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11堂寫作課》三個基本卻令我深思的寫作觀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些道理很基本,基本到看太多次,以為已經會了,跟著這本書又讓我重新思考一次。

作者粥左羅,中國知名寫作講師,他曾經擺過地攤,當過服飾店店員,後來在新媒體做小編,並一路成為新媒體副總裁。

《二一一大學畢業後,我在北京擺地攤,月入二萬的真實經歷》這篇文章在說擺地攤和新媒體之間相通的道理,透過這段經驗瞭解現實社會的商業本質。

他解一個問題,會去探究事情的本質,解釋清楚他的思路,而不是硬灌一個道理。不只跟你說怎麼做,還會說明為什麼。他認為一旦了解做這件事的背後原理,更能激發人去做好的動力。

這篇文章分享三點讓我感觸最深,發現自己沒有真正理解的寫作核心觀念。


01 寫作起步,心態比技巧更重要

剛開始寫作,覺得自己不太會寫作,就急著上書店找教學書,努力想提升寫作技巧,忽略了根本的原因不是出在技法,而是心態。

寫作剛開始最常遇到兩個問題是,不敢開始寫和不知道要寫什麼。

不敢開始寫

很多人不敢開始寫的理由,因為覺得自己寫得差。作者覺得很奇怪,寫得差不就更應該趕快寫嗎,多練習才能進步呀。

作者創立了一個寫作成長社團,每週會做一個精華內容貢獻榜,他發現一位成員每周都在前三名,但這位成員也不是一開始就寫得很好,作者特地翻出他剛開始寫的文章,發現都很差。

破解不敢寫的方法就是——接受自己暫時寫得差。

「我覺得自己寫得很幼稚。」→「放心,你的感覺很正確,剛開始就是這樣。」

「我怕被別人笑。」→「沒事,大家都很忙,沒人在看你。」

作者鼓勵,只要用正確的方法持續練習,一定會越寫越好。

寫作的精進過程,就是不斷發現過去寫得很差的過程。


不知道要寫什麼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則是,不知道要寫什麼。

作者說:剛開始所有人都是從硬寫走過來。到後期,你只會有太多題目要寫卻寫不完。

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對這個世界沒什麼意見或是把寫作範圍想得太狹隘。

事實上,生活裡所有事情都能寫。當你對一件事情有意見,就是寫作的內容。

你今天遇到的人,看的電影,經手的工作,被主管批評,和朋友的聊天內容等等,任何事情都能當作思考寫作的對象。

作者鼓勵學會發現平淡生活中的「刺」「刺」就是那些攪動你情緒的東西,讓你感動,生氣、驚喜…等,都是寫作的來源。

如果對練習方法感興趣,在《從零開始學寫作》的第四章<4.1如何把生活中的小事創作為文章>有更多詳細介紹。


打破這兩個常見的心魔,接受自己暫時寫得差,發現任何事物的可寫之處,就能開始踏上寫作之路了!


02 初學者和高手的差距—思考高度

作者把寫作拆解為三個核心步驟,輸入,思考和輸出,且

重新定義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的輸出。

初學者和高手最大的差別,不是文字能力,而是思考高度

要提升寫作能力,必須加強這三個核心步驟。


#1 輸入:提升量、質、效果

多數人的痛點是讀得多,品質也高,但是卻不見明顯進步。原因可能是誤把輸入的目標的放在讀完,而不是吸收。

那要怎麼閱讀才有效?可以參考以下作者建議:

• 要帶著目標和預期閱讀。

• 要養成邊讀邊思考甚至做筆記的習慣。

• 要更聚焦,進行主題式閱讀

• 好內容要反覆讀。

• 閱讀時,要帶著批判性思維和學習的心態。

• 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代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場景。


#2 思考:好奇、連結、應用

作者建議鍛鍊思考力的三個方法:

  • 追問事物的本質
  • 建立知識連結
  • 應用學到的知識

保持好奇心,對於習以為常的事情,問問自己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作者舉例,在看這本書之前,有沒有想過—寫作能力的本質是什麼?

把散落的知識融會貫通。每一個知識幾乎都和其他知識有聯繫,學到一個新知識時,可以想想能去解釋哪些知識,又能被哪些知識解釋,這個知識又和哪些知識相似。

這個聯想和歸納的過程,能逼迫自己更深刻地理解。

再想辦法立刻去使用學到的知識。例如,學到一個下標題的技巧,可以找十個標題來拆解或改寫。

應用知識的過程,便是提高思考力的過程。


#3 輸出:一直寫,建立寫作系統

輸出是結合前兩步輸入和思考的結果。

強化輸出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寫,持續寫。寫作是一門手藝,手藝要精進,只能不停練習。

磨練寫故事和寫觀點這兩種能力。人類天生愛聽故事,人的天性追求進步,我們喜歡受到啟發並且進步。

為了持續穩定寫作,寫作者務必建立一套寫作流程和回饋系統。建立流程可以提高效率和品質,透過回饋系統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鞏固優點,改善不足。


03 寫作者和閱讀者的天然矛盾


寫作的順序和閱讀的順序是相反的。

前者是由內而外,先有核心觀念,搭起框架,再到圖文排版,後者是由外而內,先看到整篇圖文,透過框架閱讀,再去抓出作者的核心觀念,作者說這就是寫作者和閱讀者的天然矛盾。

他舉談戀愛為例,當你很愛一個人,你透過含情的眼神、溫暖的言語和體貼的行動表達情意,而對方藉由這些外在表述體會你對他的愛意。

寫作者以自己的認知、經驗寫出一篇文章,而讀者是用他的認知、經驗理解一篇文章。每個人的背景和思考方式都不相同,你以為讀者會懂你心中想表達的,事實上可能落差很遠。

這也是為什麼,文章要先有個明確主題,降低溝通成本。搭建清晰架構,邏輯嚴謹,論證精彩,讓讀者好懂好吸收,設計開頭,讓讀者願意聽我們說下去,以及排版、圖片、次標題等,整體更完好的呈現。

就像你心中很愛對方,單純憑一股好愛好愛的心,如果不好好說、不真誠地行動,對方不會感受到的。


這三點是寫作剛開始最容易有的誤區,從自己的兩個心魔、提升寫作最重要的步驟,以及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矛盾。了解背後原因,知道方法,更能發自內心提升寫作能力。


小結

最近一邊寫作一邊重讀手邊的寫作書。關於主題閱讀知識連結這個部分讓我特別有感觸,一直以來看書都很發散,看到有興趣的書就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好像讀了很多,但沒有感受明顯累積。

於是,嘗試一段期間內聚焦在同一個主題或這個主題的相關延伸書籍。

這個想法來自之前在讀《更快樂》看到驅動人類行動的是情緒,書裡沒有更深地探討原理,只是解釋英文字源。突然發現自己對情緒的了解很表面,為了瞭解更深入,又找了經典的《EQ》來讀,補充背景知識。

主題閱讀時會自動比較不同的地方,去思考為什麼有這些差異。相同的內容一再出現,就知道這是重點中的重點,要做筆記。

這個小實驗使閱讀變得更好玩,而且好忙。再多玩一下,再和大家分享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舒天藍地-avatar-img
2024/05/28
哇!學到了! 初學者和高手的差距—思考高度。"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的輸出"這一句有醍醐灌頂之效!
狙擊王-avatar-img
2024/05/27
看為後我得調整的廢文了
avatar-img
艾利森 alison的沙龍
64會員
27內容數
嗨,我是艾利森,沉迷於閱讀和寫作的上班族。 我覺得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故事,即使是工具書也是作者在說故事。 想知道持續寫作能帶我走向哪裡,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觀察、紀錄和體悟。
2024/07/31
簡報,簡單扼要說明一件事,並且達到目的。 目的可能是說一件事、上一堂課、賣個東西,或是把一個信念種到別人心中。 你有想過,你的目的是哪一種嗎?
Thumbnail
2024/07/31
簡報,簡單扼要說明一件事,並且達到目的。 目的可能是說一件事、上一堂課、賣個東西,或是把一個信念種到別人心中。 你有想過,你的目的是哪一種嗎?
Thumbnail
2024/07/19
這本工具書以章魚次郎和寄居蟹叔叔的對話引導讀者探索自己的腦內迷宮,並提供寫日記的好處和技巧,激發更多寫作靈感。
Thumbnail
2024/07/19
這本工具書以章魚次郎和寄居蟹叔叔的對話引導讀者探索自己的腦內迷宮,並提供寫日記的好處和技巧,激發更多寫作靈感。
Thumbnail
2024/07/10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2024/07/10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寫文章作為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方法。自己學習寫作的經驗,寫作對於表達觀點和了解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寫文章作為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方法。自己學習寫作的經驗,寫作對於表達觀點和了解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寫小說時不免會有焦慮和迷茫,到底該如何進步呢?這樣寫下去,是否真的會進步?因為收到留言想要聊聊這一方面,所以就有了這篇心得。 先說明一下這只是我的經驗,並不是唯一的正解。寫作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有是否找到合適的方法。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寫小說時不免會有焦慮和迷茫,到底該如何進步呢?這樣寫下去,是否真的會進步?因為收到留言想要聊聊這一方面,所以就有了這篇心得。 先說明一下這只是我的經驗,並不是唯一的正解。寫作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有是否找到合適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心得主要是寫給寫作新手看的,因為我覺得老手都有自己的一套閱讀系統。先說明一下這只是我的經驗,並不是唯一的正解。寫作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有是否找到合適的方法。 那麼,我們開始了。 這篇心得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 為甚麼要閱讀 如何選擇讀物 總結
Thumbnail
這篇心得主要是寫給寫作新手看的,因為我覺得老手都有自己的一套閱讀系統。先說明一下這只是我的經驗,並不是唯一的正解。寫作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有是否找到合適的方法。 那麼,我們開始了。 這篇心得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 為甚麼要閱讀 如何選擇讀物 總結
Thumbnail
素養導向的寫作教學趨勢下,現行的寫作教學和大考作文,是否能銜接到未來社會所需的寫作能力呢?他又會給老師和家長們怎樣的建議?
Thumbnail
素養導向的寫作教學趨勢下,現行的寫作教學和大考作文,是否能銜接到未來社會所需的寫作能力呢?他又會給老師和家長們怎樣的建議?
Thumbnail
有些道理很基本,基本到看太多次,以為已經會了,跟著這本書又讓我重新思考一次。 這篇文章分享三點讓我感觸最深,發現自己沒有真正理解的寫作核心觀念。
Thumbnail
有些道理很基本,基本到看太多次,以為已經會了,跟著這本書又讓我重新思考一次。 這篇文章分享三點讓我感觸最深,發現自己沒有真正理解的寫作核心觀念。
Thumbnail
身為一個曾經很想寫字,但是被現實磨到現在寫個讀書心得都卡頓半天的人,真的覺得《寫作課》相當受用,不只安慰了過去無法寫作的自己,也激起「似乎可以從現在開始努力」的心。
Thumbnail
身為一個曾經很想寫字,但是被現實磨到現在寫個讀書心得都卡頓半天的人,真的覺得《寫作課》相當受用,不只安慰了過去無法寫作的自己,也激起「似乎可以從現在開始努力」的心。
Thumbnail
透過寫作來表達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性,學習寫作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持續練習。
Thumbnail
透過寫作來表達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性,學習寫作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持續練習。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Thumbnail
這部分的筆記是對應書本最後一部分,是關於為何要寫作的核心動機,以及我為何要做這個系列的動機。 以現代的標準來說,去超商打工都比寫作能獲得更多收入。所以最好不要以出書或賺錢為目的,那是消耗自己的熱情在成功率極低的事上。
Thumbnail
這部分的筆記是對應書本最後一部分,是關於為何要寫作的核心動機,以及我為何要做這個系列的動機。 以現代的標準來說,去超商打工都比寫作能獲得更多收入。所以最好不要以出書或賺錢為目的,那是消耗自己的熱情在成功率極低的事上。
Thumbnail
寫作真的需要靈感 好久沒有發那麼多篇文章了 因為沒靈感寫不出來…哈 本來想要把上完謝清風老師的人資課,每上完一堂就發個心得文 但是理想很美好,事實很殘酷…那就是,沒時間也沒靈感 再加上每天幾乎都有課程或行程活動 所以拖著拖著到了今天, 今天突然看到網路一篇文章後 就突然靈感來了,坐在
Thumbnail
寫作真的需要靈感 好久沒有發那麼多篇文章了 因為沒靈感寫不出來…哈 本來想要把上完謝清風老師的人資課,每上完一堂就發個心得文 但是理想很美好,事實很殘酷…那就是,沒時間也沒靈感 再加上每天幾乎都有課程或行程活動 所以拖著拖著到了今天, 今天突然看到網路一篇文章後 就突然靈感來了,坐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