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百大評論慶系列之二─創作養成記

朱德庸〈here+there〉

朱德庸〈here+there〉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因此,數學的答案是一番兩瞪眼的,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一個「過程」。當我有了一個建築設計的答案,我會有股很想趕快展示出來、做出來的衝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帶有一種實驗性、冒險性的衝動。不管是透過模型、圖面或文字,我只想趕快將腦海中的想法實踐出來,讓大家理解我鋪的「梗」。而當作品展示在評圖場上,我則欲將「建築設計的答案」大膽的分享給台下的老師或同學。並經由評圖的對話,讓「答案」越趨清晰、成熟。建築設計的答案是不斷改變的、是實踐的、是帶得走的累積「過程」。但這個「過程」,這個建築系最有趣的過程,如何在出社會後持續保有、持續創作呢?


  對於建築人或任何喜愛創作的人而言,最理想的工作莫過於靠創作養活自己。然而,現實則是,我們多數在還沒有能力單靠創作養活自己時,就已失去了創作精進的能力與熱情。查《教育部國語辭典》,創作:「特指不事模仿、出於己意的創造。」創作是自由的,自己做主的,這恰恰也是創作有趣吸引人卻又困難的地方。在創作前我不知道,唯有在創作時我才知道答案,因為創作是一個「過程」。


  在上一篇《百大評論計畫之200篇評論的誕生》我寫到:「相較於需要長時間施工、考量成本、工期與業主意見的建築,評論是更即時、更自由、更有無遠弗屆影響力的工具。」對一位有志成為專業評論者的我而言,當然希望能夠謹靠創作為生,不必為五斗米折腰。但是訓練一位創作者不能只讓他去做他有興趣的事情,或者說他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情。因為這個世界是複雜的,我們同時有很多身分,而且事情總是結構性、脈絡性的。我們不知道今天的挫折會不會成為明天的養分。於是,村田沙耶香一邊在便利商店打工,一邊完成了《便利店人間》並獲得了日本芥川賞。林立青一邊在工地當工地主任,一邊寫了《做工的人》。博恩一邊講脫口秀,一邊當了網紅。正因為創作的核心是「過程」,所以重要的不是什麼時候開始,而是是否持續實踐。


  創作的過程多數時候是孤獨、痛苦的。可能想了、做了10個方案最後只有一個會被實踐。一鳴驚人、一出手就上Youtube發燒的不是沒有,如2018年蜂蜜檸檬的吳蕚洋。但那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甚至能否稱得上創作式的「成功」;一種持續跌倒又站起來的成功都還有待觀察。


  以我創作一篇評論為例,文字創作與建築設計創作相同的是,都是從「爛梗」開始,都是先有一個想法,再改了又改的逐漸發展、深化。一般可以簡單分為「靈光一閃式」的評論與「反芻式」的評論。前者如看到某則新聞而突然文思泉湧、不吐不快,便會一氣呵成的將想法快速寫出來並投稿(如:《反對放寬建築博士學位》、《前瞻計畫在於前瞻人才的培育》等)。後者則如書評、影評,需要在一段閱讀的過程中一邊思考一邊提問,閱讀完後再迅速整理想法,並從提問中反芻答案。我的習慣是,直接在書上畫重點,寫問題、先提出可能的答案。閱讀完、整理完重點筆記後再詳細閱讀一遍,最後,一邊去蕪存菁的擷取真正有興趣的重點,一邊釐清核心問題,以小問題分析核心問題的方式,慢慢串連各小問題的答案,再不斷問與答的反芻、創作過程中,藉由文字的實踐逐漸從不知道走向知道。


  其實兩種評論方式是相輔相成的,若沒有平時閱讀與反芻的習慣,習慣持續培養對時事議題敏感度,便不容易在不疑處有疑。如同平時未確實做好防災演練,未培養危機意識,當災害一發生,便不容易察覺、排除危機。


  不斷找到創作的題材是持續燃燒創作的可能。身為一位還沒放棄的創作者,除了持續敞開心胸學習不同的知識、資訊之外,生活上、工作上的刺激也是創作的養份來源。重點是你在不疑處看見了什麼?而疑,好奇的疑、預知詳情的疑、便是持續創作循環的來源。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你所看見的,如同我們明明知道《三國演義》這個故事在說什麼,卻能夠透過他人不同的詮釋,不斷看見新的《三國演義》。


  創作是條孤獨又痛苦的路,很多時過程是他人沒有辦法體會的。但相反的,所有過程都是成就自己的過程,這是為什麼創作者沒有辦法停止創作的原因,因為這是一個「癮」;一個如同挖礦般的癮。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鏟「又」會挖到什麼樣的寶藏。

2019/9/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