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閱讀時間 ‧ 約 35 分鐘

思惟苦諦(二)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

    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

    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

    就像從惡夢中醒來,

    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

    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

    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子二、思維別苦

                        丑一、三惡趣苦

                        丑二、人苦

                        丑三、非天苦

                        丑四、天苦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

    二、消文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思惟總苦,即思惟總的六道生死痛苦;思惟別苦,即分別思惟每一道特有的痛苦。)

    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一、思惟八苦分六:

    1. 安立八苦之出處
    2. 觀待根機的差別而修行之理
    3. 雖是觀察修,然須遠離沉掉而修習之理
    4. 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辦之理
    5. 八苦修行之理
    6. 其感受生起之量


    1.安立八苦之出處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應如是修。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為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如《親友書》所說:「大王!應當要對生死的真相生起厭惡之心,因為它是求不得苦、死苦、病苦、老苦等無量眾苦的出生之處。」應該這樣修持苦諦。其中,修習厭離生死,是指思惟生死輪迴是眾苦的根源。所謂苦,除了已提到的求不得、死、病、老四種苦,「等」字中還包含的另外四種苦─生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取蘊苦,總共是八種。這八苦,是佛陀在眾多經典中說明苦諦時,多次宣說到的內容。

    名詞註解:

    八苦: 、老、病、、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及五蘊熾盛

    八苦裡面,最主要就是五蘊熾盛,這是八苦主要的根源。

    (有兩種傳承說法:一說生苦與五蘊熾盛苦 一說生苦與死苦)

    苦者: 迫惱身心謂之苦,概括種種曰一切


    2.觀待根機的差別而修行之理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

    修共中士道法義時,對於共下士道時所說的共法,也應取來一併修習;而在共中士道所要修的不共部分,如果慧力足夠,就依照本論所示,修學共中士道所有法類。假定慧力還不行,則可暫時擱置本論所引用的經教內容,而去修習和自己條件相應、合宜的法類,先把基礎打好。這就是所謂的「應時義體」。

    尊貴法王 達賴喇嘛 對於此之開示:

    為了發起出離心,像是依止善知識,暇滿義大,以及念死無常,這些的道理我們還是要思惟,尤其是歸依三寶,還有思惟業果,這也是要有的。所以跟共下士所說的共同要學習的內涵,在共中士道的時候,不是要棄捨的,還是需要用到的,還是需要反覆觀修的。

    (學習筆記:共下士道法類,是出離心真實生起及堅固的根基,不應自許為中士夫,以此為下士夫者應修而便棄捨,反而由無常、三惡趣苦等法義修學,由此捨棄只顧現世安樂之心,生起真實希求後世圓滿之心,由此心生起基礎上,更進一步思惟到如果不出輪迴,再圓滿也必將有一天(暇滿、無常)會墮落於惡道(三惡趣苦等)當中受無邊大苦,而生死本身(苦諦)亦是眾苦所依所聚。由此之上,真實希求出離輪迴之心出生)

    3.雖是觀察修,然須遠離沉掉而修習之理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正修時,對於這些所緣法類,雖然是以思擇修(反覆思惟法義觀察修)的方式修習,但並不因為是思擇修,就可以讓心隨意散亂,而是除了應當修習的法類之外,在正修的當下,心對於任何其他的善、不善、無記等法,都不應該去攀緣,以免內心散亂。(1.避免胡思亂想,無法專注於法義的反覆思惟觀察修)

    當於應修的所緣境上,遮止內心掉舉散亂後,也要注意避免隨著昏沉、睡眠增上而沉沒(2.避免修一段時間後,開始昏沉,心不明利,失去專注力道)

    應當讓自己的意識保持非常清淨明覺,依著科目漸次修習。(3.應該這樣去修-所立標準)

    《入行論》中說:「雖然日以繼夜修習、唸誦、苦行等等,如果帶著散亂心而修,世尊說這樣得不到利益。」這裡是說以散亂心所作的一切善行,能獲得的果利非常少。(4.為什麼要避免這些散亂、昏沉等過失的道理)

    尊貴法王 達賴喇嘛 對於【止、觀雙運】實修訣竅之開示:

    「觀修」就是反覆的思惟其法義,「止修」以思惟的法義讓自己的內心安住在這上面,讓自己的內心盡量生起強烈的感受,那是止修的力量,專注的緣在之前所思惟的法義上,讓自己生起感受。如果感受覺得稍微有點變弱了,或者是削弱了,再反覆的思惟法義,再次的把感受提昇。感受提昇的時候,先暫時不要去思惟,讓內心安住在這種感受上、覺受上,使這種覺受反覆的提昇,是以這種的方式來學習。

    學習筆記:

    強烈感受--對法義的深入與身心的結合 如思惟三惡趣苦時,內心會生起極大恐懼及求救護想脫離之心

    感受有點變弱--由於內心對於這樣的修法不熟練不習慣的關係,心會常常發生散亂、昏昧,讓心對於法義的執持力漸弱,覺照力漸漸不明利,此時應生起警覺心,修對治。

    此時的對治方法:再反覆的思惟法義,再次的把感受提昇。當感受再次出現時,即刻止住思惟,安住於此感受之上,如此反覆反覆練習。

    4.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辦之理 ​

    1.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 2.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3.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又如《修信大乘經》中所說:「善男子!世尊藉由這些不同的門徑,宣說菩薩們不論有何種信解大乘以及由大乘出生的功德,要知道,一切功德都是由不散亂心(止),正思惟法義(觀)所成就。」

    這裡所說的不散亂心,就是指專注在善所緣,不向其他所緣散亂。又法、義二字,是指大乘經典中的文句和內涵。正思惟,是指以觀察慧數數思擇法義。

    由這段經文顯示,不論修習何種功德之法,都必須具備這兩個條件:心不散亂(止)和觀察思擇(觀)。所以說,要成辦三乘的一切功德,皆需此二條件:(一)除了一心專注於善所緣,心不緣其餘散亂處之真實奢摩他(定),或奢摩他的隨順(定之隨順)。 (二) 善巧觀察善所緣境,辨別如所有性(性空)和盡所有性(緣起)之真實毘缽舍那(空性慧),或者毘缽舍那的隨順(慧之隨順)。

    這也如《解深密經》當中,佛對彌勒菩薩所說:「慈氏!不論聲聞、緣覺、菩薩或如來諸佛,所有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應知完全都是由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成就的果。」由此可見,若無真實止觀及止觀隨順,那麼三乘的一切功德,亦即止觀的果,必不能得。

    學習筆記:

    此處宗大師 加上「止觀隨順」有大訣竅,在未獲得真實「止觀」生起之前,依靠思惟修(觀修的隨順)和專注修(止修的隨順),亦是可以生起三乘善法。如果違此理,就會變成三乘的一切善法,都是要由真實止觀所發起,那就不一定。如:為求後世圓滿,修布施、持戒等,此時雖還未生起真實的寂止及觀慧,亦能因修而生起真實現世(現法受)、後世(順定受)義利。

    5.八苦修行之理​:分八
    ① 思惟生苦 ② 思惟老苦 ③ 思惟病苦 ④ 思惟死苦 ⑤ 思惟怨憎會苦
    ⑥ 思惟愛別離苦 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⑧ 思惟五取蘊苦​

    ① 思惟生苦

    (1)思惟生苦五相 分五 (2)特別思惟住胎之苦 (3)攝義

    <1> 眾苦所隨 <2>粗重所隨 ,<3> 眾苦所依 <4> 煩惱所依 <5>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

    <1> 眾苦所隨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八苦: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及五蘊熾盛等。八苦中第一個是生苦,生苦又可以分五:(一)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二)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三)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四)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五)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此指地獄眾生(化生)、以及唯有苦的餓鬼等(化生),和胎生(人、牛等)、卵生(雞、鴨等)這四類(濕生:蚊蟲類),在最初受生時,便為無量猛苦逼迫而生,故生即受苦。

    (小嬰兒一出生,嬌嫩的肌膚接觸到空氣就會痛苦得哇哇大哭,苦,就開始如影隨行......)

    <2>粗重所隨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是指三界一切諸行都在行苦當中,眾生一出生即為煩惱種子所隨,有不能自主的痛苦。由於無始以來,一切有情都受惑、業所控制,身心粗重,只能隨著煩惱習氣轉,不得自在。

    總之,眾生生時,便伴隨著煩惱生、住、增長的種子,無自主地為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所以心不能安住在善法上,也不能隨心所欲,自在而轉。

    學習筆記:身心的粗重

    世間常看到一個狀況-上班一條蟲,下班一條龍。在學修善法的時候,身心是否也有這樣的情形 ? 如果去做其他世間事情,精力百倍,一想到要修行,我好累喔! 我想睡了....哈哈<反省中...!😅>對於修善法,身心不堪能。

    如得法師曾問一個問題:同事如果加薪你心情如何? 如果旁邊有人中樂透你是什麼心情? 如果今天換成加薪、中樂透的是你,心情又如何 ? (反思:心常常在煩惱情緒當中,被煩惱所綑綁不得自在)

    身心是促成一切煩惱的、一切痛苦的因緣。

    <3> 眾苦所依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出生即為眾苦之所依處,所以生即是苦。既在三界受生,有生這個因緣,就有老、病、死等相隨,眾苦接踵而至。

    <4> 煩惱所依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癡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出生即為煩惱之所依處,所以生即是苦。既受生於輪迴中,便會因外境引發三毒,如在樂境生貪,苦境生瞋,不苦不樂境生癡,三毒隨類而生,令身心無片刻安樂;因為煩惱會以各種境相逼惱身心,所以只有苦,沒有樂。

    (很慶幸我們值遇了大師教法,又有善知識教導,學習能對治煩惱的法,煩惱得到淨化,身心得到提升)

    <5>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謂一切生最後邊際咸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唯受眾苦。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被業和煩惱所生,出生後,即不由自主走向死亡的痛苦。有生就有死,生命的最終邊際就是死亡,不管喜不喜歡、願不願意,也只能承受這些苦。

    從上述的五個角度,我們應當思惟生的時候,痛苦與之俱生;活的時候,煩惱與之俱生;然後再被衰、病、老等折磨至死,這就是生苦。

    在八苦當中,生苦和死苦極為重要,應當反覆的思維。


    生苦五相 可參考大慈恩譯經院網站中法師解釋:

    https://www.amrtf.org/zh-hant/%E7%94%9F%E8%8B%A6%E4%B8%AD%E5%89%8D%E5%9B%9B%E7%A8%AE%E8%8B%A6%E5%A6%82%E4%BD%95%E5%8D%80%E5%88%86%EF%BC%9F/

    ------------------------------------------------------------------------------------師父的叮嚀:

    所以菩薩呀!這個你應該了解,去生起厭患的啊!對於這個三有生死輪迴這個內涵,你應該認識生起的厭惡。要曉得這個裡邊快樂是一點都沒有,你要想的東西都得不到, 恰恰相反的是什麼?死、病、老,各式各樣的痛苦都從這個地方來的,這是我們應該認識,應該這樣去修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