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6|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在失望中發現希望的病房,用力活著,才叫勇敢

用力活著,才叫勇敢—by國片《BIG 》5歲羅恆
魏德聖導演新作《BIG》三位演員到場和觀眾互動,飾演五歲癌童羅恆的小演員也驚喜現身

魏德聖導演新作《BIG》三位演員到場和觀眾互動,飾演五歲癌童羅恆的小演員也驚喜現身


啜泣聲、擤鼻涕聲、面紙從袋中取出的沙沙聲在耳邊此起彼落,一群因癌相識的朋友,結伴進影廳,進行一場名為看電影,實則療癒心靈的儀式。我和一群從癌中倖存的朋友在電影院看的不是電影,而是我們最真實的人生。

魏德聖導演新作《BIG-讓孩子拯救世界》這部從兒癌病房出發的故事,探討那些大眾都知道,卻很容易遺忘或忽視的道理—生命不是理所當然,活著,就是最大的禮物。

在電影角色中,看見自己的影子

這部電影完全觸動了我,一來是我以癌友的身份,讚嘆劇組用心且真實地呈現各種醫療場景,舉凡化療、麻醉、手術、骨髓穿刺,甚至是人工血管下針、固定各種管路的細節都真實呈現,看著片中孩子所經歷的一切,自己都親身體驗過,這些似曾相識的場景,歷歷在目。

再來我也是一位媽媽,完全可以體會那種孩子生病,父母比孩子還難受的感覺。我的孩子和幾位癌童角色有著差不多的年紀,使得觀影帶入感更為強烈。這也讓我想起,即便我已經是個中年人,在我罹癌治療期間,我的父母也同樣操碎了心,應證了不管我們長到多大,對父母來說,我們永遠都是個孩子。

能順利走出病房的,都是幸運的人

病房,就是個在失望中發現希望的場域,電影中真實呈現住院時最害怕遇到的情景-同病房的室友,會不會哪天突然需要急救或開刀,就再也沒回來了⋯

時序拉回到2023年,我因淋巴癌治療住進了血液腫瘤科病房,這裡的的病人,幾乎都是長期住民,連續住院一個月、三個月甚至更久的大有人在。他們在醫院做化療、放療、各種大小檢查,慢慢等血球回升,再做骨髓移植。若一不小心感染,就必須暫停治療,改施打抗生素撲滅細菌,然後可能又要延後出院日期,再續住7天、14天或是更久⋯能順利走出去的,都是幸運的人。

每當我完成為期一週的化療療程準備出院時,隔壁床的叔叔或阿姨總是會帶著祝福,並且羨慕的心情,向我道別。出院回家,對病患及家屬來說,是他們最想達成的心願。

不能NG重來的人生,就好好享受當下吧!

很羨慕演員,可以用「演」的方式,體驗罹癌這件事,下戲後就能回歸他原本的生活,不留下一絲傷痕。而我用肉身親自體驗這一切,回不到過去,也無法下戲。

不過魏導不愧是魏導,他透過電影想告訴我們,縱使現實生活會讓我們失望,但不至於絕望。片尾象徵重生意義的收尾,讓整部電影不會太過悲傷沈重,理解到即便處境再困難,都還是處處有希望。

謝謝魏導拍了這部好片,讓更多人理解癌症病患、家屬會面臨的壓力與不安,也讓人更珍惜健康與生命,沒有什麼比用力活著,還更勇敢的事了!

感動從戲劇本身延伸到現實世界

散場後,我和一同前往觀影的癌友們在出口處整理心情,大家彼此擁抱、互相鼓勵,任憑眼淚嘩啦嘩啦地流下來,淚水釋放了壓力,笑容溫暖著心靈。彼此那種相似的際遇、不用說出口的默契,一句「我們都會好好的」就足以勝過千言萬語。

會後與演員互動合照時,我先生和飾演護理長的廖慧珍說我也是癌症病患,她聽到後瞬間紅了眼眶對我說道:「我爸爸也是癌症走的,我懂治療的辛苦,妳辛苦了!」

原來,這部電影的高潮,在結束後才開始!

謝謝魏導,謝謝友信基金會包場,更謝謝分享資訊的朋友,謝謝並珍惜每一次的相遇。

#國片BIG #魏德聖導演 #友信基金會 #癌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