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閱讀時間 ‧ 約 32 分鐘

【小說】三體:黑暗森林

認真說起來,人類從來沒有遇過真正的種族戰爭。我們是幸運的土霸主,在地球上發展出最適合生存的生命型態。也許正是因為身為這顆星球上的最優勢物種,於是在沒有競爭者的狀況下不斷幻想著有一天會出現威脅人類生存的物種,甚至有些人閒到試著自己做出(或幻想人們會做出)這樣的物種,但我們仍然沒有面臨過真正的物種衝突。

在地球數十億年的歷史裡,各物種不斷競爭生存空間,優勢物種不斷更迭,只是至少在我所知範圍內,物種的滅絕多半還是與外在自然環境變異有關。直到人類出現,自然界開始看到單一物種憑藉一己之力消滅另一物種的可能性。那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大到歷史比地球長上數十、數百億年的宇宙中,星際間的物種競爭或是怎樣的樣貌呢?那些如果存在且比人類發展更久的外星物種們,又會如何看待這樣的宇宙社會?


【以下涉及劇情】


這大概就是《三體:黑暗森林》最主要試圖想像、描繪的事情。時常覺得對一套三部曲作品來說,第二部往往因為肩負承先啟後的任務,還要維持大眾對作品的興趣,所以通常都會在這裡安插一段反高潮。我最愛的例子應該算是《黑暗騎士》,身為正義英雄的蝙蝠俠在這集故事裡被小丑沿路智商壓制,連最後的勝利都如此苦澀,還背負成為過街老鼠的罵名。而在《三體:黑暗森林》裡,主要情節的發展就頗有這種味道。

不過雖然一開始對第二集就有這樣反高潮的預期,開場的序曲還是讓我覺得很有趣,尤其是第一集主角葉文潔試著引導第二集主角羅輯建構宇宙社會學理論的橋段。兩人對談中帶出了科學與社會學的對比,其實這也就是萬年爭吵不休的文理組之爭,看人群吵了這麼多年,我對文理組之爭的理解是:科學是一板一眼的,有明確的理論與推導過程,除去目前最尖端、微觀而不可測的科學理論,最大的重點在科學會有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正因為會有一個「答案」,反而形成了一道隔閡,人們不能信口開河的說一個結果,因為很容易被嚴謹的受到檢視與挑戰,於是面對科學時反倒比較不敢胡言亂語;但社會學科並非如此,正因為社會學奠基於人的思想之上,而人的思想或許又是現今所知最複雜的事物之一,這反過來成為一道開口,讓每個人只要能說出一番他的道理,就可以對任一事件指指點點,因為本來就沒有準則,社會學的準則都由人類自訂出來,只要能獲得足夠多人的認同就站得住腳,甚至還可以稍微耍賴的開大絕招:「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解讀,彼此尊重個體差異性。」那就幾乎說甚麼、怎樣說都可以了。

但隨著人類不斷試圖探知人腦思想與記憶的奧秘,有時候也在想,要是終有一日人類破解了大腦運作的模式,將思考與決策過程化為一道道方程式,存在一套公式可以推算在各種變因、情境下人類會做出的抉擇,當人類思考過程透明化,當社會學真的有了「答案」,會不會出現人們不再敢大放厥詞、信口開河的時代呢?

這也是《三體》系列繼科學與神學對比之後呈現出的另一種知識對比,再連結到三體人與地球人的關鍵差異:「思想傳遞方式」。三體人直接經由心靈感應傳遞訊息,因此所講即所想;而地球人心中所想要再透過語言來傳達,這或許是種效率不佳的溝通方式,也是人類最深痛惡絕但又最常進行的行為:「說謊」的起源,可是在小說中正因為有這樣的關鍵差異,才讓地球人在科技極度落後又被封鎖的狀態下還能保留與三體人抗衡的手段。也許三體人是某種地球人即將面臨的未來,要是有一天大腦運作模式被徹底轉化為公式,人們可以直接讀到特定個體的思想,那樣的時代將不再有謊言。那,會是個人們期望的時代嗎?不過這樣一聯想,倒是開始好奇在那樣的世界裡還會有小說、電影這些故事載體的存在空間嗎?如果我們無法隱藏資訊,那要怎樣創造故事的反轉與意外?

說到故事的構築方式,看了兩集《三體》,我強烈感受到東西方在文化與思考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會有這種感受或許跟我的閱讀量有限也有關係,畢竟我看過的科幻經典作品不多,知名的《基地》、「機器人」系列、《神經喚術士》等我「都」沒看完,有接觸的多半是影像類作品,如電影、動畫等等,而且大多都是西方或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作品,東方作品扣除日本處於比較特殊的地位,我甚至連倪匡先生的作品都沒看過,可以說有大型世界觀設定的只有《三體》,因此我所謂的東方可能也比較侷限在有限視角。

而在這樣的前提下,我覺得雙方在描述「失敗主義」的規模時有很大的差別。在以往對西方作品的印象中,面臨強大的外敵時,主角們的反抗意識還是很正向,作品整體都透露出最終必勝的氣氛,群體中難免會有消極且信奉失敗主義的人,但這些人通常都是少數扯後腿、為故事增添轉折處的雷包;可是在《三體》的世界裡,失敗主義、逃亡主義是社會主流,是主角群認真評估討論的社會問題,反倒整部作品中幾乎不存在相信人類必勝的角色,所有的戰略幾乎都是以人類必敗的前提做規劃。

這樣的差異讓我直覺聯想應該跟東亞文化圈長久以來的教育和社會氛圍有關。相信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被迫和其他人做比較,而且多半聽到的都是:「看看人家做得多好、多厲害,你要檢討、要加油。」無形中塑造出一種「己不如人」的想法,而這又隨著人的成長不斷蔓延傳播,數十個世代以來開始內化到整個文化精神裡。中國可以做出甚麼遊戲、日本的交通如何如何、南韓的影視娛樂業發展多麼壯大、美國經濟多麼強盛、歐洲的思想多麼進步,「為什麼我們做不到?」於是人們越來越習慣面對事情先負面陳述,看見別人的成就先自貶身分,並且不斷地延續這樣的思考模式。有多少小時候最討厭聽到「誰誰誰的成績這麼好,為什麼你這麼笨」的幼苗,長大後成為說著「誰誰誰成就這麼高,為什麼我們這麼爛」的惡龍?在負面表述中成長的世代,累積出失敗主義掛帥的社會。

另一個文化差異面向,起初覺得是東西方的差別,但再想想或許更像是人類整體思想的潮流變化。近年社會越來越強調個人意志,其實對於團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長久以來東西方就存在很大的歧異。以前常常覺得印象中雖然西方個人主義盛行,但他們的團體行動力與凝聚力卻相當強;而東方常將集體一致掛在嘴邊,但實際行動時又總讓人感覺像各自為政。書中有一段對於逃亡主義興起與受到抑制的描述,那時直接想起以前看過的許多好萊塢災難電影,當大難臨頭,地球面臨毀滅危機時,人們或許抽籤,或許展現一些人類的私心,但總能決定出特定的一批人進行躲避或逃離;劉慈欣卻在書中呈現出當人人平等的精神用東方想法詮釋時會形成怎樣的樣貌:「人人平等,那憑甚麼你能走,我不行?我不能走,那你也不准走。」於是出現全部都要留下來共赴末日的荒誕場景。

乍看也許像是人類的私心用冠冕堂皇的大義掩蓋,但誰又能說這樣的行為會是東方獨有呢?西方作品呈現那樣的樣貌,或許也正是考量到在緊急時刻人類的私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而試圖以這樣的方式灌輸一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概念。人們越來越在意自身感受、自我權利的現代,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樣的精神,沒有來場真正的考驗或許真的無法知道是否還存在於人心。

在這樣懷抱失敗主義的人人平等精神背景之下,後續以此為基礎延伸出許多討論。不過這之中倒是出現個有趣的插曲,看到章北海戲劇性的立場轉折,腦海中第一個想法是:「要先站穩足夠強烈的立場,你才具有扮演相對立場的條件。」這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但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自己看待世事也時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世間事總是反反覆覆變化無窮,雖然沒必要總對凡事抱有戒心,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但了解很多事情經常是一體兩面這點,對人生處世也有不少幫助。近年來看到的許多事情好像也在佐證這樣的想法,許多人原本長期印象以為他是一個樣子,但轉瞬間幾個關鍵事件的爆發就發現他其實屬於「另一邊」,開始覺得或許就是要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基礎,「扮演」另一端時才能模仿得唯妙唯肖。

略過這個插曲,看著書中面壁者提出的各種策略被逐漸解密時全球人民的群情激昂,我心中也不斷地思考著-賭注。沒賭博過的人應該也還是知道賭博是怎麼一回事,縱使檯面下或許潛藏許多陰謀暗潮,在檯面上玩家們還是得提出對等的籌碼來讓賭局進行。那三體人賭上了種族興亡,抱著試圖毀滅地球人的心態上了賭桌;面對這樣的對手,地球人又有什麼理由不賭上全人類的存亡呢?實際上每個面壁者的策略都押上了全人類的生命,但他們被唾罵的主因也是押上全人類的性命。就算理性上也許能了解上賭桌成為籌碼是必然且唯一的解決之道,但對一般人來說感性上還是很難接受吧?畢竟這次被放上桌的是自己與身邊的親友,少了以往隔山觀虎鬥的輕鬆旁觀感,人總是要事到臨頭才會認真思考解決之道與釐清事情的本質。

這期間人民的群情激昂,也呼應了後來章北海在艦隊上與大家對談時,提到的未來政治制度型態。獨裁專制體制雖然在人類社會中歷史悠久,但人們也從這漫長的歷史中看出這種體制的種種缺點,最大的影響就是它阻礙了各種思想與技術、科技的進步。在人類數千年的獨裁文化中當然有社會進步,但那往往是靠著偶爾出現的幾位明君,而且也是在他們認為優秀且不會影響其統治的狀態下被限制路徑發展,在故事裡又添加了時間與資源的拘限枷鎖,放大了這項專制政權的致命缺點;而民主制度也可以從書中這兩個世紀的變化看出,一件攸關全人類生死的事情,雖然該由全人類共同決定是天經地義,但同時又要考量每個人無法忽略的個人求生意志、私慾,於是人多嘴雜,反倒成為推行許多決定性政策時的阻礙。章北海的那段分析,雖說是在故事裡的小小局限空間,但也反映當今地球社會的許多問題。看著近年東西方的衝突、獨裁與民主間的比較、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碰撞,我也曾經想過或許人類是該試著找出下一條突破這兩個端點的嶄新道路,該尋找一種新的政治制度、經濟主義來更好的平衡現在個人主義興起又要與團體生活融合的新世界。只是這種事情還是很吃想像力,劉慈欣想不到,筆下的章北海尷尬地笑笑。

看完第二集更加佩服劉慈欣,很大的一部份原因在於這集所架構的故事發展。以往看到的作品中多半直接創造了一個宏偉充滿想像力的未來世界,如《星際大戰》、《星際爭霸戰》還有只看了第一集的《基地》,或者是發展路線不同的空想世界,如蒸氣龐克類型,又或是賽博龐克這類像是現代生活升級版的世界。但這些作品最大的共通點在於它們「已經」存在,而劉慈欣透過《三體》所描繪的是一個「持續進步」的世界,雖然他先在開場鎖死了地球的科技進步幅度,讓作品世界維持在一個他與現代人還能想像的範圍裡,可是他也藉由故事角色的口以及這些年間人類活動的進展,慢慢引導讀者了解這個世界的各項尖端科技所可能發展的途徑,與極限。這種過程讓讀者感覺好像隨著三體中的世界在成長,更容易將讀者拉進書中的幻想世界。

或許並不是很意外地在這樣近乎絕望的環境中,地球人似乎也只能靠著恐怖平衡這種手段來壓制三體人,只是下一集會有怎樣的發展,也讓人越來越期待了。但還是想稍微譴責一下小說的編排方式,為什麼要在「第二集」最後面放一篇「全三部曲」的深度解析啊?看著看著突然出現第三集內容令人有點無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三體:黑暗森林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