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走路,也是一種哲學》談有一種風景叫路上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生的交通方式─走路,又有什麼樣的影響與改變呢?

    raw-image



    在現代時間就是金錢、速度決定一切的價值觀下,走路顯得浪費時間、不符合經濟效益,但是回想我們在追求速度的同時,真的省下了時間嗎?還是只是將剩下的時間繼續投入「機械式」的生活之中呢?生活應該是拿來品味的,而非僅僅是一種達到目標的過程或工具,並且不斷進行價值、認知的升級,最後能夠在時間的洪流之中流留下來的,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才是生命應當追尋的所在。


    行人相較於汽機車是安全的,至少絕不會有酒駕、逆向超車、違規右轉等令人閃避不及與致死的交通事故發生。因為行人的速度慢,行人必須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地跨出每一步,沒有僥倖的可能。行人與行人之間在時間上擁有更多的接觸;從遠方模糊的身影、到漸漸聽見對方的談話聲或走路聲、再到擦肩時的眼神交會以及離開後撲面而來的氣味。與呼嘯而過的汽機車相比,汽機車在道路上是一種競爭關係,彼此互相爭道、搶快,並應著紅綠燈前進或停留。而過於便利與普及的機車,更培養了人們闖紅燈、貪快、僥倖的心態。相較於此,行人與行人之間不是一種競爭關係,而是一種欣賞的關係;彼此成為彼此的風景的關係、成為行走空間自由化與深化空間的關係,自己決定自己的速度,前進或停留。


    哲學家的散步,是一種思考的過程,為什麼思考不能夠在書桌前思考,而必須移動式的思考呢?而這樣的思考又與靜態的思考有什麼差別呢?在書桌前思考,我們是固定姿勢的、眼前也盡是熟悉以及單調的風景,或早已習慣而成為了背景,與自然環境之間並不產生關係與交流。而其思考是完全孤獨的、封閉的、有限的;思考將只能與自我對話、或從書中與他人過去的經驗對話。但行走的思考,是活動的、不停改變的;溫度、光線、風、景色、聲音、觸感甚至血壓、心情皆是隨著空間位移而不斷變動的。行走讓人感受到一股暫時的自由,暫時離開「非如何不可」的目的式過程,從單向式的路徑走向無目的式、自然隨興的路徑;藉由與山巔、海畔等自然道路交換感知,從而獲得一種改變人類思想規律的可能。如果人類是宇宙的一部分,那麼人就應該符合自然律,但在當代與自然隔絕的人們身上,思想將無法從自然中獲得改變與成長的可能,自然何其大、何其廣,它包容了一切、也創造了一切。


    行走中如何思考呢?而那樣的思考與原先的思考又有什麼不同呢?首先,邊走邊想事情可能嗎?若是走在熟悉安全的道路上或許還能一心二用,但是若走在未知的道路、在自然中蜿蜒的道路中,一邊思考一邊行走就變得不容易了。是故,行走的思考並不同於ㄧ般靜態的思考,行走的思考是較輕盈的、情感的與環境互動的。思考一件事情,不一定非得全心全意的專心思考,思考也可以是片段式的、出奇不易的,當一個問題想破頭總想不到解答時,其答案有可能就在另一個問題的思考之中。與一般靜態思考最大的不同是,在行走的過程中,會逐漸感到疲憊、精力耗竭,而處於一種忘記自我、忘卻世界的狀態,將自我與自然合而為一,其自我與自然的互補,將獲得一種巨大的喜悅;一種暫時獲得了自由、自我與自然產生共鳴,並且淨化心靈的喜悅。藉由行走的身體活動,牽動了情感空間的轉移,當我們與自然對話時,感知的領受便能夠更加細膩與深刻,其好處在於,讓幸福成為可能;當某個美麗景致、某個美妙時刻、某個美好氣氛來臨時,我們能夠成為幸福的領受者。是故,行走的思考不在於思考本身,而在於開創思考與感知的可能。


    在快速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犧牲了慢,但是什麼是慢的生活呢?而其犧牲又對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時間有兩種,一種是物理時間,例如時鐘;一種是心理時間,例如我們常說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慢,不只是行為速度上的慢;慢讓我們的行動在空間中獲得較長時間的停留,而有更加深邃體驗的可能。在緊張匆忙的時間中,使得一天變短了,因為這在匆忙之中並沒有在生命的道路中留下痕跡,這讓未來沒有回憶的可能。而匆忙的時間便隨著時間的積累而永遠消失了,因為我們不會與匆忙的自我產生對話的可能。慢,則是完美的貼合時間,其時間的延展深化了空間,讓我們在未來有回憶的可能。而在時間的洗禮之下,那些回憶的東西才是真正存在的東西,而未來看現在回憶的存在,又與未來的我如何詮釋過去有關,當我們擁有越多詮釋的可能,自我將在詮釋中更加增進自我的價值。


    有一種時間的感覺是無聊的、焦慮的、沮喪的,例如塞車的時間,但是我認為那並不是「慢」的時間,而是在追求快速的目的性過程中所獲得的不滿足。當我致力於追求速度以賺取更多金錢時,我們失去的是純粹體驗時間、純粹體驗生命的可能。在謹慎、憂慮、煩躁、追求慾望的不滿足以及達成慾望後的無聊中不斷循環的生活。其付出的代價是,損失了擁抱時間與自我的可能;錯過了天空的深邃、花草樹木的色彩、繽紛的情感以及陽光燦爛的記憶。追求新聞、追求快速真的有其必要性嗎?新聞並不是未來的歷史,新聞必須經過時間的洗禮而被下一代的人所留下來才有可能成歷史,而歷史真的重要嗎?歷史也不過是當代人詮釋的一種歷史的片段或稱版本而已。追求快速則讓我們在單一目的過程中喪失了慢的價值,或許汽機車交通方式的趨勢無法改變,快速的生活是某種必然,但我們何不加入慢的元素呢?例如試者將下班回家的競爭關係轉化為一種風景的關係,不再追求單一目的過程。


    上個月,我一個人從中央大學花了3個鐘頭走到龍潭大池,全長14公里。想試圖體驗書中尼采、盧梭、梭羅、康德等哲學家藉由走路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哲學之道是什麼感覺,勾起起了我也想體驗走路想哲學的衝動。結果哲學沒想到,倒是體驗了書中那種身體隨著時間而感到疲憊、精疲力竭、忘記自我的感覺。一路上我只是認真的、放鬆的將自我的感知與環境融合為一,說是自己靠腳走,我更認為是景色萬物走進我身體中;不是我潮什麼東西接近,而是遠處事物益發堅決地蔓延在我的體內。夕陽、田中的倒影、車禍、霓虹燈、黑夜、川流的汽機車、麵食館的招牌、花燈。路上有繁華有純樸、有吵雜有寂寥、有上坡有下坡,哲學之道在哪裡?我想就在人生之道上吧。

    2017/3/1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