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6|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F.4

raw-image

「傳訊息的時候,人和訊息好像是分離的。」

我窩在公車上,台北在我身旁一幕幕消逝。


自己的ㄧ種習慣,私人訊息都下班才回,所以我很常在等公車、或是在公車上回F的訊息。有次颱風襲台,全台只有北部沒有放假,我站在公車站,看著人行磚上的樹蔭激烈晃動,抬頭看枝葉在黃光下劇烈擺動。

我傳訊息和人在台南的妳說,充分感受到颱風了。

「妳們那邊會不會土石流呀,」在我想像中,F住在一片與世隔絕的森林中。

「雖然偏遠,但沒那麼誇張啦,」F回,「但確實是一個點不到外送的地方。」


中秋節那天,我用我的定焦相機拍了一張滿月圓傳給F,原本想說讓身在南半球的她也看看滿月,但她回了一張滿月回來,說:「你的地科老師可能要哭了,都是滿月XD」

過了兩天,我和F說著臺北天氣轉涼時,她冷不防的傳了一句:「我回來了啦。」當下有種古怪的念頭浮起,說不定妳的滿月也是在臺灣拍的。

那天下班前,被合作單位埋怨了一頓,有點沮喪了上了公車。

我和F在訊息中聊著關於宵夜、仙度瑞拉和牙仙子,人蜷曲在公車座位上,公車慢慢地駛在下班車陣中。

看著自己送出嬉皮笑臉的文字,恍惚間有種抽離、靈肉分離的感受。文字中的我是如何愜意,真實中的我卻是如何疲憊。心中湧起了一股疑惑,訊息的互動是針對訊息本身,還是為了訊息背後的那個人?


我和Y幾乎不透過訊息交往。


我覺得閱讀文字,尤其是從內心深刻挖掘的文字,是一種和對方深度的交流方式。我曾經貪婪地咀嚼M寫在IG上的小說,在一字一句中,我感受到很親密、赤裸、彷彿擁在懷裡的呢喃。因為認識文字背後的他,感受到他深深的被烙印在文字中。


和F相識前有一段文字的交流。把文字和作者連結在一起的前後,我覺得文章讀起來的味道相差甚遠。從宜蘭回到臺北的車上,我忍不住把那段文字翻出來讀。我彷彿看見F坐在對面,一邊撥著瀏海,一邊慢慢地說著。


某次和A聊天的時候問她,願意和一個人傳訊息,是為了背後的那個人,還是因為喜歡訊息本身?

她說,看相識程度。不熟的除非內容很有趣不然不太會一直回覆,熟的會因為想維持關係而回覆,但,也不至於一陣子沒訊息往來就不是朋友。


我用了一篇短文和F分享了我的心情。關於訊息、自己和處境。

她已讀了三天,也回我了一篇短文。

她說她其實是個不愛回訊息的人,「我其實不擅長維繫關係,不太會主動約人碰面,又不太會主動傳訊息,久而久之關係便會褪色。」


我很喜歡這樣的互動方式,認真的書寫一段文字,可能有些心情或心得,彷彿就在身邊,細細的談話,深入其中。

A說,她聽起來有點像線上筆友,書信往來。不跟隨現代「即時」的潮流,留下一點等待的時間,累積更深刻的內容,能夠增加關係的厚度,也讓關係不再被垃圾訊息消磨。這個等待的留白,有點儀式性,像是底片相機,按下快門後,抱著期待又緊張的心等待沖洗,就像從郵差手中接過信,用顫抖的雙手小心翼翼地張開信紙般。


但也許F沒有想要發展這樣厚度的關係,也說不定。


但我想F很溫柔,我想著她總是盯著螢幕努力想著可以回覆什麼訊息,但我覺得有點辛苦,漫無止境的訊息來回,有點茫然,有點累。

關係是現在工作上最常被我提到方法,能夠在關係中感受到與他人共鳴的時刻是幸福的,兩個陌生的客體中產生深刻的連結,但我卻自己陷在關係的漩渦中團團打轉。


我坐在公車上,發覺是個最容易產生物理性共鳴的場域,在公車起步和煞車時,大家一起搖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