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兆億大戰

raw-image


關於指數化投資的書不少,這本也是其中一本,但這本書不是介紹指數化投資的規劃與理論,比較像是金融業的演變歷史,敘述指數型基金與ETF如何崛起,改變了全球投資樣貌。


這本書是由行路出版社所出版,作者是羅賓.魏吾絲,他是金融時報的全球財經記者,長期觀察重塑全球市場、投資、金融的大型潮流,書寫長篇報導、分析、側寫與專欄。


書的一開始就先以巴菲特開場,然後開始介紹1900年法國的數學家路易.巴榭里耶提出的投機論,他認為股市波動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他的論述重點是,買賣雙方對市場波動的看法南轅北轍,在同一個時間點,買方相信市場在漲,賣方相信市場在跌,所以,市場似乎一定會在某個時間點,既不相信價格上漲,也不相信價格下跌,因為每個報價都會有同樣多的買方和賣方。


然後1952年,馬可維茲將論文發表在金融期刊上,題名為投資組合選擇,他將股市的整體收益概念加入,也就是我們知道的β值,這是第一次以量化的方式討論平衡投資風險與收益的最佳策略。他指出,大多數投資人的最佳整體投資策略是投資整個市場,因為它反映的是風險與報酬間的最適取捨。


後來大型電腦流行,約翰.麥可考想利用電腦整理過去的股市模式,看能不能找出能預測股價的方式,但無論他們找出甚麼模式,都無法找出隔天股票是漲是跌的線索。


之後,雷克斯.辛格費加入美國國民銀行寫研究分析報告,但他感到非常痛苦,因為他覺得他們寫的東西全是胡說八道。後來他寫信給幾名主管,請他們模仿標普500發行被動的股票投資組合,信裡也提出了主動基金經理人大多績效不佳的證據,但當時的環境,這想法還不被接受。


威廉.富斯在1952年加入梅隆銀行後,想推動被動型基金,但管理層不予接受,並多次的拒絕他的提議,之後改加入富國銀行,為被動投資基金進行準備工作。他時他建議了三種基金規劃方向。


一是買遍整個股市的被動型基金,並借款增加收益;二是只購買低β值股票的被動型基金,同樣藉由借款提高整體波動性;第三是買進低β值股票,但其實際上是做空高β值股票。


富國銀行準備採用第二個選項,他們希望新基金能仰賴最新研究不斷擊敗股市,吸引散戶和退休基金客戶。但富斯大表反對,只買這種股票不利於分散投資,他比較傾向第一個,最後這檔基金機會還是胎死腹中。


而第一檔被動投資追蹤指數的基金是由富國投顧推出,僅以600萬美元投資150檔左右的上市股票,每一檔都投資同樣的金額,因為這樣最接近美國股市。不幸的是,因股價隨時都在變化,如果要等權重,就必須隨時跟著股價起伏調整購入的股數,結果就是記帳困難、交易成本高昂。


後來富國投顧在1973年發行了另一檔較為簡單的基金,以1千萬美元資金,盡可能的模仿標普500的績效,當時標普500的績效佔美國股市總值的三分之二,而新基金的指標是市值加權,新基金的第一位經理人是年輕的湯瑪斯.洛布。


後面就是伯格與先鋒崛起的故事了。


最後兩章提到,以前為金融市場提供指數被當成乏味的工作,但現在創造基準本身已成為獲利豐厚的產業,由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指數主宰,他們加起來的市占率約70%,已經快變成影響市場的力量了。


全球投資業掌控的資金,絕非指數型基金所能望其項背,然而,指數型基金仍在高速成長,影響力日益提高,部分支持者也承認,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指數型基金反客為主,反過頭來左右市場,它們不但能間接影響大型上市公司的命運,還能型塑數千萬人的生活。


指數型投資的副作用,除了衝擊市場和投資人外,對經濟動能也有影響。一位分析師指出,指數型基金是搭主動經理人的便車,後者具有總體社會價值,約翰.伯格去世前也承認,如果每一個人都只選擇被動投資,結果將是混亂與災難。


公司在現代是解享有龐大的影響力,他們的最大股東,現在越來越常是貝萊德、先鋒、道富等企業推出的指數型基金。指數投資的規模經濟必然導致後果,伯格於晚年指出,如果強化寡占的趨勢繼續下去,少數幾家公司將逐漸在多數公司享有投票優勢,最後,美國每一家大型上市公司都會被他們控制。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556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