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創創早餐會】「碳匯」在做什麼?是一門好生意嗎?中衛發展中心 Joanne 來解惑

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此次分享者為來自中衛發展中心的 Joanne Chen,帶來碳足跡和碳匯的基本概念介紹,讓大家認識台灣現在的碳權發展狀況。

2050 年是台灣的淨零目標年,因此,時常會有碳相關的討論,甚至引起「碳焦慮」— 擔心自己知道的會不會不夠、會不會屆時無法淨零。來自中衛發展中心的 Joanne,過去是台大農化背景,擁有數張碳權相關證照,近幾年主要協助許多企業做減碳。


先知道體重,才能減重!減碳從碳足跡盤查開始

Joanne 說明,要做到淨零有三步驟:碳足跡盤查、碳減量、碳交易。碳足跡盤查,之所以是第一步,就像是減重前要先量體重,知道體重之後才能開始減重,而這減重的過程也就是第二步驟。直到無法有效的減少碳排放,才是以第三步驟「碳交易」的方式進行減碳。

然而,碳足跡的盤查過程相當仔細,會計算一項產品從原料生產、到製造完成的每個階段,並將其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加總。以一盤番茄炒蛋為例,從食材的蛋、番茄、青蔥、到瓦斯的使用,這些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都要涵蓋進去。


不同品牌的同產品也不能比較!減碳標籤常見誤區

目前,若想要進行產品的減碳,可以先從碳足跡產品資訊網開始,查詢是否有其他品牌或前人已經做過碳盤查。若有需要相關數據,也可以從該網站蒐集。

Joanne 也特別介紹了「減碳標籤」,這是指同品牌、同產品,自己與自己比較,五年內減少 3% 的碳排放量,便能申請此標籤。

她也強調,不同物種的碳排放量不能互相比較,例如生產雞蛋與生產高麗菜的碳排放量不能互相比較,因為它們存在於世界上是不同的意義。然而,就算都是雞蛋,也不能互相比較碳排放量,例如 A 牌用一般照顧方式的母雞生產的雞蛋,與 B 牌用特別照顧方式的母雞所生產的雞蛋,他們的碳排放量不能互相比較。因為兩品牌不同的飼養方式,其背後訴諸的價值並不相同,因此不完全可以用碳排放量來比較兩種雞蛋。



自然碳匯不等於碳權,也不等於賺大錢

另一個觀念:「碳匯」(carbon sink),指的是地球上能夠儲存大量碳化合物的生態或人工系統。森林、海洋、濕地、土壤等等都能吸附二氧化碳,又稱「自然碳匯」(natural carbon sink)。其中,森林碳匯的部分,經過驗證可以轉換為碳權進行交易。

Joanne 認為,單一做碳匯不一定能直接獲利,建議要搭配商業模式與循環經濟,才比較有機會獲利。林務局南庄苗圃的「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系統」就是一個例子,廢棄的枝梢材透過循環系統產出燃料顆粒、植物精油及生物炭,便是將廢材變成綠金的實例。


猜你也想問

Q:台灣有碳權交易的平台嗎?

A:目前國內可以透過碳權交易所購買國外的碳權。未來,隨著碳權交易所的逐漸完備,台灣碳權交易的環境也會趨於成熟。


資訊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