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觀無量壽佛經疏》是唐代善導大師 (613~681) 所著《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於法然 (1133~1212) 和親鸞 (1173~1262) 在其著作中的引用和提及,此後淨土各教派,逐漸將二河白道的比喻,繪製成畫。在這裡引用幾幅不同的圖典插畫,以供參考。

二河白道圖說

二河白道圖說

現世眾生遭遇群賊和惡獸 (比喻惡與誘惑) 的襲擊,向西方 (極樂淨土的方向) 跑去,眼前卻出現火河和水河 (象徵自身的 「怒、憎」 和 「執、貪」 之心)。其水火中間,只有白道 (祈求極樂往生的清淨之心) 延伸至彼岸。眾生祗要專心念阿彌陀佛,即可不受迷惑而順利通過白道,到達極樂往生。

圖中左上方是阿彌陀極樂淨土,寶池中有化身人物,白道彼岸(西岸)有迎接者阿彌陀佛三尊。用銀泥和細金箔裝飾成沙洲形狀,並以寶樹、花卉、靈鳥等為點綴。下層(東岸)表示現世,細膩繪製了惡獸、餓虎撲食般的武士、將要受到極惡誘惑的人物等。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

原文出自善導大師之「迴向發願心釋」文中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爲行者,以説一譬喩,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歩,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歩。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焔亦來焼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 : 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倒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勉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勧聲 :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 : 仁者迴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raw-image

二河白道圖說 (不同的繪版)

raw-image

善導大師之講解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迴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燄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著,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沈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彿相見,慶喜何極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不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迴向發願心。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7會員
417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1/10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Thumbnail
2025/01/10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Thumbnail
2024/10/11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2024/10/11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2024/09/26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Thumbnail
2024/09/26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象山慶’23.4.8) 此讚[1]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一讚云: 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無數億,八方八面百寶成,見彼無生自然悟,無生寶國永為常,一一寶流無數光,行者傾心常對目,騰神踊躍入西方。 又讚云 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
Thumbnail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象山慶’23.4.8) 此讚[1]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一讚云: 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無數億,八方八面百寶成,見彼無生自然悟,無生寶國永為常,一一寶流無數光,行者傾心常對目,騰神踊躍入西方。 又讚云 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
Thumbnail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觀無量壽佛經疏》是唐代善導大師 (613~681) 所著《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於法然 (1133~1212) 和親鸞 (1173~1262) 在其著作中引用和提及,此後淨土各教派,逐漸將二河白道的比喻,繪製成畫。
Thumbnail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觀無量壽佛經疏》是唐代善導大師 (613~681) 所著《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於法然 (1133~1212) 和親鸞 (1173~1262) 在其著作中引用和提及,此後淨土各教派,逐漸將二河白道的比喻,繪製成畫。
Thumbnail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後序 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Thumbnail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後序 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Thumbnail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Thumbnail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善導大師 《安樂行道轉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為淨土宗二祖, 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法事讚》。內容分為上卷: 前行法分、下卷: 正轉經分、後行法分。
Thumbnail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善導大師 《安樂行道轉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為淨土宗二祖, 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法事讚》。內容分為上卷: 前行法分、下卷: 正轉經分、後行法分。
Thumbnail
「如來善巧,總勸四生,棄此娑婆,欣生極樂;專稱名號,兼誦《彌陀經》。」—善導大師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 為淨土宗二祖, 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法事讚》。內容分為上卷: 前行法分、下卷: 正轉經分、後行法分。 上卷: 前行法分: 請護法眾 序明大綱 略請三寶 廣請三寶
Thumbnail
「如來善巧,總勸四生,棄此娑婆,欣生極樂;專稱名號,兼誦《彌陀經》。」—善導大師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 為淨土宗二祖, 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法事讚》。內容分為上卷: 前行法分、下卷: 正轉經分、後行法分。 上卷: 前行法分: 請護法眾 序明大綱 略請三寶 廣請三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