。特其末耳。直須未舉以前。向世尊開口不得處。大士迴避不及時。親見法法此法。門門此門。正與麼時。不與麼會。始具看經眼。否則入海算砂。執指為月。不唯埋沒己靈。見惜明眼。將恐普門漸閉。而妙法終隱矣。默超居士有見於此。得是經而裝帙之。囑綴數語。普為見聞隨喜者。震塗毒鼓。食少金剛。其意豈淺淺哉。


二有室跋

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金口誠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猶謬執唯心。橫生異議。可悲也。因特書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淺之。吁。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況復雙泯雙存。超四句。該四句。圓教有門之有。與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謂之淺也宜矣。無庸辯。


覆香嚴居士書

月內廿九日得尊扎。備悉一切。欣慰無量。讀扎內有念佛期過三七。尚未見相好云云。觀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內。當必有大不思議之成就。

但此時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存之則增燥動。而翻為障礙矣。此係修行門中微細心病。不可不知。直須深信諦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離此念外。別求效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歧路矣。

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謂也。鄙見如此。不識居士於意云何。至如長水之問。瑯琊之答。鍼鋒直截明白。不可更為蛇足。果能於此正眼洞開。觑破瑯琊。捉敗長水。楞嚴大旨。思過半矣。然雖如此。正好擲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開少解路。則不勞拈出矣。柴紫錄。久聞其名。第未親見其書。未可懸斷。

寺中近日。唯嘉園居士兼旬或一至。此外無別客迹。不慧逐日與諸衲子揮塵談經。罷即焚香晏坐。或讎校華嚴。或檢閱津梁。別亦無事。楞嚴已講竟六卷。約於後七月間。可圓全部。因思半載之內。兩終此經。亦閻浮提人生一大快事也。然唯循行數墨而已。絕無一字之新得。并書以博一笑。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書

仰惟居士。深入淨宗。廣陳法施。自他並利。解行俱圓。可謂現居士身。修菩薩行。不違本願。不忘佛囑者矣。向得三經新論。妄為評題。不見罪責。已出分外。茲復寄示種種新刻。囑令論定。益覺赧顏。山野維教乘大旨。麤知向方。而幼失問學。語不成文。故兩處住持二十餘年。檀護之門。未投隻字。今感居士。虛懷遠問。為法之誠。遂頓忘固陋。罄己所知。直詞以告。其當否去取。惟高明以自裁焉。

念佛決疑兩論。皆發前人所未發。一以見慧解之超卓。一以彰衛道之真切。並沒量大人。出格作用。可續入藏。永永流通。序跋皆精當。間有可商之處。簽辯於後。


與瑞一李居士書

屢有書來。曾未覆答。師資心契。諒不我疑。聞在南中竭力辦公。盡心護法。修持不輟。勸導惟殷。此則自行化他。二利並舉。世法佛法。一道齊行。或雁信時通。或口碑傳誦。每一聞見。且慰且欣。因思道無不在。豈分朝野。而修證之際。實有易難。的論修道。出家尚不易。況在家耶。居家已難。況居官耶。

故知即塵勞為佛事。化熱惱作清涼。茍非忍證無生。位登不退。深入如來之室。權現宰官之身者。恐終不免塵緣漸染。而道念日微也。

今賢契信向此道未久。便能於衝繁官署。猛切乃爾。非宿善根力。謂之何哉。雖然。猶須痛念三界無安。肉身苦惱。生死路險。人命無常。幸聞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緣。隻眼觑破。佛心佛行。赤體擔當。淨業得修且修。宦場可下便下。無少生留戀。無虛棄光陰。務期事辦一生。花開上品。庶幾不負自己多生熏習之善願。我佛長劫護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間之勇猛丈夫焉。


資福寺講前提綱 【庚申五月十一日】

禪提向上綱宗。教闡離言大義。向上綱宗。固是教外別傳。離言大義。亦即教內真傳。教內教外。別傳真傳。名雖似異。實本無殊。悟別傳之謂宗通。得真傳之謂說通。二通俱備。三軌無違然後得座披衣。橫身為物。如王寶劍。殺活臨時。設自宗不通。安能說法。而無言啟迷。何名達者。但宗貴用到。教須說到。畢竟用又用個什麼。說又說個什麼。用說俱到。則宗教掃土矣。

何似我淨業門中。別有方便。祇消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將他三藏十二分教典。一千七百則公案。一串穿來。更無少賸。又管甚說到說不到。用到用不到。但暮暮朝朝。只恁麼念。雖然。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後生晚進。也不得草草。山僧今將世間常情之所共知一問。問諸大德。隨己所見。各下一語。期與通方上士。共展風規。出格高流。互揚法道。直得紅螺山率群峰而騰歡作舞。珍珠泉湧巨浪而喝采揚聲。也未為分外事。

且道如何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須離座。便請速道。【眾無語】師云。諸人既珍重吝詞。山僧只得自代去也。

復舉前問。著語云。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但如此下語。足令文字法師。脫胎換骨。卻未免助禪和子儱侗之機。不惜饒舌。再代一轉。
復舉前問。著語云。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若與麼下語。足與虛頭禪客。抽釘拔楔。亦未免增座主家廉纖之見。欲得十分親切。一等痛快。本山今日初轉法輪。山僧更代一語。有何不可。
復舉前問。遂合掌珍重。稱南無阿彌陀佛。
復云。山僧恁麼說話。設有個傍觀的呵呵大笑。又且如何解。笑者是我同參。老氏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復有人云。下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適才傍觀之笑。於斯二者。孰同孰異。且笑既同笑。行又同行。上士下士。何自而分。
所以道。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亦天地懸隔。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則固是。毫釐無差。因甚亦天地懸隔。復珍重稱南無阿彌陀佛一聲。
顧眾云。有差耶。無差耶。懸隔耶。不懸隔耶。
良久云。良馬不知何處去。阿難依舊世尊前。


雜著 (完)
摘自《徹悟大師遺集卷中》


重刻敘

余輯徹師遺稿成。或問念佛往生之道有要術乎。余曰。有。確信而已矣。淨土三資糧。曰信。曰願。曰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矣。

憶昔從學單華藏夫子請益當世諸大德。即耳都中徹悟老人名。蓋淹貫宗教。而宏揚淨土者。慕之。丙寅遊燕。竊幸獲禮座矣。至則師已移居紅螺。相距信宿程。以俗羈不果行。悵緣慳者久之。戊寅之春。真益子自京攜師集來。余獲讀焉。歎其示眾之語語悲激。往生之種種確鑿。密授北濟宗風。曠遊南台教海。不覺涕泗悔憤。何當年之阻于咫尺。遽交臂而失之耶。

嗟夫。娑婆忍土。境苦而壽促。稍知發大心者。孰不警惕無常。思出生死。然終以不得其門而止。即有多生善根。皈敬三寶。且知有最上往生之捷徑。又或以一己之見聞未確。反疑傳載或過其實。卒至懷疑自誤。甘忍以待死。吁。確信之難生有如是耶。

今徹師之西歸也。數月前辭囑外護。次第諸務。則預知時至之確也。幢旛盈空而來。諸大菩薩繼至。臨終之頃。彌陀親接。則報終境現。佛菩薩接引之確也。然猶師一人之獨見也。若夫異香浮空。七日如生。髮白變黑。舍利鱗砌。此則當時眾見眾知。往生之確瑞遍布支那。而無所用其纖疑者也。人若聞此而仍不知霍然猛省。步武後塵。努力今生以了當生死。是誰之過歟。

余嘗考震旦自遠公開淨土法門為初祖。其後可登祖位者。殆不乏人。而自古沿傳。以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蓮池。思齊。諸師為淨宗九祖。余維徹師行履。盡未來際。足以聞風興起。後有繼列祖位者。殆不可遺也。

適胥城貝寶巖先生續以師念佛伽陀相贈。而松濤開士謂宜重合梓以廣其傳。首捐刻資若干。遂擇兩集之精談宗教淨者刊之。其餘雜著。備體而已。蓋以資天下後世會宗教而同歸淨土。尤當於三資糧中。決以確信往生為先務故也。松師勸人念佛僧。西天目淨文長老之戒子也。

~ 清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己卯夏六月既望 虎林三寶弟子錢伊庵謹敘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 —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蓮池大師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