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這也使得導演難以完全保持客觀、超然的態度面對家人。

「回家之後一紀錄片故事特展」重新詮釋三部以導演自己家人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作品,用第一人稱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

《神人之家》盧盈良導演的創作意識,使他持續面對「我」在紀錄片主體與客體的身分流動。

《日常對話》黃惠偵導演用影像剖析被拍攝的「她」,迫使彼此在影像中坦白地面對創傷。

《給阿媽的一封信》陳慧齡導演將對家人的缺憾,轉化為「你」探索家族故事的反身行動。

在接下來的展覽旅程中,你可以從各種方式感受紀錄片不同的人稱與觀點,展開一場對於影像、空間與真實的體驗,提醒我們反思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因為紀錄片不斷召喚著我們對生活經驗的感知,加深對現實投人的情感,我們才更懂得去愛身邊的家人、愛我們所處的世界。

—————————————————————

《日常對話》

翻我答案

影像是完美複製的工具,卻也是赤裸裸的武器,以致於被拍攝的人多少會感到不安,因為坦然地面對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

黃惠偵導演拍攝自己的媽媽將近二十年,試圖在這一堆影像的記憶中,為一個困擾自己多年的疑問尋找答案。最後,她安排了一次拍攝母女倆的餐桌對話,因為有些話,在影像的注視下,才有辦法誠實地說出來。

也許我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隱藏在影像真實性中某個角落。

—————————————————————

導演:黃惠偵

《日常對話》是我給媽媽的一封影像書信,長久以來我們的關係陌生又疏離,因為我們彼此心底都有許多話、許多疑間,卻都不敢說出口。

所以我想透過拍片來訴說、來尋找答案,試著重新理解我的媽媽,也讓媽媽能夠有機會理解我。

至今我仍然很感謝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也很感謝我媽和她的家人、女友們一同來完成了這件事,並且讓這個故事成為一個公開的文本面對社會大眾,而非一個我們必須帶進棺木裡的秘密。因為女性主義說得好: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

這次展出的紀錄片都用了一種說故事的感覺來呈現,因為是跟自己(導演)的家人有關的紀錄片,所以從小時候開始講,分享兒時照片、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有導演為什麼會選擇走導演這條路,從前面的展覽介紹就可以知道導演的家庭狀況,再到後面觀看紀錄片時就可以理解他在說什麼,我自己很喜歡在預告片裡有聽到導演對自己的媽媽說:「我的女兒每天看到我都很開心,我也希望我的媽媽每天看到我也很開心,我看到我的媽媽也都很開心」真的覺得這段話很感動,感覺是導演想要跟她的媽媽重新有好的關係。

導演自己說到她的媽媽是同性戀,從她有記憶以來就知道媽媽有女朋友,但因為長輩的一句話,說這種人就是變態、不正常,讓導演覺得為什麼自己的媽媽要跟別人不一樣,為什麼自己會是這種變態的小孩,甚至覺得媽媽愛她的女朋友比愛自己的小孩還多,他是不是真的愛我們?

—————————————————————

媽媽,到底愛不愛我?

raw-image

—————————————————————

《神人之家》

重新認識 我的家人

看電影的時候,觀眾對裡面的人物是陌生的,必須要透過影像的敘事去看出角色之間的關係,還有他們的個性與特色。紀錄片在製作時,也會考量要怎麼讓觀眾認識這些人物。

如果紀錄片導演拍攝的對象是自己的家人呢?它可以是一個全新的觀看視角:用鏡頭凝望對方、提問成長過程中的疑惑、說出放在心底二十幾年的話,讓家人們的心可以重新凝聚在一起。

對紀錄片導演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他們的過程。

—————————————————————

導演:盧盈良

我18歲的時候,電影帶著我獨自離開嘉義民雄的老家,以夢想為名的出走,是年少自以為能寫下最好與家人辭別的斷句。

24年之後,母親的一通電話,讓我有了回家拍攝家庭錄像的念頭,歷經四年的拍攝,讓我有機會與年少的自己告別,也才有機會送別父親,《神人之家》是我自己拍攝家人的紀錄片,也是我用電影的方式獻給家人的禮物。

—————————————————————

這個展覽大多放出來一家人一般的日常生活,導演的媽媽就是常常在忙著工作和家務,爸爸在家不常跟他們互動,也不知道他的內心在想什麼,當爸爸拿起手機時,大概就是在簽賭牌了。

—————————————————————

除了基本的家人外,他們一家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神明」哥哥會跟神明通靈,爸爸媽媽也是很虔誠的教徒,導演本身是不相信神明的,所以在他們家遇到很多困難時,導遊就問了自己的哥哥說:「哥,其實我很想知道,你覺得神明有幫過我們這個家嗎?還是應該說,真的有神嗎?」

—————————————————————

許多人說這部電影是會笑著去看哭著出來的紀錄片,我雖然沒有真的去看這部電影,但是還是會被裡面的某些片段給感動到,像是導演過去不會打電話給媽媽,但是拍紀錄片時就常常想打給媽媽,這算是一種對家人更深度的認識吧。

—————————————————————

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跟家人有誤會,你會想要怎麼解決,還是放著不管呢?



avatar-img
36會員
14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可能幸福學院 的其他內容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台北國際書展於2/20開展,這次主要分為八個主展館,後面會一一和大家介紹。而這次的亮點在於「荷蘭主題國館」,因為今年正好是近代史中台灣與荷蘭相遇的400週年,因此邀請了荷蘭來共同合作。 這次的八大主題館分別為荷蘭主題國館、船說兒童主題館、中小學生讀物主題館、台灣漫畫館、書展市集、數位主題館、書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台北國際書展於2/20開展,這次主要分為八個主展館,後面會一一和大家介紹。而這次的亮點在於「荷蘭主題國館」,因為今年正好是近代史中台灣與荷蘭相遇的400週年,因此邀請了荷蘭來共同合作。 這次的八大主題館分別為荷蘭主題國館、船說兒童主題館、中小學生讀物主題館、台灣漫畫館、書展市集、數位主題館、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前言 再"再觀照"一文中提及自己與兒女相處狀況:有事再通知,沒事少打擾;不知什麼孝親費;兒女家就是兒女家;兒女買東西送你覺得尷尬;到兒女家就像在做客。 我在複製父親與兒女的互動 寫完後,再回頭省思父親退休後的相處情形,愕然發現,我幾乎就是在複製與他的相處狀況。我們兄弟都住在離父母家不遠處,但除
影像是完美複製的工具,卻也是赤裸裸的武器 影像可以記錄下那些我們怱略的細節,那些我們遺忘的瞬間,為了留住這些畫面,才有了電影、有了紀錄片。 而家,是每個人最親近的關係,也是不得不面對的關係。 或許每個人的家庭都不一樣,或許在成長過程中有爭執,但那都是彼此表達愛的方式。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前言 再"再觀照"一文中提及自己與兒女相處狀況:有事再通知,沒事少打擾;不知什麼孝親費;兒女家就是兒女家;兒女買東西送你覺得尷尬;到兒女家就像在做客。 我在複製父親與兒女的互動 寫完後,再回頭省思父親退休後的相處情形,愕然發現,我幾乎就是在複製與他的相處狀況。我們兄弟都住在離父母家不遠處,但除
影像是完美複製的工具,卻也是赤裸裸的武器 影像可以記錄下那些我們怱略的細節,那些我們遺忘的瞬間,為了留住這些畫面,才有了電影、有了紀錄片。 而家,是每個人最親近的關係,也是不得不面對的關係。 或許每個人的家庭都不一樣,或許在成長過程中有爭執,但那都是彼此表達愛的方式。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