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著 ‧ 徹悟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


以下輯錄徹悟大師晚年所作。與淨土念佛法門有關之開示及語錄。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誰性空。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復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

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諦。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昔有人問雲棲大師云。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云。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

夫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定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諦交徹之有也。若互奪雙亡。二諦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諦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

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只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緣起。該得有句。緣起性空。該得空句。二諦雙存。該得亦有亦空句。二諦俱泯。該得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該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該。設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該四句。唯全該故全超。設有一句不該。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則圓教有門之有也。

又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特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一顯發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則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

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圓融。不可思議。又此有空等四句。執之則成四種邪見。通之則為四方便門。執成邪見網。永墮外道種族。通為方便門。便入聖賢階位。

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觸著便燒。此謂四邊不容執著也。又曰。般若如清涼池。隨方可入。此謂四門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所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天地懸隔也。


相相離相 心心印心 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則相相離相。妄依真起。達真則心心印心。惟其離也有相皆歸實相。即斯印矣。無心不屬真心。是以滯相迷真。頭頭障礙。背塵合覺。法法圓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見。精微詳釋。以俟多聞。


華嚴經 節略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於菩提道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也。

按西域記。此經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猶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集結之後。收入龍宮。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於龍宮記出此本。流布人間。而經來此土。有晉唐兩譯。佛陀波陀羅所譯。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經也。

然文雖未備。義已周圓。神而會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後。共有七處九會。古德判為五周四分。曲盡精詳。今古同遵焉。

第一會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經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聖位中修證之圓因妙果。非善惡因果之謂也。後皆倣此。】其次六會。以次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覺法門。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別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會。說離世間法門。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託法進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會。有本有末。初如來現相放光。具答諸菩薩心念所請果海中事三十問。令其現證。為本會。後文殊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令六千比丘頓證十信滿心。指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為末會。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中證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雖廣談法界因果。但令生信開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證入。茍無此證。前之信解行俱為虛設。故以證終焉。詳夫全經之大旨。統惟一真法界焉。蓋圓該萬有。唯是一心。覿體全真。融通交攝。是為諸佛極證之果海。亦即眾生本有之心源也。

然法界勢含四重。【謂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重重無盡。因果緣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也。】位位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於圓融。差別非離平等。平等其差別。初則舉法界而全成因果。萬德萬行昭然。後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塵廓爾。雖四重六位有殊。隱顯開合無定。而原始要終。究不離乎一真法界。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是以一心萬法。舒卷自由。三際十方。縱橫無礙。十世古今互現。無邊剎境交羅。猶帝網之千珠。光含眾影。類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標華藏。具見染淨之融通。而佛號毗盧。直示應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瀾翻於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於義天。可謂教啟無上圓宗。法窮甚深理窟者矣。

故得若聞若見。圓文殊智鑒於自心。或誦或持。啟普賢行門於遍界。人人入金剛之藏。塵塵樹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辦。則我即善財。但使法界願周。而誰非淨滿。

經云。此經不入一切餘眾生手。論云。誰囑最上大心凡夫。斯言豈無謂哉。故知排斥久修開士。聾瞽上德聲聞。是皆所以融權執。引大心之深意也。

然則食金剛之少許。固已植乎聖因。剖大經於微塵。終有待夫智者。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千重樓閣。指聲彈而頓開。非貝頁之所能詮。豈管窺可得而測。謬承叱命。愧乏精思。勉述大端。聊備采覽云爾。

如欲詳明者。藏中有清涼觀國師疏鈔。棗柏李長者合論。其疏盡精微。沖深包博。而論得大體。痛快直截。二者參而觀之。則華嚴大旨。無餘蘊矣。


楞嚴 二決定義

初義蓋示根中之湛性為真因。真因得而後果證可期。二義蓋指根中之結相為惑本。惑本明而後斷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變之真也。結相者。六根之相也。隨緣之妄也。斯則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別耳。惟其相妄。故須解之令盡。惟其性真。故可依而為因。

然真既不變則妄即本空。而妄既緣起。則真必全隱。約妄緣起而真全隱。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變而妄元空。性德尤所當明。性德固資修德而顯。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門之義而觀之。則真妄交融。性修雙妙之旨。無餘蘊矣。

然則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頭頭。真也妄也。圓陀陀。活潑潑。渾無定相。云為動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淨灑灑。赤裸裸。了無定執。夫如是則何惑不斷。何果不成。而實亦無斷無不修。無成無不成。特對迷心倒見者強分別耳。


楞嚴 頓歇漸修說

前云汝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似令一念頓歇也。此云菩提涅盤。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多聞。祇益戲論。似令歷劫漸修也。

阿難之根。不劣於滿慈。而滿慈之位。差勝於阿難。何其修證難易之相懸若是耶。此蓋世尊據念劫圓融之理。頓漸不二之宗。顯妄空以奪法執。斥徒聞而策真修。即所謂看孔著楔。應病與藥也。試論之。一念歇狂。頓也。不了則流為長劫。歷劫勤修。漸也。究亦不離于一念。此念劫頓漸。似相懸而實不離也。況乃念性元空。時節無體。迷時似有隔異。悟後本自圓融。一念本不殊長劫。而長劫原祇是一念。復何念劫頓漸之可疑哉。向使滿慈不索妄因而執實有。阿難不溺多聞而廢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之說。亦不容拈出矣。


楞嚴經 知見無見說

楞嚴經知見無見一語。至為要妙。總攝一切諸要妙句。以其即是見猶離見也。華屋之門也。狂心頓歇也。不取無非幻也。聞復翳根除也。歸無所得也。滅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覓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歸也。子轉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機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緣起無生也。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剎那而登正覺也。體得無心道也。休也。

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也。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頭慚愧好兒孫也。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撒手到家何所似。更無一物獻尊堂也。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也。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也。類此句義。不能盡舉。唯此四句。攝盡無餘。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

果能一念相應。是為真轉全經。古德如慈明圓。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諸人。於大見道後。皆作此工夫。謂之無心體道。以其是還鄉要路。歸真秘訣也。


金剛經 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說

金剛經圓明五眼。洞徹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之義。謂眾生所以為眾生者。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眾生豈復可得。眾生不可得。誰為能發之人。三心不可得。何為所發之心。故曰實無有法。

發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則全妄即真。眾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果見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為不發而發。稱性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此發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一乘決疑論說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此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語也。良以我釋迦如來。為眾生故。修證此法。無央數劫。行諸一切難行法行。捨所愛之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萬千億。至於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順悉檀義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諸子以依違之見。肆口詆呵。障正法門。瞎將來眼。疑誤眾生。殊非小小。謂其無罪。寧有是處。玆以一乘之理。剖決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蕩迷雲而淨盡。耀佛日以重光。誠為法門一大金湯矣。當是時也。諸子天眼法執。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隨喜。正使未忘未通。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非特有益於法門。實則有益於諸子。不唯有益於諸子。且深有益於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重建中天寺十方常住碑記

原夫插莖草以建梵剎。坐微塵而轉法輪。事是恁麼事。人須恁麼人。余於同學友人銷塵法師見之矣。法師幼脫白於武清邑東北孝力觀音寺。具戒後。依增壽慧岸道翁法主習性相宗。遂蒙印可。未幾歸受業事師。理院務有年。以道義聞。孝力村東八里許有寺名中天。門近通衢。頹廢日久。唯基址尚存。法師過而有感。願為興復。遂捐資倡募。鳩公集材。親董厥事。歷十餘年方始落成。曰佛殿。曰懺壇。曰僧堂。曰丈室。以及客寮雲廚十方旦過。凡叢林所宜有者咸備焉。

復置地若干頃。用充香火。為壇那無盡福德藏。工既竣。丐余文記其事。且曰。將請一名德法師主之。宣演教乘。接待雲水。如法熏修。隨緣津濟。使吾佛大法流通。與邦人結出世緣。作永永傳賢之所。而剃度無與焉。噫。大哉行願。不啻與日月爭光矣。維法師數年苦行。一片血心。不惜勞瘁。不私眷屬。唯汲汲然以上續慧命。下廣福田為務。且復功成不居。卑以自牧。尊賢重法。宏護唯誠。此豈南閻浮提後五百歲可多得之事耶。

夫佛性之在眾生。如水之在地。鑿而汲之以廣利濟。要待其人。經不云乎。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生。是故說一乘。又曰。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故知中天此舉。乃普與一切見聞隨喜者。深植菩提種子。頓了大事因緣也。

今而後凡居斯位者。當必以法師之心為心。以法師之行為行。庶幾元風不墬。慈化日隆。其益塵寰而垂來劫。有不可得而限量者。抑又須知如上所示招提種種莊嚴。種種利益。咸於法師偶然感發一念心中。圓滿成就。初無欠少。雖後數年種種措辦。特不過完此最初一念而已。離此念外。別更何有。萬法唯心。於茲益信。一念既爾。念念皆然。一草一塵。莫不如是。夫如是。謂建梵剎竟可謂無梵剎可建亦可。謂轉法輪竟可。謂無法輪可轉亦可。法性如是。非強為也。

然法性平等。非有自他。既法師偶有所感。能順法性入解脫門。建無可建之梵剎。轉無可轉之法輪。當必有感法師之感者。相繼而起。感復致感。感之不已。將見莖草遍插於處處。法輪大轉於塵塵。此實余所深望。而亦法師之至願也矣。為之記。


淨土津梁跋

乙巳仲秋。衍法志公和尚。會刻淨土經論文集成。囑跋數語。余因歷觀三經。明因舉果。大開淨土之門。三論。顯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龍舒文。導初機而精詳曲盡。指歸集。采眾善於事理圓通。或問數紙。搜決禪者孤陋之疑。法語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雲棲願文。自註戒殺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務。助行要門。至若蓮花世界詩。雖文出遊戲。而理實圓常。況寫境傳神。引心入觀。攝化門中為不可少。

善哉念佛一門。得此諸說。無機不被。無路不通。統萬流而歸淨土。誠為一大津梁矣。爰為題名曰淨土津梁。然而津梁雖設。履踐在人。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所貴賈勇先登。占寶蓮之上品。玄關直踏。獲法忍於無生。佛記早承。願輪速轉。遍剎網而縱橫應化。盡劫波以輾轉津梁。則苦海勞生。由是而蒙利濟者。可復量哉。

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趨顯道以苟安。或則玩津梁而不進。守津梁以自足。不驚汨沒竛竮之苦。卒致問橋戀筏之譏。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義也矣。

或曰。和尚秉單傳之宗。以祖道自任。當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淨土。當處現成。自性彌陀。覿體不隔。乃為是津梁之說。以起人心外有法。去來取捨之見乎。噫。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來取捨耶。於此緇素分明。許汝會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語好。


跋德全禪人血書蓮經

無我而靈者。佛知見也。有我而昧者。眾生知見也。生佛知見無殊。特一妄我間之耳。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愛者莫過身。茍眾生之身見不亡。我執不破。則生死輪迴。曷能自已。

德禪人密發九品淨願。書成七軸蓮經。以無情之霜刀。刺難出之身血。十指瀝乾。一心不動。偉矣哉。真無邊苦海中頓空我見。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

噫。禪人初發是念。蓮華種植時也。日漸刺書。蓮花增長時也。七卷功圓。蓮花光香具足時也。如是則禪人之淨因已成矣。但當莫忘本願繫心念佛。直待此方報謝。彼土花開。即見佛聞法。因圓果滿時也。

雖然。即今試問禪人。方金刀裂肉。血筆縱橫時。其知疼痛而成點畫者。靈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見耶。眾生知見耶。於此了然。則佛國非遙。寶蓮正放。或猶未也。請分明記取。以質諸彌陀老子。


跋明初禪人血書蓮經

金刀未舉。斑管未拈。盡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蓮華經。於斯見徹。謂靈山一會未散可也。謂靈山一會本不曾會亦可也。向當時喝散可也。於今日再會亦可也。大用現前不存軌則。如王寶劍。殺活臨時。如是刺血。如是書經。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可以暢本師出世之懷。可以來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類生。迎刃而命根頓斷。無邊法藏。點筆而文彩全彰。莫不滴滴歸源。言言得髓。奚止刺無能刺。書無所書。舖好花於錦上。指明月於天邊也哉。

明禪人年齒尚少。向道唯誠。刺血書經。皈心樂土。果能聞是說而不生驚怖。是為解第一義。上品生因。如其未然。直須十二時中。四威儀內。以書經之念。念念忘緣。刺血之心。心心憶佛。管取金臺可以坐待。妙諦不日親聞。否則必見我為能書。經為所書。彼是刺血時。彼是書經處。以生滅心。取實相法。轉不輕行。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遠背佛心。且深負此一點百劫千生不易發起之勇猛淨信。為可惜矣。禪人其勉之。


跋禪人勇建血書 楞嚴經莊嚴淨土

首楞嚴者。稱性大定之名也。以如來藏心而為體性。以耳根圓通而為入門。以窮極聖位而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稱性之行。還復證入藏性全體。一經大旨。義盡於斯。故文殊於是請結經名。此後復明昧此難免七趣沉淪。修此須防五魔擾亂者。但反襯正宗。以補足其間要務耳。

經中兼明淨土。其處有四。

  • 第一大勢至法王子。親稟念佛法門於超日月光佛。其所陳念法。至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
  • 第二乾慧地中云。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夫乾慧地。雖圓伏五住。見思尚猶未斷。何以便不續生。蓋超同居穢土。生同居淨土矣。智者大師是其明證。
  • 第三情想昇沈中云。純想即飛。便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清淨國土。隨願往生。前乾慧地。猶屬聖位。此則博地凡夫。純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蓋我釋迦如來大慈悲心。熾然輪迴之中。特地拈出此橫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聖位之人。臨終往生者。是其證也。
  • 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將招極惡。一念宏法。變其所受地獄苦因。為安樂國。重罪尚然。況輕罪乎。況無罪乎。無福尚然。況有福乎。況多福乎。一念尚然。況多念乎。況終年終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諸師。現相往生者。皆其證也。

夫念佛法門。專逗十方之機。三根齊被。耳根圓通。專逗此方之機。惟利上根。且示阿難以就路還家。故文殊大士曲為揀選。非謂耳根獨勝。念佛便劣也。讀經者不可不知。禪人血書此經。流通大法。實為希有難能之行。其於往生。當必有分焉。


書蓮經普門品後

題標妙法。何法也。品號普門。何門也。說者謂一光東照。十界圓彰。隨類現身。應念脫苦。未為非是。特其末耳。直須未舉以前。向世尊開口不得處。大士迴避不及時。親見法法此法。門門此門。正與麼時。不與麼會。始具看經眼。否則入海算砂。執指為月。不唯埋沒己靈。見惜明眼。將恐普門漸閉。而妙法終隱矣。默超居士有見於此。得是經而裝帙之。囑綴數語。普為見聞隨喜者。震塗毒鼓。食少金剛。其意豈淺淺哉。


二有室跋

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金口誠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猶謬執唯心。橫生異議。可悲也。因特書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淺之。吁。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況復雙泯雙存。超四句。該四句。圓教有門之有。與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謂之淺也宜矣。無庸辯。


覆香嚴居士書

月內廿九日得尊扎。備悉一切。欣慰無量。讀扎內有念佛期過三七。尚未見相好云云。觀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內。當必有大不思議之成就。

但此時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存之則增燥動。而翻為障礙矣。此係修行門中微細心病。不可不知。直須深信諦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離此念外。別求效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歧路矣。

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謂也。鄙見如此。不識居士於意云何。至如長水之問。瑯琊之答。鍼鋒直截明白。不可更為蛇足。果能於此正眼洞開。觑破瑯琊。捉敗長水。楞嚴大旨。思過半矣。然雖如此。正好擲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開少解路。則不勞拈出矣。柴紫錄。久聞其名。第未親見其書。未可懸斷。

寺中近日。唯嘉園居士兼旬或一至。此外無別客迹。不慧逐日與諸衲子揮塵談經。罷即焚香晏坐。或讎校華嚴。或檢閱津梁。別亦無事。楞嚴已講竟六卷。約於後七月間。可圓全部。因思半載之內。兩終此經。亦閻浮提人生一大快事也。然唯循行數墨而已。絕無一字之新得。并書以博一笑。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書

仰惟居士。深入淨宗。廣陳法施。自他並利。解行俱圓。可謂現居士身。修菩薩行。不違本願。不忘佛囑者矣。向得三經新論。妄為評題。不見罪責。已出分外。茲復寄示種種新刻。囑令論定。益覺赧顏。山野維教乘大旨。麤知向方。而幼失問學。語不成文。故兩處住持二十餘年。檀護之門。未投隻字。今感居士。虛懷遠問。為法之誠。遂頓忘固陋。罄己所知。直詞以告。其當否去取。惟高明以自裁焉。

念佛決疑兩論。皆發前人所未發。一以見慧解之超卓。一以彰衛道之真切。並沒量大人。出格作用。可續入藏。永永流通。序跋皆精當。間有可商之處。簽辯於後。


與瑞一李居士書

屢有書來。曾未覆答。師資心契。諒不我疑。聞在南中竭力辦公。盡心護法。修持不輟。勸導惟殷。此則自行化他。二利並舉。世法佛法。一道齊行。或雁信時通。或口碑傳誦。每一聞見。且慰且欣。因思道無不在。豈分朝野。而修證之際。實有易難。的論修道。出家尚不易。況在家耶。居家已難。況居官耶。

故知即塵勞為佛事。化熱惱作清涼。茍非忍證無生。位登不退。深入如來之室。權現宰官之身者。恐終不免塵緣漸染。而道念日微也。

今賢契信向此道未久。便能於衝繁官署。猛切乃爾。非宿善根力。謂之何哉。雖然。猶須痛念三界無安。肉身苦惱。生死路險。人命無常。幸聞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緣。隻眼觑破。佛心佛行。赤體擔當。淨業得修且修。宦場可下便下。無少生留戀。無虛棄光陰。務期事辦一生。花開上品。庶幾不負自己多生熏習之善願。我佛長劫護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間之勇猛丈夫焉。


資福寺講前提綱 【庚申五月十一日】

禪提向上綱宗。教闡離言大義。向上綱宗。固是教外別傳。離言大義。亦即教內真傳。教內教外。別傳真傳。名雖似異。實本無殊。悟別傳之謂宗通。得真傳之謂說通。二通俱備。三軌無違然後得座披衣。橫身為物。如王寶劍。殺活臨時。設自宗不通。安能說法。而無言啟迷。何名達者。但宗貴用到。教須說到。畢竟用又用個什麼。說又說個什麼。用說俱到。則宗教掃土矣。

何似我淨業門中。別有方便。祇消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將他三藏十二分教典。一千七百則公案。一串穿來。更無少賸。又管甚說到說不到。用到用不到。但暮暮朝朝。只恁麼念。雖然。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後生晚進。也不得草草。山僧今將世間常情之所共知一問。問諸大德。隨己所見。各下一語。期與通方上士。共展風規。出格高流。互揚法道。直得紅螺山率群峰而騰歡作舞。珍珠泉湧巨浪而喝采揚聲。也未為分外事。

且道如何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須離座。便請速道。【眾無語】師云。諸人既珍重吝詞。山僧只得自代去也。

復舉前問。著語云。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但如此下語。足令文字法師。脫胎換骨。卻未免助禪和子儱侗之機。不惜饒舌。再代一轉。
復舉前問。著語云。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若與麼下語。足與虛頭禪客。抽釘拔楔。亦未免增座主家廉纖之見。欲得十分親切。一等痛快。本山今日初轉法輪。山僧更代一語。有何不可。
復舉前問。遂合掌珍重。稱南無阿彌陀佛。
復云。山僧恁麼說話。設有個傍觀的呵呵大笑。又且如何解。笑者是我同參。老氏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復有人云。下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適才傍觀之笑。於斯二者。孰同孰異。且笑既同笑。行又同行。上士下士。何自而分。
所以道。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亦天地懸隔。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則固是。毫釐無差。因甚亦天地懸隔。復珍重稱南無阿彌陀佛一聲。
顧眾云。有差耶。無差耶。懸隔耶。不懸隔耶。
良久云。良馬不知何處去。阿難依舊世尊前。


雜著 (完)
摘自《徹悟大師遺集卷中》


重刻敘

余輯徹師遺稿成。或問念佛往生之道有要術乎。余曰。有。確信而已矣。淨土三資糧。曰信。曰願。曰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矣。

憶昔從學單華藏夫子請益當世諸大德。即耳都中徹悟老人名。蓋淹貫宗教。而宏揚淨土者。慕之。丙寅遊燕。竊幸獲禮座矣。至則師已移居紅螺。相距信宿程。以俗羈不果行。悵緣慳者久之。戊寅之春。真益子自京攜師集來。余獲讀焉。歎其示眾之語語悲激。往生之種種確鑿。密授北濟宗風。曠遊南台教海。不覺涕泗悔憤。何當年之阻于咫尺。遽交臂而失之耶。

嗟夫。娑婆忍土。境苦而壽促。稍知發大心者。孰不警惕無常。思出生死。然終以不得其門而止。即有多生善根。皈敬三寶。且知有最上往生之捷徑。又或以一己之見聞未確。反疑傳載或過其實。卒至懷疑自誤。甘忍以待死。吁。確信之難生有如是耶。

今徹師之西歸也。數月前辭囑外護。次第諸務。則預知時至之確也。幢旛盈空而來。諸大菩薩繼至。臨終之頃。彌陀親接。則報終境現。佛菩薩接引之確也。然猶師一人之獨見也。若夫異香浮空。七日如生。髮白變黑。舍利鱗砌。此則當時眾見眾知。往生之確瑞遍布支那。而無所用其纖疑者也。人若聞此而仍不知霍然猛省。步武後塵。努力今生以了當生死。是誰之過歟。

余嘗考震旦自遠公開淨土法門為初祖。其後可登祖位者。殆不乏人。而自古沿傳。以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蓮池。思齊。諸師為淨宗九祖。余維徹師行履。盡未來際。足以聞風興起。後有繼列祖位者。殆不可遺也。

適胥城貝寶巖先生續以師念佛伽陀相贈。而松濤開士謂宜重合梓以廣其傳。首捐刻資若干。遂擇兩集之精談宗教淨者刊之。其餘雜著。備體而已。蓋以資天下後世會宗教而同歸淨土。尤當於三資糧中。決以確信往生為先務故也。松師勸人念佛僧。西天目淨文長老之戒子也。

~ 清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己卯夏六月既望 虎林三寶弟子錢伊庵謹敘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 —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蓮池大師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7會員
418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06/21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2024/06/21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2024/01/20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2024/01/20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2024/01/05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Thumbnail
2024/01/05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念佛伽陀 : 訥堂老人率眾精修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歷有年所。茲乙卯冬。復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
Thumbnail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念佛伽陀 : 訥堂老人率眾精修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歷有年所。茲乙卯冬。復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