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夢琴緣 | 林榮德的繪畫之興

童夢琴緣 | 林榮德的繪畫之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老子舞時不須拍,梅花亂插烏巾香。樽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此狂

~南宋詩人 陸游~


在我起舞時盡顯狂態,不依節拍的把梅花隨意插在頭巾上,在酒杯前的種種表現也別笑我,等我羽化了,大家就會開始思念起,我那生前的狂態了。


童夢琴緣 | 林榮德繪畫精選展  (台南歸仁文化中心)

童夢琴緣 | 林榮德繪畫精選展 (台南歸仁文化中心)


林榮德,一位傳奇 音樂人、詩人、樸素藝術家、意識流作者。


提起台南知名的音樂人與文化工作者 林榮德,在台灣幾乎是眾所皆知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戲劇張力,以音樂跨域,結合詩歌、繪畫三者合一的頌歌而享譽國際,更持續不綴地深耕本土文化,投入兒童樂教啟蒙,在為了恪守台灣意識立場,輾轉投入社會行動,在紛擾一生的困頓之餘,仍保有一股對台灣人文主義的關懷,在面對自我大起大落的命運,他譜出了許多人望之項背的豐盛精彩。


也許,你認識他,但不一定認真過~


早年為了探索自我與培育基礎樂教工作,他另投入了文學與繪畫的筆耕,除了填詞譜曲、編寫教材,繪畫作品更融入了童趣表現,敘述對鄉土文化的尋根。林榮德在音樂與詩歌領域備受肯定,然而,在繪畫上,早年因興趣而自學,純粹以探索內心世界為主,不受主流學院束縛而自由創作,因此作品常被歸類於玩味、業餘性質的樸素藝術(Art Naif),然而,他選擇誠實面對弱點,從被否定的否定,轉而掌聲響起,在其一生大量產出的成品裡,卻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勇敢卻又堅定的玄外之音。


在年少時代,因進入音樂領域啟蒙甚晚,也親身感受到學院體制對思維僵化的禁錮,他的學習路上一直備嘗艱苦,因此,在成長之後,前往歐洲留學,並勇於跳脫傳統思維,以個人力量從德國引進了特殊的音樂教育實驗法- 奧爾福兒教法(Orff Schulwer),陸續在台灣各地建立起民間的音樂教室長達30年,從自編教材到教具研發,為早期的台灣基礎樂教,奠定了良善的基礎。


在出版的個人自傳 ⟪青春夢迴⟫,他曾自我剖析提到:「早年,如果我學鋼琴路上,能遇到一位很好的理論老師又兼有浪漫的情懷,那麼我學音樂之路絕不會那麼辛苦而徒勞……。我人生的完整,將會像一顆太陽一樣的恆星,堅決,迄立,而局部的舒放像被花蕊枝葉美化的春天,生命是不斷地繚繞和肯定……」,因此,他不希望未來的台灣學子再步上他的逆旅,至此,努力培養後進,無謂地疏財仗義,直到千金散盡,最終讓自己踏上了顛沛流離之路。


在繪畫創作上,早年深受 張常華、陳錦芳、林智信、劉文三、潘元石等人交陪研習的觀念影響,日後多所鼓勵,使他導入了以音樂元素發揮創作泉源。1972年,在台南美國新聞處藝廊舉辦了人生第一場畫展,畫齡不長的他,展覽上,卻早已受到陳錦芳在巴黎習藝的鼓舞,此展20多件作品,以瓶、琴為主題,更以一件「畢卡索、米羅、陳錦芳」跟他好友致意。 此後,林榮德與台灣藝術圈交遊,如:畫家莊喆、李朝進、音樂家陳主稅、蕭泰然、詩人白浪萍、阜東、朱沉冬等人,陸續更一起籌辦了藝術季刊、音樂教育刊物之發行。


他持續創作不綴,日後藝術風格,猶如藝術家 保羅克利,充滿構圖奇想與線條遊走的趣味表現,以擬人化的符碼,如牛、貓頭鷹、小丑、機器人等等元素,來重複表徵自我,例如:「牛」是農村本質,努力耕耘、「貓頭鷹」是日伏夜出的化身,象徵夜思泉湧,「小丑」是遊戲人間,取悅眾生,「機械人」是對現代文明消解自然與控訴,以此,這些形象在在都透露出,林榮德的自我幻化與鏡像投射。


他彩筆底下,童趣秘境之森林,隱含無限生命,是他吐露出芬芳幻想,單純生動又富有詩意,用色大膽且是樸拙。林榮德在精神困頓之際,透過繪畫作為療癒,卻不屬於任何派別,充份展現了幻想、純真與才智等殊藝風格,總像個孩子一樣自在畫畫,獲得了精神凌越的自由。


林榮德一生創作油畫約500幅,在本次精選展覽作品,題材主要以故鄉情懷和投射意象為主,計有「紅瓦厝」、「鄉村大牛」、「彈琴小孩」、「赤子之心」、「音樂致敬」、「神奇魔笛」、「伴偶佳泥」、「貓頭鷹」、「小丑」、「沉思吶喊」、「音樂家」等等系列,共20幾張精彩佳作,從1980年代橫越至晚近,貫穿其一生的象徵,其獨樹一格的意識流夢囈,更彰顯出藝術家早年青春無羈與對台灣土地辯證的完形獨白。


在藝術創生的歷程上,那一場奮鬥不懈的孤旅,他如同唐吉軻德般的騎士精神,正應驗了傳統俗諺之說法,「要麼庸俗,否則孤獨」,相信以他心性浪漫卻又放逐的藝術家性格,遊走在現實與理想的兩極鐘擺,一生走在自我超越的鋼索上,沒有退縮,也不曾放棄。


晚年,為了能讓音樂學子繼續站上國際舞台,對於熱愛藝術的鬥志,秉持無畏精神,身懷浪漫與狂狷,卻又譜出一首首以生命流瀉的輓歌,表達了對台灣無私與真誠的奉獻。在克羅埃西亞的音樂演奏會之中,他完成了最後一場人生樂曲,優雅地謝幕,華麗轉身而去,場外仍掛著他致敬恩師 奧爾福的紀念畫作,一位藝術家終其一生,能在他所熱愛事物的過程之間羽化,他是幸運,也自成圓滿。


2024.04 筆


「憶- 夢幻騎士之聲影、身影林榮德博士紀念音樂會」

「童夢琴緣:林榮德繪畫精選展」

Childhood Dreams: Selected Paintings Exhibition of Lin, Jeng The

展覽日期:2024/04/20 - 05/05

avatar-img
老哉沙龍
6會員
34內容數
邂逅於文化廢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哉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在AI大量生成內容的時代,「作者已死」理論的啟示。AI作為「無作者」的工具,其生成內容的意義由讀者解讀決定,但AI缺乏人類的「肉身經驗」和文化脈絡理解。因此,AI與人類創造力的關係並非取代,而是共生:AI可作為創造力的催化劑,人類則負責意義的賦予和價值的錨定。
本文探討陳錦芳的新意象派與1960年代興起的觀念藝術的差異。新意象派雖具有觀念性,但與觀念藝術在媒介、形式、觀念與視覺表現的關係、觀眾參與模式、創作動機、歷史參照系及美學效應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新意象派更強調文化融合與社會美學工程,並延續現代主義繪畫的傳統,追求視覺的和諧與平衡。
風影搖曳,透出了不定的姿態, 時空裂縫,總抹下了一片紅彩~ 台灣,這片如詩如畫的寶島,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曾在此地擺渡幻化與孕生。然而,它的歷史也曾歷經兩度易主的殖民命運。中、日兩國之間的歷史交織,自二戰後,土地分屬於兩種不同宿命的抗體,象徵著各自扮演了國族認同與家庭悲
本文探討在AI大量生成內容的時代,「作者已死」理論的啟示。AI作為「無作者」的工具,其生成內容的意義由讀者解讀決定,但AI缺乏人類的「肉身經驗」和文化脈絡理解。因此,AI與人類創造力的關係並非取代,而是共生:AI可作為創造力的催化劑,人類則負責意義的賦予和價值的錨定。
本文探討陳錦芳的新意象派與1960年代興起的觀念藝術的差異。新意象派雖具有觀念性,但與觀念藝術在媒介、形式、觀念與視覺表現的關係、觀眾參與模式、創作動機、歷史參照系及美學效應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新意象派更強調文化融合與社會美學工程,並延續現代主義繪畫的傳統,追求視覺的和諧與平衡。
風影搖曳,透出了不定的姿態, 時空裂縫,總抹下了一片紅彩~ 台灣,這片如詩如畫的寶島,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曾在此地擺渡幻化與孕生。然而,它的歷史也曾歷經兩度易主的殖民命運。中、日兩國之間的歷史交織,自二戰後,土地分屬於兩種不同宿命的抗體,象徵著各自扮演了國族認同與家庭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