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簡評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這個展覽主要展出的是寶麗來(Polaroid)這個廠牌的拍立得創作,展場中也介紹了寶麗來的歷史與其相機產品發明歷程等,甚至展覽現場售有寶麗來新的機型與底片。不過我注意到少數使用富士(Fuji)拍立得的攝影作品也被囊括其中。

此外,鑑於拍立得的尺寸限制,許多攝影師也將拍立得影像轉印到大張相紙上展出。展場中約2/3的作品都使用app(alternative printing process)影印方式呈現,對於不曾接觸相關流程的觀眾,展場中設有說明轉印手法的看板。一方面這可能會模糊了拍立得的純粹性和即時性,因許多攝影師在轉印的過程中會使用諸如中途曝光(solarization)等技法,使得轉印後的成品與拍立得原作相差甚大;但另一方面,對底片的再製也是創作的一部分,譬如Jerry Uelsmann在發展出數位後製技術前就以底片後製影像聞名。

對拍立得相片的直接再製在展覽作品中也相當常見,諸如剪裁拍立得紙張、在拍立得上作畫、運用顯影時間在畫面上隨機點畫等等嘗試,都醞釀出獨屬於拍立得的視覺風格。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展覽論述

官方展覽介紹:https://www.artmuse.ntnu.edu.tw/index.php/thepolaroidproject/

展覽論述中將這些再製歸納為「科技與藝術的跨域合作」的一部分,但實際看展時我覺得這個主題是次要的,論述原文中是「科技如何激發藝術的無限可能性」,若要說因為寶麗來開創了拍立得這個「科技」才導致藝術家創作衍生新的火花,那這不是「跨域合作」,畢竟二十世紀的攝影師大多沒參與拍立得底片的製作過程,雖然有「藝術家支持計劃」的支持,可本質上藝術家只是被技術升級推著走罷了,稱之為「藝術在科技發展下的演變」似乎更恰當。

展覽中也有請學生製作可互動的「光影走廊」區域,設計成拍立得畫面尺寸的生成式AI影像,讓觀眾在前方揮手改變畫面。這部分稱得上跨域創作,但於我而言就像故宮中的數位畫作互動那樣荒謬且多餘,更模糊了展覽焦點,畢竟這些影像中完全沒有展出作品,相反地,我也不認為應該掃描這些攝影作品再製成數位動畫,觀看原作往往更直接、更細膩,且這個展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集結這些攝影大師的作品,令台灣的觀眾也能認識這些大師之作。

展場內陳列的過去拍立得機型

展場內陳列的過去拍立得機型

作品導覽問題

這是我第一次造訪師大美術館,根據過往在台灣和其他國家看展覽的經驗,理所當然地認為展覽會有完善的語音導覽服務。師大美術館使用的是「Go Art」這個手機app,觀眾下載後可以掃描展場內有標註的作品圖像,app會自動辨識作品為何,並且附上語音導覽。

可實際上,這個導覽過程差強人意。以我自身經驗來說,下載app後一登入完就不斷閃退,詢問展場內工作人員後,得到了「app昨天有工程師維修,所以目前會有bug,可以去借導覽機代替」的回覆,但到了櫃檯又被告知該展不提供導覽機,或許該正視一下這兩端的資訊落差。

後來app開始正常運作了,但這個app並不以該展覽為主,所以介面中有許多其餘資訊,沒有足夠的指引來教導觀眾該如何聆聽導覽。真正開始聽語音導覽後,聲音應是由AI錄製,問題是我認為以這個展覽的作品量和重要程度來說,有導覽的作品數量過少,此外,掃描同一個藝術家的不同作品時,導覽語音都是同一個。儘管作品本身十分精彩,但師大美術館在線上語音導覽的部分有待加強。

導覽app截圖

導覽app截圖


內容總結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
4
/5
avatar-img
18會員
58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破繭而出的蝴蝶像標本般被永恆地固定於展牆上,似乎印證了人類文明的短瞬即逝,又象徵自然生命的循環,當代文明中,所有個體都週而復始地重道覆轍。此展作為一個「啟示錄」,通過紀錄當下,向所有觀眾警惕未來。
5/5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白鉉真在台北的個展呈現了都市人心底的掙扎,以及對於周遭環境的敏銳觀察。此展中最主要的意象都相當單純:光、太陽、房間,這些簡要的概念囊括了都市中的凌亂和不堪。白鉉真以藝術家的身份,或說是任何一個生活在首爾的人的身份,將內心深處對於光芒的憧憬,轉化為藝術創作,試圖在誤闖這隱蔽房間的觀眾心底,留下痕跡。
它 — — 萬物的終焉,鐵軌無可避免的末站,死寂的必然。龔卓軍形容此次展覽是以死亡為終點倒退回來思考。在這個脈絡下,回望楊茂林過去的作品,以及七十歲的現在,仍然創作不輟的身影,不由得帶起感性的有色眼鏡。楊茂林的靈魂仍年輕、澄澈無比。
藝術家的書這一媒材在觀念藝術裡如此重要,是因為觀念藝術的主張之一就是反對傳統藝術機構的權威,而書本作為一種容易流通的媒材,可以作為一種「另類空間」存在,提供藝術家除了提供藝術家除了傳統的美術館和藝廊以外的展示方式,能夠以更民主的方式,將創作想法更廣泛地傳播出去。
處在資本社會的我們面對疲乏的日常,通過藝術來反思自己所處社會的異樣,此次展覽藉由「非地方」的切入手法,帶領觀眾討論日常中遇到的細小違和感,以繪畫、錄像、VR、AR、裝置或演出等形式,站在資本社會裡,批判金錢宰制的現狀。
破繭而出的蝴蝶像標本般被永恆地固定於展牆上,似乎印證了人類文明的短瞬即逝,又象徵自然生命的循環,當代文明中,所有個體都週而復始地重道覆轍。此展作為一個「啟示錄」,通過紀錄當下,向所有觀眾警惕未來。
5/5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白鉉真在台北的個展呈現了都市人心底的掙扎,以及對於周遭環境的敏銳觀察。此展中最主要的意象都相當單純:光、太陽、房間,這些簡要的概念囊括了都市中的凌亂和不堪。白鉉真以藝術家的身份,或說是任何一個生活在首爾的人的身份,將內心深處對於光芒的憧憬,轉化為藝術創作,試圖在誤闖這隱蔽房間的觀眾心底,留下痕跡。
它 — — 萬物的終焉,鐵軌無可避免的末站,死寂的必然。龔卓軍形容此次展覽是以死亡為終點倒退回來思考。在這個脈絡下,回望楊茂林過去的作品,以及七十歲的現在,仍然創作不輟的身影,不由得帶起感性的有色眼鏡。楊茂林的靈魂仍年輕、澄澈無比。
藝術家的書這一媒材在觀念藝術裡如此重要,是因為觀念藝術的主張之一就是反對傳統藝術機構的權威,而書本作為一種容易流通的媒材,可以作為一種「另類空間」存在,提供藝術家除了提供藝術家除了傳統的美術館和藝廊以外的展示方式,能夠以更民主的方式,將創作想法更廣泛地傳播出去。
處在資本社會的我們面對疲乏的日常,通過藝術來反思自己所處社會的異樣,此次展覽藉由「非地方」的切入手法,帶領觀眾討論日常中遇到的細小違和感,以繪畫、錄像、VR、AR、裝置或演出等形式,站在資本社會裡,批判金錢宰制的現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寫作的力量:超越影像與畫作的深度表達 在現代社會,照片和畫作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常被用來紀錄和傳達特定瞬間的美好或情感。 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作都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呈現。 它們以靜態的方式捕捉了短暫的瞬間,讓觀者能夠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
原本我擅長的創作工具是攝影,用相機拍照和文字創作的「節奏」很不一樣。 攝影師是捕捉瞬間的專家,每張照片都是幾百分之一秒的事情,也是累積好幾年的事情。 攝影的創作節奏很快速、立即,憑著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什麼是精彩、什麼是無聊,一股直覺必須憋在氣裡,觀察環境,耐心探索有潛力的畫面,在它的附近環繞,
Thumbnail
目前攝影的學習曲線,因為器材功能的進步,而變得迅速,就像手機自從有了拍照和錄影功能後,似乎,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這影響到兩個層面,第一是攝影工作的薪酬不再穩定,太卷了;第二是攝影藝術性再度受質疑,它變得如AI生圖一般爆發的原創性受到質疑。 目前單眼數位相機,不,應該說是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它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The Polaroid Projec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展示即時攝影技術對美學影響,逾120名藝術家的約300件拍立得作品,從不同角度觀賞然超越日常成為藝術載體
Thumbnail
最近開始接觸攝影,發現有好多學問。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人們說的-攝影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好像對於藝術或是欣賞有著不同以往的感觸。 攝影眼就像是隨時可以創作的一雙眼睛,透過外在世界的樣貌, 透過相機將其勾勒,在這限縮的小圖片中,呈現出迷人的樣子。 相當有趣,就像是利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拼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在這個充滿視覺美感的時代,攝影不僅僅是捕捉畫面,更是一場無盡的技術與創意之旅。攝影器材的不斷進步與創新,為攝影愛好者們打開了一扇通向奇幻之旅的大門。讓我們一同探索攝影器材介紹,發現那些令人心動的科技與藝術交匯之處。
Thumbnail
在這個數位時代,攝影已經不再是專業攝影師的專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攝影的行列,紀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然而,對於初學者或是僅在特定場合需要使用專業攝影器材的人來說,一套完整的攝影設備通常需要付出相當高的成本。這時,攝影器材租借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為用戶提供了更靈活、經濟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寫作的力量:超越影像與畫作的深度表達 在現代社會,照片和畫作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常被用來紀錄和傳達特定瞬間的美好或情感。 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作都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呈現。 它們以靜態的方式捕捉了短暫的瞬間,讓觀者能夠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
原本我擅長的創作工具是攝影,用相機拍照和文字創作的「節奏」很不一樣。 攝影師是捕捉瞬間的專家,每張照片都是幾百分之一秒的事情,也是累積好幾年的事情。 攝影的創作節奏很快速、立即,憑著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什麼是精彩、什麼是無聊,一股直覺必須憋在氣裡,觀察環境,耐心探索有潛力的畫面,在它的附近環繞,
Thumbnail
目前攝影的學習曲線,因為器材功能的進步,而變得迅速,就像手機自從有了拍照和錄影功能後,似乎,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這影響到兩個層面,第一是攝影工作的薪酬不再穩定,太卷了;第二是攝影藝術性再度受質疑,它變得如AI生圖一般爆發的原創性受到質疑。 目前單眼數位相機,不,應該說是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它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The Polaroid Projec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展示即時攝影技術對美學影響,逾120名藝術家的約300件拍立得作品,從不同角度觀賞然超越日常成為藝術載體
Thumbnail
最近開始接觸攝影,發現有好多學問。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人們說的-攝影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好像對於藝術或是欣賞有著不同以往的感觸。 攝影眼就像是隨時可以創作的一雙眼睛,透過外在世界的樣貌, 透過相機將其勾勒,在這限縮的小圖片中,呈現出迷人的樣子。 相當有趣,就像是利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拼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在這個充滿視覺美感的時代,攝影不僅僅是捕捉畫面,更是一場無盡的技術與創意之旅。攝影器材的不斷進步與創新,為攝影愛好者們打開了一扇通向奇幻之旅的大門。讓我們一同探索攝影器材介紹,發現那些令人心動的科技與藝術交匯之處。
Thumbnail
在這個數位時代,攝影已經不再是專業攝影師的專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攝影的行列,紀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然而,對於初學者或是僅在特定場合需要使用專業攝影器材的人來說,一套完整的攝影設備通常需要付出相當高的成本。這時,攝影器材租借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為用戶提供了更靈活、經濟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