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3|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我讀《鈍感力》:鈍感是覺察到批判的煞車

raw-image


《鈍感力》是一本我一直想讀的書,但實際讀了後,又有一種「咦?」的心情,甚至一度懷疑起是不是版本的問題(我閱讀的是簡體中文版),讓我對這本期待已久的書籍有著這麼複雜的感受。​​

書中有些段落,讓我在看的時候產生「真是如此嗎?」的疑問。但考慮到這本書是一本類似散文集的書籍,而非勵志或是科普類書籍,書中並未說明「鈍感力」的來龍去脈、產生機制,而只是作者的個人觀察與觀點。

​​先建立好這個閱讀認知,或許會對於本書的論述較為可以理解。​​

作者渡邊淳一是日本知名作家,他的作品面向大眾,題材通俗。雖然和村上春樹都被譽為日本的國民作家,但比起村上春樹的文學性,渡邊淳一筆下多是男女之間的情情愛愛。​​

一部《失樂園》改編的同名電影,或許是台灣人對於渡邊淳一的第一印象。

​​回到《鈍感力》這本書,書名「鈍感」是一個近似遲頓的意思。

過去我們常常覺得遲頓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遲頓」、「憨慢」都像是罵人的詞語,怎麼會形成「力量」,甚至被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所推崇呢?​​​​

《鈍感力》這本書分作十七章,其中又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鈍感力:生理的鈍感力,和心理的鈍感力。​​

生理的鈍感力包羅萬象,像是腸胃的消化功能,又或者是皮膚的敏感程度。

我家小孩是個皮膚不算太好的孩子,小時候常常起蕁麻疹。每當看到他的皮膚上又有紅疹冒出,身為媽媽的我就要開始苦思他是不是又吃了什麼不應該吃的東西,或是接觸到了過敏物質。​​

但相較有一些孩子一被蚊蟲叮咬就腫個大包而言,他對此又好像不甚敏感,甚至連癢感都沒有。​​

這種時候,我也會心想:「還好他的皮膚還算強健!」這個,就是渡邊淳一所推崇的「鈍感力」了。​​

但是,生理的鈍感力因人而異,可能無法改變。或許會因為年紀漸長而有所改善,但也聽過不少例子是年紀大了,以前不會過敏的食物,現在反而會過敏了。

​​有些人會說是「體質改變了」,但真要說明是如何改變的呢?為什麼變好或是為什麼變壞,好像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此,我認為生理的鈍感力不需強求,畢竟人人天生體質不同,改變的因子又不甚了了,暫且不用過於糾結。

​​​​心理的鈍感力,則是另一個主題,也是我們可以調整的部分。​​

「在人際關係方面,最重要的就是鈍感力。」

這裡所說的,就是心理的鈍感力。

​​無論是在職場的上司下屬關係,或是男女的戀愛關係、婚姻關係中,鈍感力都是維持關係的關鍵。​​

但是,鈍感力並非是萬靈藥。

渡邊淳一也說,「在(戀愛關係初始)這個階段,鈍感的確不足以形成戀愛關係。」​​敏銳的感性讓我們得以感知到對方的情緒、感受以及需要,而釋放出我們的關愛及呵護,讓兩人的關係更加緊密。​​

「然而,總是讓對方優先並不能保證兩個人的關係一定能夠順利發展。在長時間的戀愛中,因一些瑣碎的小事受到傷害、情緒不快的情況時有發生。」

​​這種時候,就是「鈍感力」上場的重要時刻了。​​夫妻之間常常因為瑣碎小事而有口角,有時候是言語上的,有時候是行為上的。

​​就像上週我和先生去全聯,我買了兩盒布丁(共六個),他問我為什麼拿這麼多,我說:「因為週末米米(我的侄女)要回來,大家可以一起吃。」

​​我先生隨口說了一句:「你為了吃連米米都搬出來了!」

​​我當下其實有點生氣了,臉色一變反問他:「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我先生又打圓場說:「我的意思是你還想到米米很好。」

​​其實我沒有那麼相信他的說詞,畢竟微表情傳達出來的就是一股戲謔。

但我就此打住,沒有和他爭辯下去。​​我想,這是我發揮「鈍感力」的時候了。

​​​​書中的最後一個章節,我認為是最能說明「鈍感力是什麼」的部分。

這一個章節的名稱是「偉大的母愛」。​​母親在面對孩子時,鈍感力可說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孩子的面前,母親真真正正地放下自我,將關注的焦點置於孩子身上。

​​多少母親沒有被孩子的言語所傷害過?四年前的母親節,在婆家慶祝完要回家之際,我家老大鬧起了脾氣,哭喊著:「我就是要住在奶奶家,我就是不要和你回家,和你們住在一起我好難過!」

​​當時,我剛生完老二一個月,或許是新生兒的到來讓他感到不安,或許是我的重心不再只關注於他。​​但無論什麼原因,聽到孩子嘴中說出這樣的話,當媽媽的總是心如刀割,難過想哭。

事實上,我強撐著走下樓後,眼淚就撲簌簌地掉。老公不知道怎麼安慰我,三人(我身上還揹著小嬰兒)在沉默中騎車回家。

​​然而,隔天週一放學後,孩子又笑咪咪地回家了。

昨天失控的語言好像是一場夢,他醒了自然淡忘,我還留在夢裡咀嚼著昨天的心痛。

​​但是,當孩子貼上來說:「媽媽,我還是很愛你」的時候,我就從夢裡醒了。​​

「這種可以原諒一切的情感,正是產生鈍感力的原點。」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更為深入地討論渡邊淳一所言的「鈍感力」究竟是什麼。​​​​

顯然地,作者認為「鈍感力」是一種能力,但這個能力可以被訓練嗎?作者沒有說明。

而由文章中的各篇章中來看,更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那麼,天生就是敏感的人,是不是就是不如人呢?我認為並非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與才能,這也讓我們對於某些事情特別地敏感。

我有個朋友,天生擅長挑錯字,連我這位資深編輯都會為她這項才能所折服。​​

她也坦承,看到錯字時就如渾身發癢一般,十分在意而且不舒服。如果我們把這些歸因於「她太敏感了」,那麼這些錯誤就失去了改正的機會。

​​鈍感力,是一種我們可以選擇發揮的能力。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看破不說破」的能力。

​​還記得我和老公在全聯的場景嗎?​​我當然可以緊抓不放,揪出老公語氣、肢體中的細微信息,證明他所言與所想不符合的事實。​​

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冷哼一聲,當作認同他的說詞。事實上我也這麼做了。

​​當然,在渡邊淳一的境界中,或許有更高竿的「鈍感力」,就是直接忽略老公的話外之意。​​​​

如此說來,鈍感力是不是否認每個人的覺察力呢?​​我認為不是的。

反而,鈍感力是和覺察力相輔相成的重要能力。​​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自我覺察力提升後,感受到的都是不好的人事物,像是自己的缺點、有毒的人際關係等等。​​

很多人的崩潰也在此時:明明我已經開始修心了,為什麼情況沒有好轉,反而更糟了呢?​​

這時候,就是鈍感力上場的時候。

它像是煞車,煞住我們由「覺察」向「批判」奔馳的慣性,並且讓我們發現這段過程中更多的可能性。​​

藉由鈍感力,我們亂跑的思緒得以慢下來,回到從容的自己。這股讓人得以寬容、平和的力量,我認為才是鈍感力的真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Al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