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22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raw-image


1.1 句子成份

屈折變化沒有標誌句子成份如何構成句子的規則﹗這是我們的另一個觀察。句子成份屬規範性的操作指引。現再返回《文通》的意見。《文通》將詞分成七種便是語法上的規範性指引。就句讀而言,《文通》說﹕

「夫文者,集句以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當識句。」[馬建忠 1988: 8]

文的組成成份是句,句子如編織品的絲線,要相交得當﹔但什麼是句呢﹖界說十一說﹕

「凡字相配而辭意已全者,曰句。」[同上]

馬建忠引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句子的界定為己用﹕

「置言有位,位言曰句,句者,局也,局言者聯字以分疆。」[同上

所謂的「局」,即布局 (但大概也有事態或情狀的意思吧)。因此為了表達某個事態或情狀,字要按適當的位置排列 (布局),各字就位 (即放在適當的位置上) 即成句子。但如何謂之「各字就位」呢﹖聯字以分疆。馬建忠說﹕ 

「所謂聯字者,字與字相配也,分疆者,蓋辭謂已全也。」[同上]

意思就是說,字與字相配以建立完整的語義單位,一旦確立了各個完整的語義單位,完整的語義單位之間便自成界別 (分疆)。馬建忠隨之補充說﹕ 

「句者,所以達心中之意。而意有兩端焉:一則所意之事物也,夫事物不能虛意也,一則事物之情或動或靜也。」[同上]

兩端是指所說之事物 (話題﹖) 及對事物情狀的描述 (評註﹖)。馬建忠對句子的一般性理解似乎依循了主語-謂語結構的傳統﹕句子必需有一個話題,否則無從訴說情狀。界說十二之下有這樣的說法﹕ 

「凡句﹑讀必有起﹑語兩詞,兩詞之長短不同,而大旨不外乎是。」[同上]

界說二十三則說﹕ 

「凡有起﹑語兩詞而辭意未全者,曰讀。」[同上: 14]

按界說十二和二十三的說法,句和讀的結構是一樣的,都有起﹑語兩詞,唯一的區別為句的詞意全,讀的詞意未全。馬建忠引《論語‧陽貨》句為例﹕

「佛肸召,子欲往。」 [同上: 10]

並說此為兩平句,「佛肸」(人名) 為起詞,「召」其語詞。「子」起詞,「欲往」兩動字,為語詞。此例淺白易解。有關句﹑讀的分野,馬建忠用了《孟子‧梁惠王》下篇中的一句為例子﹕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大事小者一讀,句之起詞也。者字乃泛指人君而為讀之起詞,事小其語詞。以介字,大,以之司詞,言何以事小之狀也。此以大事小者五字連成,乃囫圇設一事小之人在,故此讀用同靜字。樂天者,句之表詞,樂天者,三字亦讀也,者字亦泛指人滿足,為讀之起詞,樂天其語詞,而樂為動字,天,其止詞也。此句煞以也字,有決為如是之辭氣。」[同上: 17]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為一句,而「以大事小者」為此句的起詞,「樂天者(也)」為語詞。另「以大事小者」為一讀,「樂天者(也)」亦為一讀。兩「者」各為起詞。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