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1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計畫打通台灣東西部的國道6號東延花蓮,為何至今仍無答案?

raw-image


在0403花蓮地震發生之前,你可能或多或少看過關於花東交通建設的新聞,包括每到假日哪邊就開始大塞車,對於蘇花改、蘇花高、花東快興建與否的各種正反意見,畢竟一條道路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說是非常巨大。

不過在地震發生後,有幾項關於花蓮的交通建設,頻繁地出現在新聞報導中,其中一個就是國道6號東延花蓮,而這條路線,其實是一條已經評估二十幾年的道路,但因為爭議真的又多又複雜,始終沒有定案。究竟這條貫穿中央山脈的路線,該蓋還是不該蓋、要怎麼蓋、要花多少錢多久時間蓋,以及各方的看法又是什麼呢?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sQmuhW1nI2Y


建設計畫重新浮上檯面

一個多月前的花蓮地震,大家應該都還歷歷在目,回想那天早上本來還處在半夢半醒的時刻,突然被地震的搖晃程度嚇到翻身下床、開始思考餘生,OK這有點太誇張了,但真的很久沒碰到這麼大的地震。

不過重點在後面,也就是距離震央最近的花蓮,災情真的相當慘重,不僅造成多棟建築倒塌、十多人死亡,也讓花東地區的聯外交通,包括蘇花與北迴鐵路一段時間的封閉、完全無法通行,像是照片中的下清水橋斷裂,得等到6號才開放單線通行。


而除了蘇花與台鐵之外,就屬台8線中橫公路的東段最為嚴重,不只多處邊坡坍方,導致一開始的營救工作困難重重,就連後續救難單位搶通挺進後,大家才從新聞畫面看到,整個路況有多慘烈,更紛紛感嘆,這條道路跟引以為傲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真的要休息一段時間,才能重新迎接遊客了。

而更艱難的問題還在後面,也就是在上面說到的幾條路線,在地震後都處在暫時關閉的情況下,如果要從花蓮市區往返西部縣市,通通都只能繞道台東跟屏東,不然就只剩下海運跟飛機可以選擇,也是當時花蓮被稱作「孤島」的原因。


當然,大部分的人還是以開車為主,而從整個路途來看,真的可不是開玩笑,根據上報的報導,有一位住在花蓮市區的居民、本來在和平工作,開車來回只要幾公里的距離,但在下清水橋斷掉無法通行下,要回到花蓮市區的家,只能逆時針、也就是繞整個台灣接近一圈才能回去,而這一趟路程總共開了快要14小時,是我的話絕對會開到懷疑人生。


而在對外連通方式中斷,再加上如此誇張的通行距離與時間下,在地震過後,就讓東部地區興建聯外交通建設的呼聲、開始浮出水面,而國道6號東延花蓮,就是其中之一。


國6東延花蓮

那為什麼會說是東延呢,因為目前國道6號已經通車的路段,是從國3霧峰系統交流道開始,沿著烏溪河谷而建,最後停在南投縣埔里鎮,可說是當時中部地區第一條橫向高速公路,也是南投目前最重要的交通動脈。


但我們翻開相關的規劃紀錄,最早是1986年開始辦理的—中橫快速公路可行性研究,並且在1990年完成,圖片上可以看到除了路線以外,還有標示出匝道與隧道位置。


另外感謝多位前輩大大的保存,還有另一張1至8號選線編號的圖片,仔細看的話還能發現當中的中橫鐵路標示,後續則是在1991年再把路線向西延伸


1995年完成中橫快速公路第二階段可行性研究,最主要就是希望能出現一條,把台灣西部與東部連接起來的路線,但因為在穿越中央山脈的時候,會出現地熱、斷層、岩爆、湧水等等不確定因素,並且沒辦法有效克服的狀況下,最終行政院在1998年分成了兩階段辦理。

中橫快速公路第二階段可行性研究


第一階段就是今天看到的國6南投段,主要在2009年3月正式通車,第二階段則是今天的主角國6東延花蓮,到現在依然沒有明顯進度。那沒興建的第二階段要怎麼辦呢?簡單來說,在1998年分成兩階段後,相關單位又接續做過幾次調查,包括2010年辦理了國6南投段東延到霧社,但後來結果是不具經濟效益,2013年出現了上面提到的東延霧社可行性研究,加上東延花蓮初步研析報告,2017年則是繼續蒐集資料,並完成國6南投段東延花蓮初部評估報告,但是呢,結論依然是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究竟興建這條路線會遇到哪些困難,根據高速公路局2020年與其他的相關資料,國6由埔里延伸到花蓮,初步研議的路線總長來到約90公里,其中超過一半,也就是50公里會採取隧道的方式,並且數量來到18座。其中廬山溫泉地熱區附近,在前期辦理調查的時候,曾經遇到攝氏150度以上的地熱噴泉,並且長達17.4公里的主路線中,有約9公里的隧道,預計會出現超過攝氏40度的溫度


加上因為勞工相關法規中有明確規定,在高溫環境的作業時間必須縮短,因此最終推估出每天的實際工作時間,就只能有1.5小時,連帶影響工程興建的時候,得雇用更多勞工、拉高興建成本。


甚至溫度的影響不只出現在施工的時候,其實在幾年前的雪隧,就有出現40幾度的高溫現象,而且從當時地新聞可以看到,大家對於隧道高溫,可能出現的縮短機電系統壽命、增加火燒車風險等等疑慮,不過相關單位說明,當時雪隧溫度還在安全範圍內,並且有啟動降溫措施,但無論如何,可以知道溫度對於隧道來說,的確是其中一大挑戰。


那除了溫度之外,整條路線還會遇到多處的斷層、大型崩塌地與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所以不管怎麼看得進入更棘手的二階段環評,如果觀眾還有印象,不管是之前提到的淡北道路、還是沒講過的國道7號,都歷經相當長時間的二階段環評審查,連帶影響整體工程進入實質動工的時間。


除此之外,也還有岩爆、湧水、濃霧、施工便道如何架設等等問題需要克服,而且更棘手的是,整條國6東延花蓮的部分路段,是直到現在都沒有道路開闢的未開發地區,因此對於當地環境、地質種種資料掌握十分有限。


甚至後續在2021年,高工局有再次請顧問公司,辦理了資料更新與專家顧問諮詢,大概的結論是,在目前路線難以到達的情況下,沒有足夠資料可以判斷工程是否可行,而且部分路段的地溫,有可能會高於之前的預測溫度,建議應該要先辦理更詳盡的地質調查研究,同時在整條路線重新評估後,整體工程經費增加到約8000億元新台幣,比之前的5000億元大幅調升,掐指一算,代表每公里的平均造價是89億元,預估工程時間則是來到約22年,而且要注意的是,這個22年只是單純的施工時間、不包含前期的種種調查與環評過程,而且就算順利通車後,預估每年需要花約20億元維護管理,而上面提到的種種因素,都成為國6東延花蓮計畫,到目前為止,始終沒有往下一階段邁進的原因。


不過在近期也是有關於國6東延花蓮的消息,像是在立法院的各個政黨,現在正相互攻防特別條例,以及2023年12月,高工局針對路線周圍的路廊踏勘與地質調查標案正式決標,主要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得標,總金額來到將近2000萬元,目前是預計2026年會完成,或許可以期待一下報告完成後,針對整條路線的可行性,不知道會不會有個最終答案。


你認為國6東延花蓮該不該興建?

花東地區在受到天然地形的限制下,交通一直是當地居民強烈關注的議題,不管是先前每到連假時火車一票難求的怒火、對於EMU3000投入東部幹線的疑慮,還有包括了被取消的蘇花高、後續完工的蘇花改、目前正在環評審查的蘇花安、重啟可行性研究的花東快、以及今天的主角國6東延花蓮,都是當地居民對於便利交通的盼望,甚至也成為跟環境保護的拉鋸戰。


但光是從國6東延花蓮8000億元的預估經費來看,對於單一一項公共建設來說,真的是一筆非常大筆的數字,舉例像是環狀線東環段預估經費是1024.86億元、台中藍線為1615.14億元、國道7號是1357.69億元、金門大橋則是96.62億元、包含雪隧在內的國道5號則是906億元,甚至從立院評估報告中還能看到,中央政府歷年的公共建設規模,分別是2019年3650億、2020年4378億、2021年5012億元、2022年4318億元與2023年5853億元。當然,直接把兩個經費相互做對比,有時候不盡公允,這邊只是讓8000億元,有個簡單的感受跟對照。


最後,對我自己來說,國6東延花蓮目前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單純的「究竟支持還是不支持」,而是目前路廊踏勘與地質調查研究,還在進行中的情況下,很難十分乾脆的說要蓋還是不要蓋,尤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2026年調查報告出來後,會出現一條相較起來爭議小、比較可行路線也說不一定,同時在整個工程牽涉到太多風險與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必須尊重專業人士做出來的報告。


但不管是新路線還是舊路線,到後面終究得釐清「如果之後真的要蓋,會遇到哪些大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在國內外,究竟有沒有方法克服,興建經費要怎麼分攤,同時還得面對相當棘手的環評過程,而光是上面這些問題有個結果、再加上環評順利通過,可能已經好幾十年的時間過去了,都再再凸顯出國6東延花連的棘手程度。

在整個工程目前有這麼多問題,需要解決的情況下,也是有其他人提出不同的替代方式,包括有人認為如果換成鐵路,這樣斷面較小,可能可行性比較高,或是乾脆直接換其他路線評估,不要再一直糾結於要從國6往東延伸。但不管如何,最後還是得問這個問題,你認為國6東延花蓮該不該興建?原因又是甚麼呢?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sQmuhW1nI2Y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