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大賣空》─當賺錢的目的已經不是消費時,賺錢的樂趣在哪?

    raw-image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破產,房地產泡沫化,5萬億撫恤金、不動產,400萬儲蓄和債券消失了,並導致800萬人失業,600萬人流離失所。《大賣空》主要是在描述房地產泡化之前,那些少數有先見之明、受經濟之神眷顧的那些投資者的故事。


    我主要想談兩件事,第一,假設全世界只有少數人知道真相,知道某些事情現在還不嚴重,但是,未來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很多人、很多家庭的工作、生活、幸福等等,不一定是經濟,也有可能是像《驚爆焦點》內知道真相的記者。請問,先不談個人會不會從中獲利的問題,你會想盡辦法將傷害降到最低嗎?


    這也許是經濟部長才需要擔心的,我認為很多事情會是時勢使然的、很多事情是擋也擋不住的,就像孔子周遊列國想盡辦法傳授仁愛的思想,怎樣也擋不住當時主戰的思維。除了明哲保身之外,很多事情在沒有經過時間的淘洗之下,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是擋也擋不住的。但是,難道不會是我們錯了嗎?錯誤的機率其實是比較大的,因為大多數的人都不這麼認為,而我們卻相信我們才是對的,相信的理由是,我們真的看到了一般人沒看到或者沒注意到的地方,例如片中馬克‧鮑恩(史提夫‧卡爾飾)為了相信房貸會泡沫化,還實際到墨西哥等地,去了解當地房地產、私人信貸,發現其中確實有問題,才說服了自己。所以,想要明哲保身也不容易,必須要有過人的「直覺」,而這需要多方面的知識與資訊,更重要的是思考後的判斷,畢竟我們的敵人是龐大且複雜的體系。


    第二,當賺錢的目的已經不是消費時,賺錢的樂趣在哪?那些有時間賺錢沒時間花錢的人,我不太明白,這種商場上競爭的樂趣在哪?我指的並不是創新研發等公司,我指的是用錢再賺錢的銀行或保險等公司。我很直接想到的是「效益」方面,例如今天Google賺很多錢,但是Google賺很多錢卻又投入很多錢去研發,為的是改善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可以想像阿里巴巴的馬雲、Facebook的祖克柏,他們很有錢,但是他們還繼續在累積財富,但是並不是因為還很想賺更多錢或想花更多錢消費,而是想要在創造更好的未來(至於Facebook逃稅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所以我不太明白的是,錢如果成為了目的,那麼賺錢還有什麼樂趣呢?也許是「賭」吧。


    工作,某部分保障了我們的社會地位,讓我們的生活、家庭等社會關係得以延續,但是,當工作的目的不再是賺錢,或者說,工作的量,已經超過工作所能帶給我們的效益時(例如錢賺到沒時間花),可能只是讓工作的成本越來越高,包含了生活品質、健康、人生的其它可能等等。去年,在營造廠時,公司想將休假從月休4天改為月休6天,背後的原因先不細究,我很訝異的是,當時竟然有同事說,他不知道多出來的兩天假要怎麼過,有空他還是會到工地幫忙吧。


    當工作成為了生活的目的,我能夠理解他為什麼說出這句話來,而且我們太久沒有自己的時間了,當工作成為的生活甚至生存的目的,我們不會有時間停下來思考、不會有時間去發展其他樂趣的事情。對我來說,工作是一個「工具」,讓我們實現自我、成就社會,工作永遠不該是「目的」,永遠不應該排在實現自我、成就社會之上。

    2016/3/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