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我更喜歡聽沒有歌詞的音樂的3個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到了30歲,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更喜歡聽沒有歌詞的音樂。


這種轉變能幫助你更專注、


更放鬆,


甚至提高工作效率。


以下是我體驗到的3個主要原因。


▋理由1 - 音樂幫助我們進入不同的狀態


以前我聽過一位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說,


他每天早上開始做研究前,


都會先聽古典音樂,


跟著音樂跳舞,


暖暖身,


身體才會進入做數學研究的狀態。


這種儀式感的音樂引導,


讓我們可以迅速進入所需的工作或放鬆狀態。


▋理由2 - 無歌詞音樂減少大腦負擔


有歌詞的歌,


就算很熟了,


大腦還是會被歌詞帶著,


似乎大腦還是需要花能量去理解歌詞。


而沒有歌詞的音樂不同,


似乎是不需要耗能量,


讓大腦可以專注在手頭的任務上,


有的音樂甚至還有補充能量的效果。


▋理由3 - 音樂的情感引導與激勵


最近帶我進入做研究狀態的,


是Hyori Ittai Lamento for Piano。


這首音樂是經典漫畫HUNTER×HUNTER中,


動畫131話,


小傑成為大傑,


打爆彼多時的背景音樂。


整個曲子瀰漫悲傷,


更有靜心的效果。


這種音樂可以激發我們的情感,


激勵我們的內在動力,


並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


----


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


歡迎分享你的音樂選擇和體驗!


本文章改寫自:022|如何透過音樂找到進入高效工作狀態的鑰匙?

avatar-img
537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無論你是學生還是上班族, 這篇文章都能幫助你更好地利用iPhone記錄生活點滴。 使用這些方法, 你能輕鬆保存回憶、擴展知識、探索新地點。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讓iPhone成為你的生活好幫手。 ▋方法1 - 拍照保存回憶 我從第一支iPhone 4S開始,
任何一位大學三年級的應用數學系學生, 都可能面臨選擇LeetCode練習或是嘗試研究的困惑。 這篇文章想告訴你, 如何避免成為那種腳細脖長, 卻實力薄弱的「紅鶴型」學生。 希望你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重點1 - 專注而非分散
如果你是Obsidian的用戶, 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組織和利用你的筆記內容。 透過標籤系統, 你可以更輕鬆地找到相關筆記, 並建立知識網絡。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標籤來提升你的Obsidian筆記價值。 ▋訣竅1 - 善用標籤來組織信息 在Obsi
對於熱衷於寫作和知識整理的你,掌握數位入庫技術能夠讓你的思維更加清晰,創意更加連貫。將傳統筆記轉化為數位格式不僅優化了你的知識管理過程,而且還能夠增強想法之間的連結,讓創意的火花更易於迸發。但這個過程並非沒有挑戰,下面我將分享三大挑戰以及如何克服它們,從而發揮數位入庫的最大潛力。 挑戰1 - 從手
每個數學愛好者, 都會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同的挑戰與啟示。 本文想與你分享, 三個我與摯友共同學習數學的重大啟發, 幫助你在數學旅程中獲得更多樂趣與成就。 ▋啟發1 - 不同領域的碰撞啟發創新思維 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學習代數拓墣、微分幾何、李群與李代數時, 發
書店是一個能讓人心靈成長的地方。 這篇文章適合任何喜愛書籍和書店的人閱讀。 無論是探索新知識還是尋找靈感, 書店總能給予我們意想不到的啟發。 ▋成長時刻1 - 青少年時期的探索 從15歲到18歲, 我在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就讀。 每個週末, 父母帶我到
無論你是學生還是上班族, 這篇文章都能幫助你更好地利用iPhone記錄生活點滴。 使用這些方法, 你能輕鬆保存回憶、擴展知識、探索新地點。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讓iPhone成為你的生活好幫手。 ▋方法1 - 拍照保存回憶 我從第一支iPhone 4S開始,
任何一位大學三年級的應用數學系學生, 都可能面臨選擇LeetCode練習或是嘗試研究的困惑。 這篇文章想告訴你, 如何避免成為那種腳細脖長, 卻實力薄弱的「紅鶴型」學生。 希望你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重點1 - 專注而非分散
如果你是Obsidian的用戶, 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組織和利用你的筆記內容。 透過標籤系統, 你可以更輕鬆地找到相關筆記, 並建立知識網絡。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標籤來提升你的Obsidian筆記價值。 ▋訣竅1 - 善用標籤來組織信息 在Obsi
對於熱衷於寫作和知識整理的你,掌握數位入庫技術能夠讓你的思維更加清晰,創意更加連貫。將傳統筆記轉化為數位格式不僅優化了你的知識管理過程,而且還能夠增強想法之間的連結,讓創意的火花更易於迸發。但這個過程並非沒有挑戰,下面我將分享三大挑戰以及如何克服它們,從而發揮數位入庫的最大潛力。 挑戰1 - 從手
每個數學愛好者, 都會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同的挑戰與啟示。 本文想與你分享, 三個我與摯友共同學習數學的重大啟發, 幫助你在數學旅程中獲得更多樂趣與成就。 ▋啟發1 - 不同領域的碰撞啟發創新思維 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學習代數拓墣、微分幾何、李群與李代數時, 發
書店是一個能讓人心靈成長的地方。 這篇文章適合任何喜愛書籍和書店的人閱讀。 無論是探索新知識還是尋找靈感, 書店總能給予我們意想不到的啟發。 ▋成長時刻1 - 青少年時期的探索 從15歲到18歲, 我在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就讀。 每個週末, 父母帶我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久違的單純為了好好聽音樂,戴上了耳機,打這篇文的同時,我也聽著她們的歌,或許是因為自作曲居多,曲風較多變,無論是成員外型,還是歌曲,辦識度都很高,讓喜歡音樂多層次,容易臉盲的我,多了不少好感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Thumbnail
我時常在通勤的零碎片段空檔中打開youtube music裡已加入的音樂,順著推薦曲目一首一首聽下去。每當遇到特別受觸動的樂曲時就會將其加入樂曲單,打算讀書時邊播放。然而每次只要在讀書時打開媒體庫,半小時後就會發現自己已放下筆、闔上書,或靜靜的坐在書桌前回味樂曲的旋律;或動身前往琴房迫不及待的想將內
歲數增加之後,發現迷惘度不會隨著年紀而遞減,卻會在越走越遠的時候多了解自己一些,即使在想了又想、走了又走之後,也可能好像回到原路、一點長進都沒有,但至少這幾年慢慢發現不管有意或無意接觸到的事情,都會在一些意料之外的時候突然發揮作用,就算是隔了很久、久到將近遺忘,曾經存在的始終會有痕跡。
Thumbnail
看到格友咚咚的思辨學堂分享的「30天歌單挑戰」;其實,我聽歌是沒什麼歌單的。因為不管哪個年代,都有好的音樂(好聽的歌)出現。不過,這個好像挺有意思的!我也來PO一篇,只是怕太有年代感🤣🤣🤣 很多時候,哥聽的是回憶啊~~~
Thumbnail
不知道其他人是比較喜歡聽流行歌曲,還是古典音樂、輕音樂? 以前十幾二十歲時喜歡看連續劇,片頭片尾曲常是當紅女歌手主唱,自然帶動專輯銷售量,我也是因為這樣,才會喜歡某些歌手和歌曲。 但不知從甚麼時候起,我開始喜歡聽沒有歌詞的輕音樂,古典音樂還未必聽的來,要看有沒有耳緣,所以我也沒有對音樂家有甚麼研
Thumbnail
我是一個超級愛聽音樂的孩子。 音樂幾乎是我療癒、平靜心情的一個方式,以一個藝術創意型人來說,只要一個人的空間就會播放音樂,而音樂類型偏日韓流行類,在冥想、靜心、睡覺才會使用心靈音樂。 所以為什麼要試隨機模式? 我在最近深深感受到,隨機播放模式,也是種另類的「宇宙建議或者提醒」。
Thumbnail
音樂,是調整生活頻率最快的捷徑,許多醫學研究指出,選對音樂可以提升身心的療癒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能在音樂陪伴中享受快樂的生活。
Thumbnail
  我們有多久沒有買實體專輯?多久沒有從頭到尾聽完一張專輯?在串流音樂當道的今天,音樂類型與選擇越來越多元,甚至人人都可以當歌手、都能自行上傳影音。但音樂之於生活似乎永遠是次要的,邊開車邊聽、邊上班邊聽、邊打掃邊聽、邊做模型邊聽、邊畫圖邊聽或邊運動邊聽,在生活中什麼時候音樂會成為主要的呢?就
喜愛聽歌的我,甚麼曲風我都會聽,只要歌詞能打動我,那麼這首歌 將會成為我後一個月甚至2個月的循環播放歌單,常常佩服那些能夠 利用寫歌來傳遞心情的人,寫的人與聽的人感觸也一定不會相同,我 覺得很有意思。 最近有一位創作者他的頻道有一個主題是利用他平常喜歡聽的歌選一 首歌來cover,並與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久違的單純為了好好聽音樂,戴上了耳機,打這篇文的同時,我也聽著她們的歌,或許是因為自作曲居多,曲風較多變,無論是成員外型,還是歌曲,辦識度都很高,讓喜歡音樂多層次,容易臉盲的我,多了不少好感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Thumbnail
我時常在通勤的零碎片段空檔中打開youtube music裡已加入的音樂,順著推薦曲目一首一首聽下去。每當遇到特別受觸動的樂曲時就會將其加入樂曲單,打算讀書時邊播放。然而每次只要在讀書時打開媒體庫,半小時後就會發現自己已放下筆、闔上書,或靜靜的坐在書桌前回味樂曲的旋律;或動身前往琴房迫不及待的想將內
歲數增加之後,發現迷惘度不會隨著年紀而遞減,卻會在越走越遠的時候多了解自己一些,即使在想了又想、走了又走之後,也可能好像回到原路、一點長進都沒有,但至少這幾年慢慢發現不管有意或無意接觸到的事情,都會在一些意料之外的時候突然發揮作用,就算是隔了很久、久到將近遺忘,曾經存在的始終會有痕跡。
Thumbnail
看到格友咚咚的思辨學堂分享的「30天歌單挑戰」;其實,我聽歌是沒什麼歌單的。因為不管哪個年代,都有好的音樂(好聽的歌)出現。不過,這個好像挺有意思的!我也來PO一篇,只是怕太有年代感🤣🤣🤣 很多時候,哥聽的是回憶啊~~~
Thumbnail
不知道其他人是比較喜歡聽流行歌曲,還是古典音樂、輕音樂? 以前十幾二十歲時喜歡看連續劇,片頭片尾曲常是當紅女歌手主唱,自然帶動專輯銷售量,我也是因為這樣,才會喜歡某些歌手和歌曲。 但不知從甚麼時候起,我開始喜歡聽沒有歌詞的輕音樂,古典音樂還未必聽的來,要看有沒有耳緣,所以我也沒有對音樂家有甚麼研
Thumbnail
我是一個超級愛聽音樂的孩子。 音樂幾乎是我療癒、平靜心情的一個方式,以一個藝術創意型人來說,只要一個人的空間就會播放音樂,而音樂類型偏日韓流行類,在冥想、靜心、睡覺才會使用心靈音樂。 所以為什麼要試隨機模式? 我在最近深深感受到,隨機播放模式,也是種另類的「宇宙建議或者提醒」。
Thumbnail
音樂,是調整生活頻率最快的捷徑,許多醫學研究指出,選對音樂可以提升身心的療癒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能在音樂陪伴中享受快樂的生活。
Thumbnail
  我們有多久沒有買實體專輯?多久沒有從頭到尾聽完一張專輯?在串流音樂當道的今天,音樂類型與選擇越來越多元,甚至人人都可以當歌手、都能自行上傳影音。但音樂之於生活似乎永遠是次要的,邊開車邊聽、邊上班邊聽、邊打掃邊聽、邊做模型邊聽、邊畫圖邊聽或邊運動邊聽,在生活中什麼時候音樂會成為主要的呢?就
喜愛聽歌的我,甚麼曲風我都會聽,只要歌詞能打動我,那麼這首歌 將會成為我後一個月甚至2個月的循環播放歌單,常常佩服那些能夠 利用寫歌來傳遞心情的人,寫的人與聽的人感觸也一定不會相同,我 覺得很有意思。 最近有一位創作者他的頻道有一個主題是利用他平常喜歡聽的歌選一 首歌來cover,並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