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親子]倒吃甘蔗的相處關係:感謝過去的一些小堅持

來到美國之後,我覺得和孩子們之間的相處似乎又更緊密了。在這裡放學得早,也沒有足夠的銀彈把小孩天天發包給課後照顧機構或才藝課,彼此除了陪伴,還是陪伴,好在這裡環境宜人,空間也大,能放手嘗試的事情更多,原本料想中的衝突與矛盾並沒有程度大到成困擾,真是十分感謝這一切。

一起做手作的兩寶

一起做手作的兩寶

感謝一:兩寶年齡相近

兩寶年齡差大約是兩歲,從弟弟三歲上幼兒園後,和姊姊就越來越玩得來,兩個人最喜歡玩角色扮演遊戲,姊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總能賦予手邊東西獨特的意義,浮誇又有創意,恰是最吸引同年齡段孩童的,弟弟因此也玩得不亦樂乎。上週末,兩人更是只用一箱積木就玩了將近整天,拼湊成動物列車或是做成寶劍,搭配自編自導的奇特故事,光是看著他們就覺得有夠好玩的。

我覺得姊姊天真無邪的個性也是讓他倆能玩得起來的原因,我們也不太將他們設限在「姐姐」或「弟弟」的角色中,說到底都是同輩,少了誰大誰小,誰該讓誰,誰又該聽誰的框架,平和對等的態度更好相處。

感謝二:小時候有堅持親子共讀

回想起來,大概就是堅持了兩三年的時間,至少在每天睡前一定會為兩個孩子各念一本故事,借來的書每一兩週就會換新一次,書的主題上,比例上來說以劇情或創意類佔多數,生活認知或是知識性的較少,會這樣安排的原因是那時他們仍是五歲以下的年紀,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情感理解比知識邏輯更為容易也重要。(當然當時心裡還是有些焦慮於好像應該要早點幫他們奠基知識基礎,不過事後來看就算沒有提早起跑也差不了多少 XD)

來了美國後我反而很少讀給他們聽了,大多都是他們自己閱讀,還看不懂字的弟弟就算是看圖片也能讀得入神,小時候察覺到孩子安靜很久會覺得害怕(你們懂得!),現在他們安靜只會是在看書或玩玩具,熬到這狀態真是不容易啊~

我另外也訂閱了親子天下有聲書,現在的睡前儀式轉為我每天建一個大約三十分鐘長的播放清單,熄燈後就播給他們聽,在故事的陪伴下結束這一天,他們很喜歡呢!

感謝三:對於親子關係的體悟

有了小孩之後,很常會去反芻自身的童年經驗以及成長中任何印象深刻的事件,接著抽絲剝繭去分析當時親子雙方的想法,再投射並調整與自己小孩的相處。而在這樣的反芻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階級」這件事,一個家裡面所有的關係-父母、手足、夫妻、男女等,無不存在著階級,進而引申到權力上的落差,這也是造成家庭成員間發生矛盾的根源。

舉個例來說,今天預計出遊去爬山,但小孩一直盧說想去遊樂園,父母被搞得煩了都會烙狠話叫他們有本事自己走去,沒本事就乖乖聽話,父母說去哪就去哪;或是小孩想買什麼東西,父母有時候會用一種「朕沒給的,你不能要」的態度來應對。小孩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需要父母協助,很多時候他是有求於父母,而身為被求助的一方,此時的階級好像就高人一等,好像就擁有全權掌控弱者的權力,完全不需要去在乎弱者自身的尊嚴和自主性。

沒有人會不喜歡這種因擁有權力而帶來的高大上的感覺,也因此我們常會不小心就耽溺其中,將自己小時候因為被這樣對待而感受到的屈辱感再一次複製到小孩身上。當我們這麼做的同時,卻又期望著孩子學會平等尊重的對待他人,學會有同理心,他都沒有從父母身上感受到什麼是平等尊重了,又怎麼學得會呢?

這個影響真是細思極恐,因為同樣沒有人會想常常親近帶給自己屈辱感的人,而我是非常渴望我還能在孩子們長大之後,都能夠維持融洽的親密的,所以常常會去覺察自己有沒有踏入這個權力感的誤區。

這真的很難,我也是一直持續在練習,但好在我們已經有磨合出一套溝通方式讓雙方能盡可能在對等的位子來對話,目前讓我很有倒吃甘蔗的感覺,也沒有真的因為親子溝通問題而感到困擾,這部分我覺得薩提爾的理論就幫助滿大的,推薦有同樣期望或困擾的家長可以去研究看看。

至於具體執行的細節我就先不贅述了,因為情境和小孩個性的不同,比較難條理性的寫出來,不過如果有人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可以留言讓我知道,我再試試看寫不寫得出來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