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菩提心與出離心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但出離五欲還是在欲界,必須更進一步出離三界;舉例來說,不僅是五欲的樂,連定境的樂都要出離。

 菩提心、出離心是非常可貴的,我們平常向在家眾說明菩提心時,不外就是要布施、護持三寶、協助出家眾救度眾生、發願使眾生得利益等。講出離心時,也總是鼓勵的成分多些,要他們心不隨境轉,不要被世間種種外緣所影響,不要隨著魔鬼的音符而起舞;然而,真正的出離心,是要對三界中的一切都出離的。

 在家人要做到完全出離,並不容易,要成就阿羅漢果,還是要出家的;另外,《觀無量壽經》裡也提到,想要往生西方淨土得「上品上生」,就必須要出家。如果有人說:「我身不出家,但心出家。」說這話的人,除非他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否則就是吹牛,因為初地以上的大菩薩六根清淨,不受生死困擾,才有資格說是心出家而身現在家相。

 所以,諸位能來出家是好事,但出家並不等於就是「上品上生」的保證,不是一出家就是向西方極樂世界買了保險一般,將來一定可以到極樂世界去。實際上,要真能上品上生,出家是其中一個條件,另一個主要的條件是要專心精進念佛,而且要修三種淨業,即:(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淨業中的菩提心,即是大乘佛法的重心,也就是說,如果離開了菩提心,大乘佛法就沒有著力點。

 另外,一般人一講出離心,往往就忘掉了菩提心。常常聽到有人嘴巴說著:「我要度眾生。」若問他:「什麼時候度呢?」回答可能是:「那要等我自己修好了、解脫了以後再度。」其實,出離心、菩提心必須是同時並行的,不是說完成了其中一項,另一項才開始著手出發。

 所以,大乘菩薩心就是為眾生的心,為眾生,所以我們要修行,而自己修行的同時也是為了利益眾生,兩者是同時進行的。不是說一定要自己先成就了以後,才來弘法利益眾生。而能傳承佛法的,多半是凡夫僧,因為聖僧畢竟不多,因此,在凡夫階段,就應該要有慈悲心、出離心。

錄自: 聖嚴法師《法鼓家風》



逸蓮按:

 我們常接收很片面的論述,或幾近割裂的論點,面對這種比較對立的開示或文章,在思惟過程中都要小心判讀,例如這裡的菩提心與出離心,事實上是要並行的,如鳥之二翼,缺一不可。

 又例如我們常講淨土念佛法門之信願行,如鼎之三足等等。

 義理的割裂,對立就造成了,而我們學佛不正應該在此看似分割對立的真俗二諦,觀察參悟出圓融的智慧,如果只是一味的加深對立,智慧又如何生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