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用科學的角度來看生產力

raw-image

我們延續上一篇Notion vs Heptabase,哪個更適合我?白月光與硃砂痣又該如何抉擇?#數位收納的話題,同時再次結合整理收納的角度。

一個人很會整理收納,原因是為什麼?

我先前提過的一個概念是,很會整理收納的人,都具備三維空間的思考能力,其實要嚴格講起來,不是平面思考的人沒有效率,我也說過,我們在二維的基礎上,一樣也可以把東西收得很好,重點是自己知道什麼東西在什麼位置就好。

利用工具羅盤(做好工具整理,建立個人工作流#數位收納)的概念,我們利用不同工具特性所呈現的光譜,搭配我們的個性或是工作模式,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數位工具,事實上,每個象限所發展的學問也不太一樣。

  • 第一象限:創造力
  • 第二象限:筆記方法
  • 第三象限:整理收納
  • 第四象限:時間管理

四個象限所延伸的學習領域及能力不同

你說哪一個不重要嗎?我覺得都很重要,但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透過象限可視化的展示,我們可以去取捨現階段的人生課題和學習重心應該放在什麼領域。當然,我的時間、精力也有限,所以我也持續在學習持續成長,只是我喜歡探索然後透過產出分享給其他人。

學習生產力就像學功夫一樣,任何一個武功學派或是兵器,都有所謂的套路和罩門,差別在於能不能學以致用,真正內化吸收。

科學跟哲學的關係

我發現,科學、文學、哲學(簡稱科文哲)彼此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古人也有身兼數職的情形(達文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又或者像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也經常在科學和哲學的議題上來回周旋,比較現代的代表人物就是愛因斯坦、奧本海默等科學家。

相關文章:《奧本海默》電影觀後感

我們來看一下這段三角關係:

  • 科:理性
  • 哲:感性
  • 文:介於感性及理性之間,如果偏理性就是文獻,如果偏感性就是小說或劇本,我自己很景仰諾蘭導演,因為他的作品,總能結合科學和哲學的範疇。

科文哲三者間的關係

以上我提到的人物,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拉扯(所以大家現在知道奧本海默發明原子彈有多掙扎了吧!)。

我對科學結合哲學的體悟

哲學中講到宏觀跟微觀,那科學中分別有哪些案例可以對照呢?

一樣東西可以有多大?宇宙之上還有什麼?這種就是宏觀的角度。
一樣東西可以有多小?奈米之下還有什麼?這種就是微觀的角度。

我們再回到哲學,所以我們「看」事情要用宏觀思維才能「面面俱到」,但是「做」事情就必須要用微觀思維,也才能「面面俱到」。這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無論宏觀或是微觀,都可以做到「面面俱到」,換句話說,要做到「面面俱到」,必須結合宏觀和微觀的思維。

宏觀/微觀的哲理,用在生產力上面

發起一場革命,要綜觀整個政局甚至是國際情勢,但是執行時要鉅細靡遺,必須從自己開始以身作則,慢慢號召旁人,點燃火種後才能遍地開花。

越獄也是一樣的道理,今天想要策動越獄的計畫,一定是要綜觀整個地形跟局勢,但執行一定要每天一點點的挖地道,不會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目的。

從科學、哲學再回到生產力

回到生產力,我認為白板工具就是使用「宏觀」的技巧,盡可能想到沒有想到的內容,而行事曆工具就是使用「微觀」的技巧,把任務拆分成細小的執行單位。所以觀念正確,再搭配適合的工具,就能夠大幅提昇我們的心裡素質和生產力。

時間,是空間之上的第四維度

諾蘭導演有一部名作《全面啟動》,而他本人在某次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中,也講了發人深省的一段話:

Don’t chase your dreams, chase your reality.
不要追逐你的夢想,要追逐你的真實。

的確,只有當下是最真實的,也是我們自己能掌握的,時間是一個維度,我們身處在當下這個點,往後是過去,面對過去我們可以做的是覆盤,往前是未來,面對未來我們可以做的是顯化。《小王子》的作者也有說過,

Your task is not to foresee the future, but to enable it.
你的任務不是預知未來,而是造就未來。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和未來,但是我們可以把握當下。

培養時間的思考維度,可以提升生產力

為什麼我們能感受到「時間的變化」?

我們能感受到時間的變化,主要來自「引力」,從晝夜、四季、再到颱風、地震、龍捲風、潮汐,所有的天氣變化都來自引力作用。

而宇宙中總有大量的能量在流動,當你有時候感覺到有聲音在提醒你,有一種說法是這個世界(宇宙)無時無刻都在傳遞能量和訊息,並且透過不同形式傳遞,在某些時間、某些地點,就看自己能不能發現。

當然也有人把他視為是宗教的力量,有可能是上帝、菩薩、真主、如果是從科學的角度看,也有可能是未來的你,在多重宇宙的遠方,穿越時空回來要傳遞給你的一些訊息。

從內在驅動力到外在生產力,裡應外合

經過「自我覺察」跟「社會覺察」的過程,產生了內在的能量來源,搭配適合自己的利劍(數位工具),提升生產力,如此推波助瀾之下,也許我們沒辦法做到盡善盡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相對較好的自我狀態。



📧 訂閱電子報,獲取更多有關 #數位收納 的內容:

🌐 不哲不扣的高效人生|部落格

🔔 YouTube 頻道

📌 方格子我的沙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簡單生活哲學院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