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縱使知道輸出的重要性,但遲遲無法督促自己變成一個會輸出資訊的人,以至於常常有認識的人會再跟我聊天時感到意外,他們覺得我掌握了龐大的資訊且持續的有再進修學習(輸入量豐富),但他們卻不知道為什麼過去都沒有跟他們參與討論過相關話題,他們不知道原來我有著跟他們一樣的興趣或專業。其實在大學同學中優秀的那批也都有在社群媒體上提過他們平時都會要求自己要有所輸出,否則輸入的內容會顯得有些浪費,甚至會有種學了也是白學,無法真的掌握技能的感覺,但我長年來對於輸出資訊這事感到畏懼,害怕說出自己的意見會引發紛爭,擔心自己的見解被當成垃圾,恐懼自己會捲入糾紛。即便我下定決心要動筆,但也會因為找不到文章主題方向,而又不了了之。也因此,「每週至少寫一篇文章」這一項一直待在我每年初的目標清單上,遲遲無法完成。
也是因為如此,我在看到這本書名字的時候很快就被吸引,原本是在找該作者的另一本書,結果沒找著那本發現了這本。很有趣的是,其實前半部分討論輸出重要性部分我幾乎只是一掃而過,但越到後面,我越翻越慢,開始拿起紙筆做筆記,貼在書桌前,提醒自己。對我個人來說最有用的章節就是最後兩個章節Do跟Training。我發現原來是我自己把事情想得太大,我看著旁人已經成熟的輸出作品,拿去比較我個人新手的輸出作品本就不同,至於有沒有人看,得不得的到他人的認同,從來都不是輸出的目的,輸出是為了讓自己輸入的內容更加深刻的烙在大腦上,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長久以來,我認為自己不善言詞且文筆普通,常常個人見解不符大眾主流,覺得自己沒有長處(每個都會一些,但問我擅長什麼我答不出來)等等的問題,其實都是只要開始做,就能慢慢被克服,開始練習表達力才會進步,開始發表才會知道不需要為了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害怕,就像我能包容他人,一定也有人會包容我,同我一樣想法的人也要看到我的發表才會知道他並不孤單,不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是因為我還沒足夠瞭解自己,做的嘗試不夠多,只有腦子裡想是永遠得不到答案的,要在現實中實驗後收集數據慢慢的累積,才會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擅長做什麼。
因此,我開始了書中提到的練習,今天這篇讀後感就是根據書中範本寫出來的,另外我剛好讀完書後有出國旅遊,在那期間也有如書所提到的利用手機寫些當下的心得感想,像讀後感原本書上只說寫個四百字,但我默默地就打了九百多字,果然像我這種想很多的人,就是要做才會發現我自己其實比我自己想像中的厲害。對他人我總能看到他的好,那麼我為什麼老是要對自己這麼苛刻,畫地自限真的就是在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