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到要投資房地產,第一個想法就是去買預售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迷思,但是自從去年7月1日平均地權條例修正上路之後,預售屋原則上禁止轉約(除了幾種特殊例外情形),我個人認為站在投資的角度,現在去買預售屋並不是一個好的標的,原因說明如下。
預售屋就是你和建商簽訂一份契約,以一個預先定好的價格,買賣一個居住空間,訂定契約的同時,你要拿出訂金保證自己的誠意,而建商會在契約訂定的固定期間之後,把你買的商品(房子)交給你,同時你也把全部的金額(通常是自備的頭期款加上向銀行申請的房屋貸款)交付給建商,大家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上面的敘述,以金融商品的角度來說,其實「預售屋買賣契約」的本質就是一個「實物交割的期貨合約」。不知道什麼是實物交割的期貨合約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的連結:
期貨一開始發明出來的本質,通常是經營實業的人,為了避免原物料的波動影響製造成本而侵蝕獲利,因此用期貨來避險,鎖定並控制未來取得原物料的價格。例如航空業者、船運業者常常需要一個專責避險部門來操作原油期貨,因為原油價格的波動,對他們的獲利影響甚鉅。然而雖然期貨本質是一個避險工具,但因為有高槓桿的性質,後來都變成投機的工具,不過這又是題外話了。
在理解預售屋本質是一個實物交割的期貨合約之後,那我們就來思考,投資預售屋是為了自身需求去做避險嗎?如果以自住角度切入,因為現在資金不足,用高槓桿去鎖定未來居住成本,或許還算合理的操作。但通常會去投資房地產的人,都是已經有自住房想要再買第二間、第三間的人。剛剛講到期貨合約是為了避免價格波動造成的風險,那站在預售屋投資者的角度,你想要的是避免價格波動?還是你需要價格波動呢? 我想這個答案是非常明顯的,任何預售屋投資者需要的都是價格的波動,講得更直白一點,期待的是價格的上漲。
那我們再回到現行的規定之下,自從112年7月1日平均地權條例修正上路之後,預售屋原則上禁止轉約(除了幾種特殊的例外情形,如非自願離職、重大變故等),也就是說,預售屋買賣契約這個實物交割期貨合約,自從你跟建商簽訂了之後,通常就必須要放到交屋的那一天,才能對這份資產進行後續的處分,也才能得到處分之後的利益。
當然我知道現在市場上也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規避平均地權條例的修正,讓預售屋在交屋前還是有轉約、轉售的空間,但是這種操作牽涉到灰色地帶,而且敢接手這種合約的買家我相信也不太多,這我們今天就先不討論。
在必須放到交屋的前提之下,假設預定的交屋期是5年,那這5年之中這個預售合約都沒辦法處分、也沒有任何的收益,而且你必須持續付出的工程款,雖然現在有一些特別喜歡迎合投資客需求的建商,會提出一些優惠付款的方案,但是不可避免的你在持有這個預售合約的期間,仍然需要付出相當金額的資金(對應期貨就是持有保證金的概念),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收益。 也就是說你所能賺的都是交屋之後的價格波動,這才是預售屋投資人所能賺到的差額。
因此現在去投資預售屋,就是去賭未來五年的台灣房地產景氣,假設這五年之中,台灣房地產景氣持續往上。那在你交屋之後,因為已經提前鎖定了價格,所以就有一些獲利的空間,不過建商也不是笨蛋,預售屋永遠是用未來未來價賣給你,尤其是有優惠付款方案的投資客最愛買的那幾個建商。這些建商已經把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原物料成本,以及建商自己需要的獲利都已經拿到手上,所有的風險都是投資預售屋的人在承擔。
再加上現在央行的加強信用管制,在投資房地產的熱區六都以及新竹縣市,第二戶開始就只有7成的貸款額度。配合上面所說,通常會去投資房地產的人,都是已經都有自己的自住的一戶,投資的通常都是第二戶,只能貸7成,那在這個條件之下槓桿只有3.33倍,房地產投資之所以有利可圖,其實也是跟期貨一樣,加上了高槓桿造成的高獲利。
第1戶通常是拿出2成自備款貸款8成,這樣有5倍的槓桿。六都以及新竹縣市從第2戶開始是限貸7成必須自備3成,變成只有3.33倍的槓桿,槓桿變小了,但能夠得到的獲利跟第一戶開5倍槓桿的人,基本上是一樣的,在我看來,因為槓桿縮小的緣故,預售屋的投資價值就又更下降了。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現在投資預售屋缺乏彈性,只要一簽訂了買賣合約,就必須要持有到交屋為止,就算是實物交割的期貨,也能選擇在合約到期前平倉,避免真的要實物交割,但預售屋交屋期拉長又無法提前出場,中間的風險自然也提高了。
接下來就是因為要交屋要辦貸款的這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投資房地產的人,身上通常會有比較多個貸款,但是為了一間在5年後要交屋的預售屋,你必須要預留一個貸款的額度,來為預售屋交屋的貸款做準備,這同時也影響了你這五年之內能夠操作的中古成屋的間數。
以上這幾個理由,是我不建議現在去投資預售屋幾個原因。當然我只是就個人的經驗與知識提出的看法,或許也有我思慮不周的地方,也歡迎大家可以提出理性的討論,幫助我去思考,也能想到一些我可能忽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