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語漢字要不要?(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語到底是欲用啥物字來寫?是教會兮羅馬字,抑是漢字較好咧?
前一陣子,關於台語書寫的未來,是要使用全羅馬字嗎(白話字或台羅也是爭執點之一)?漢字是否應該從台語消失?在同溫層引起不少討論,筆者很微不足道地參與在其中。只因當時寫在臉書的論點一直都斷斷續續,直到今日才想起是時候要整理了。

自身背景的闡述

因為有許多台語人認為台語學愈久、愈高階,對於在書寫上使用漢字還是羅馬字的態度會有所差異。所以這裡先交代筆者的背景供參考:
· 父母、四個阿公阿媽對談都是講台語的,但都沒聽過、也沒接觸過台語文。
· 小時候是阿媽用台語帶大的,但進入教育體制之後,有十幾年幾乎不講台語,直到近兩年才開始找回母語。
· 自學台羅拼音(不太用白話字)與漢字中,尚未嘗試過任何台語檢定。
鹿港十宜樓

自身立場的闡述

關於台語未來是否要全面廢除漢字,我的論點一向都不是完全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待。更多時候,我更傾向從文化建構的方向切入。畢竟,語言不僅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的傳承。
目前,個人是反對台語全羅化。與其說是反對全面廢除台語漢字,不如說去漢字派的許多論點並不足以說服我
但是,我完全認同台語要從羅馬拼音開始學起,畢竟有保留發音的需求。正式、高階、文藝性、宗教性的書寫應以漢文,漢羅折衷式的書寫可以再討論。
或,若台灣能有一套自創的拼讀寫系統,不是羅馬字,而是類似韓國的諺文或是日本的假名,則是最理想的狀態。不過目前要實行應該有困難,也有點不切實際。

漢字不是中國字

像前文一直強調的,許多台灣人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都不知不覺被中國所定義,即使是台獨份子或台語人也難以避免(相關閱讀:『脫中入亞』的台灣文化)。把漢字直接等於中華文化,就是其中一例。
這個論述最直接的反例,就是東亞的大國日本,一個使用漢字頻率很高的國家。但日本並非中國,甚至歷史上從來不受中國統治,本身還是當代漢學研究的翹楚。
而台灣使用漢字的時間點,也並非是從中華民國據台才開始的。早在之前,影響台灣文化甚鉅的近代日本帝國和古典清帝國,就都是『漢文系統』的傳播者,即使統治者本身都不是漢人。
古早以移民為主角的台灣社會,其本身就存在使用漢字、漢文的文化背景。漢字早在中華民國據台之前,就已經是我們日常文化的一部份。廟宇的匾額楹聯、宗教科儀所用的符咒,乃至我們的姓名,在在都是記載祝福與文化意義的漢字。我不認為羅馬字符在文化層面,有辦法完全取代漢字在台灣社會的地位
嘉義城隍廟

直接學英文就好,幹嘛先學台語

將台語全面羅馬字化,或許講起來很牽強,但總讓筆者有一種雙語政策的既視感。有些KOL會把學習台語文的優點,和說一口發音標準的好英文、very international綁在一起。
實務上,這種說法非常奇怪,甚至是自欺欺人。已經欲死欲死的台語,完全和方便實用沾不上邊。別說英語,華語都能輕輕鬆鬆輾壓這類論述。如果要方便好用,幹嘛再花時間再去學一套拼音,直接學英語不就好了嗎?實現這個論點的,就是讓許多台語人詬病的『雙語政策』。
拆白講,真正會來學台語的人,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教育素養和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想要方便好用的話,我直接就衝第三、第四外語,而不是慢吞吞地咬牙在下班後學台羅拼音。
排除華語的同時,卻也沒有撿起台語的主體性,僅僅是將台語以很功利主義的方式,像蘭花一樣,重新綁在另一個強勢外語的大樹上而已
墾丁情人灘,拍攝台灣古裝劇斯卡羅的地點。

羅馬字也是殖民的語言

回到歷史,檢視羅馬文(白話字)被創建的過程:傳教士們的背後,何嘗不是站著一個個新舊帝國的列強?
許多人看到當今歐美又白又嫩、好進步好棒棒,卻忘了他們也是殖民者,亞美非都曾是他們的禁臠。當年的列強們不但不是民主國家,還很兇殘地掠奪當地原住民,更是許多文化、文明毀壞的兇手。
我們的思想,真的徹頭徹尾地脫離被殖民了嗎?今日歐美國家的優越感與資源,乃至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何嘗不是建立在過去壓迫亞美非人民之上呢?我們看到了現在的結果,卻忽略過去的種種不太美好的演進。
又因美國至今仍然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全球霸權,在台灣的地緣政治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台灣作為美國的『邊陲』),讓我們誤以為說英語、使用羅馬字符就是全球化。
有無可能,那其實只是另一種相對中國,溫和而漸進式的文化殖民?羅馬字在台灣的文化意義,不可否認地就是和現代英語霸權綁在一起的,不是嗎?
筆者在大學時期也一直以為美國就是一切,也曾不顧一切地想往美國發展。但當德語在因緣際會變成更流利的外語、又於當地留學幾年後便發現:殖民台灣人的,華語並非唯一,英語也不惶多讓(當然,也不只台灣,整片東亞幾乎都是美帝的附庸)。
這也是為何蔡政府推行雙語政策會令人感到格外悲哀,因為華語/漢字、英語/羅馬字都是殖民台灣的語言。對筆者而言:
脫離華語殖民,我成為台灣人;脫離英語霸權,我則成為亞洲人脫離華殖,我不再是中國人;但這不代表,我要再去順應另一個系統的文化殖民
(未完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45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故鄉留學生 的其他內容
四百年前的原住民才不會自稱台灣人! 中國人以前不是中國人,就像台灣人以前也不是台灣人。 大清帝國的子民不是中國人,就像四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也不是台灣人。 十九世紀初,才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同時誕生的時代。
很更多人在面對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時候,喜歡拿出一套『台灣人普遍有原住民血統』來做為二元對抗的有力論述。或者,每當有國際友人詢問台灣有什麼文化可以拿出來時(換日線有很多這種文章),多數人多半也不會漏掉『原住民文化』,但當你問這些台灣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了解......?
多數人除了認為台灣文化就等於『沒有文化』之外,還會覺得台灣就是因為被過度殖民,所以文化沒有累積性;詭異的是,同一篇文章還會鬼打牆地認定台灣有不知所云的文化融合(野心大國)。以下筆者就粗淺地解釋這兩個似是而非的論點,究竟哪裡誤會了台灣文化?
台灣有文化嗎?!這句話表面上是個問句,但從許多台灣人的嘴裡說出來,更像是哀怨的肯定句。甚至,我們的文化自信已經低落到開始會自我傷害的程度了。舅舅是台灣真的沒有文化,還是你根本沒有發現台灣文化?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四百年前的原住民才不會自稱台灣人! 中國人以前不是中國人,就像台灣人以前也不是台灣人。 大清帝國的子民不是中國人,就像四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也不是台灣人。 十九世紀初,才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同時誕生的時代。
很更多人在面對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時候,喜歡拿出一套『台灣人普遍有原住民血統』來做為二元對抗的有力論述。或者,每當有國際友人詢問台灣有什麼文化可以拿出來時(換日線有很多這種文章),多數人多半也不會漏掉『原住民文化』,但當你問這些台灣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了解......?
多數人除了認為台灣文化就等於『沒有文化』之外,還會覺得台灣就是因為被過度殖民,所以文化沒有累積性;詭異的是,同一篇文章還會鬼打牆地認定台灣有不知所云的文化融合(野心大國)。以下筆者就粗淺地解釋這兩個似是而非的論點,究竟哪裡誤會了台灣文化?
台灣有文化嗎?!這句話表面上是個問句,但從許多台灣人的嘴裡說出來,更像是哀怨的肯定句。甚至,我們的文化自信已經低落到開始會自我傷害的程度了。舅舅是台灣真的沒有文化,還是你根本沒有發現台灣文化?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近日,在報章媒體和社群平台熱議,要把「閩南語」改成「臺灣台語」的事情,想必很多人心中會有許多疑問,因此在這裡,我根據我對這個議題的理解,簡單白話整理了9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有人佇講,伊的老母,抑是阿媽誠𠢕 gâu講台語,伊袂曉羅馬拼音嘛會曉講;伊家己會曉講台語,是按怎要學羅馬拼音?   我若是拄著有人按呢講,我按算欲問伊:   一、你感覺你無需要學羅馬拼音? 按呢就莫學;別人有需要,別人去學。   二、請問,你有佇寫台文無?   1.無。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恢復台語文,甚至以台語文為官方語言,其願景動人處,就是區隔來自中國的入侵政權。
最近跟老弟聊到,很多台灣人都覺得台語不是閩南語,而對岸則是覺得根本沒有台語,全是閩南語,我實在很傻眼怎麼會有人邏輯這麼單薄,我們來看看誰是對的1.台語是不是閩南語?那我先問你,中壢區是不是桃園市?知道我意思了吧?台語和閩南語是不同層級的劃分,完全不衝突。那有人說台語那麼多日語詞,和閩南語不一樣!!!
Thumbnail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網友貼了一張圖,搜尋了一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學五十音的表,名為「五十音和漢對照表」。(來源如圖片下所述。) 在討論這張表時,我們先看平常出現在日文五十音生字簿裡,平假名和片假名與漢字的關係。另外表內這些漢字,在日本人引用改寫成平假名和片假名時,則相當程度的保留了他們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近日,在報章媒體和社群平台熱議,要把「閩南語」改成「臺灣台語」的事情,想必很多人心中會有許多疑問,因此在這裡,我根據我對這個議題的理解,簡單白話整理了9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有人佇講,伊的老母,抑是阿媽誠𠢕 gâu講台語,伊袂曉羅馬拼音嘛會曉講;伊家己會曉講台語,是按怎要學羅馬拼音?   我若是拄著有人按呢講,我按算欲問伊:   一、你感覺你無需要學羅馬拼音? 按呢就莫學;別人有需要,別人去學。   二、請問,你有佇寫台文無?   1.無。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恢復台語文,甚至以台語文為官方語言,其願景動人處,就是區隔來自中國的入侵政權。
最近跟老弟聊到,很多台灣人都覺得台語不是閩南語,而對岸則是覺得根本沒有台語,全是閩南語,我實在很傻眼怎麼會有人邏輯這麼單薄,我們來看看誰是對的1.台語是不是閩南語?那我先問你,中壢區是不是桃園市?知道我意思了吧?台語和閩南語是不同層級的劃分,完全不衝突。那有人說台語那麼多日語詞,和閩南語不一樣!!!
Thumbnail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網友貼了一張圖,搜尋了一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學五十音的表,名為「五十音和漢對照表」。(來源如圖片下所述。) 在討論這張表時,我們先看平常出現在日文五十音生字簿裡,平假名和片假名與漢字的關係。另外表內這些漢字,在日本人引用改寫成平假名和片假名時,則相當程度的保留了他們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