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嫣紅的玫瑰綻放,在2000年4月20日高樹國中的男廁地板。
葉永誌的性別氣質陰柔,因此在校園總是受到言語及肢體霸凌。像是在廁所強行脫他褲子驗證他是否為男生,又或者被嘲笑為娘娘腔。這天,他為避免在下課時間去廁所遭受霸凌,匆忙在下課前5分鐘獨自前往廁所,不料地板濕滑重心失衡,他的頭部重重地撞擊在地面。
血色玫瑰一朵一朵快速卻安靜地綻放。他的無助與徬徨融化在其中,終於讓社會大眾駐足觀賞。而他的美麗凝固成堅韌的荊棘,為台灣劈開校園性別平權的路。
葉永鋕事件之後——台灣的校園現況真的有改善嗎?
24年過去,還記得這位玫瑰少年嗎?
在葉永鋕離世後的18年,亞洲歌后蔡依林發表 〈玫瑰少年〉這首歌讓玫瑰重生,希望這一切可以重新得到關注。歌詞中提到「哪朵玫瑰沒有荊棘 最好的 報復是 美麗 最美的 盛開是 反擊」以玫瑰的特徵表達自信的重要, 更展現性別平等是需要勇敢站出來支持與表達。推動性別平權的道路上佈滿荊棘,有蔡依林的這首歌無疑是一劑強心針,給予受傷的靈魂勇氣,也燃起我們對於校園性平議題的好奇心。
然而進一步了解後卻發現性平設施的乏人問津,以及性平教育的推廣不彰。當學生只把它當成考題背起來,沒有人真正了解設立法條的目的以及背後的涵義,性別平權,真的在校園中實現了嗎?
性平教育是推動校園性別平權的重要一環,而《108課綱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就列舉了9項性別平等教育的學習主題,包含:生理性別和性傾向和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多樣性的尊重、突破性別角色與消除性別歧視及性騷擾和性侵害與性霸凌的防治等,由此可看出政府對於性平教育是相當重視的,但我們好奇性平教育是否真的有在不同的學校落實?於是我們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包括收集了上百位學生的意見和深入得對不同立場的人做了實際訪問。
深入校園內,對實際參與各項性平活動的學生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統計出大部分學校內皆有實施性平教育且內容主要為性平講座和課程內容。
大約一成的人認為學校沒有舉辦講座及相關課程,而將近六成的人則認為他們有稍微感受到,這代表著其實學校有在嘗試推廣,但學生卻只有「稍微」感受到,我們推測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大多以講座形式推廣,但學生可能沒有專注在講者本身,導致教育效果不彰,流為形式。
針對有舉辦的學校, 我們認為講座的品質是影響學生專注度的主要因素,某位高一受訪者提到:「我的學校內時常辦各式各樣的講座,標題都十分吸引人,但到了實際講座後,我常常因講座無聊而開始滑手機、聊天甚至睡著。」有些講師以唸課文帶過的方式宣導,確實造成學生聆聽的意願下降。「可能因為課堂時間不夠舉辦講座,而且大多數學生並沒有專注地在聆聽宣導; 也可能是政治因素或害怕家長投訴而不敢舉辦。」其中一位高一受訪者在訪問過程中提及她認為性平教育在學校如此難以推行的原因。
的確如此,在學校如此有限的時間內,老師連的教學進度都自顧不暇了,又因辦講座的成效不彰,學校也逐漸地減少了講座的次數,這樣一來,學生能真正接觸到專業的性平教育和知識的機會變得寥寥可數。
她也進一步強調,宣導的內容應該是要看場合的,需要顧慮到在場所有人的感受,讓所有人都感受到被尊重。講座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大眾的觀念並加以改進,讓大家意識到這類型的議題,並且被重視,而非對某些族群感受到被批評或指點。
既然宣導時大家影響大家的是手機,不如將性別平等的議題融入在課程內,在班級中,人數較少的情況下,或許大家更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也可以就此和學生一同討論並糾正其觀念。
被現實阻撓的性平教育政策
「我認為現在政府及學校主要在促進的只停留在『兩性平權』而非『性別平權』」受訪者說。這可能會使心理性別並非單純男性或女性的朋友感受到壓力與不被重視,她以學校張貼的海報為例,學校只將海報貼在離教室偏遠的廁所旁,而且那張海報圖片僅包含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顯然並未重視到跨性別的人們。還有另一點則是政府的108課綱有政策說要將性別平等融入課程當中,不應忽略其他性別人稱代詞與非二元性別的存在,教導其他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等等,但在現實中仍較無法感受到。雖然如此,她仍稱讚,其實有感受到學校在嘗試推廣了,只是受教育者的接受度和教導的程度仍須考量。
輔導處在大眾的認知中是學校內與學生最親近的地方,但這真的是事實嗎?我們透過自身和同學的經驗,以學生的角度重新展現最真實的教育狀況。
輔導處在學生眼中的定位遠大於教育部的預期,一般的學生與輔導處是幾乎沒有交流的,加上高中的課程更加繁重,一年的課表中,只有一學期一周兩堂的輔導課,而且大部分的高中都是安排生涯輔導課,上課的內容幾乎無關人際關係、群體生活、感情問題。這種種問題,造成學生認為輔導室的親切感幾乎為零有些同學更認為導師還較有信任感,這種情況下對於不夠熟悉不夠信任的人,自然更加不願意如實說出最真實的情況。許多認識的同學也提到,最真實的問題其實是不知道從什麼說起,也不知道如何陳述事實。
雖然政府並無明文規定各校必須建立性別友善廁所,但我們從行政院環保署的性別平等推動計畫找到相關資訊,發現目前尚未有法律強制規定建築物包括學校必須設置。但根據我們的表單調查各學校大多皆有性平措施的存在,其中以性別友善廁所為大宗。令我們驚訝的是——將近一半的學生竟完全沒使用過。這表示學校雖有設施的存在,學生卻鮮少接觸使用,因此我們決定深入探討背後實情。
性別友善廁所:立意良善的設施,是否淪為虛設?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可知性別友善廁所的定義為:「性別友善廁所」係指無性別檢查之公廁,該類廁所不以傳統男廁或女廁為標示,而是強調無論男性、女性、中性或跨性別者都能自在使用之廁所。而表單中約八成的受調者知道有此設施的存在,卻只有兩成半的同學使用過。明明學生普遍已具備性別不應以二分法定義的意識,那為何大多數人仍未曾踏入其中呢?究竟造成此落差的關鍵為何?我們透過實際訪問高中學生得出以下兩大因素。
收到來自多所高中的學生回覆,學校的性別友善廁所都設立在較偏離教學大樓的位置,造成學生在有限的下課時光較不會前往使用。其中來自竹東高中的學生表示:「我是某天離開主要教學大樓去上生科課時,才偶然注意到學校裡的性別友善廁所的。位置真的太偏僻了完全不會特別走去那裡。」大多學生在有限的下課時光注重效率及便利,若目標是全面推廣性別友善廁所,將其設立在偏離教學樓之區域,恐難見成效。
「即使理智上明白這就是它的用意,但是想像自己走進廁所剛好有生理男性走出來,就還是覺得克服不了……」、「可是我怎麼確定裡面的人是真的有需要還是居心不良呢?要是遇到壞人怎麼辦?」來自各個學校的此類回饋如浪潮襲來,原來除了位置影響,心理擔憂也是其中很大的因素。英國媒體在過去幾年也頻頻報導性別友善廁所造成中小學在月經期間常常逃學,因為覺得被男同學看到使用過的生理用品很尷尬。這揭示在看似性別友善的措施中,仍然藏著多不友善和安全隱患。結合上個因素,性別友善廁所往往被設立在偏遠地區,裡頭發生什麼事也不易被人察覺,使它可能成為霸凌甚至犯罪的溫床。
整體來說,性別友善廁所的立意良善,它有助於讓學生意識到性別認同的多樣性,而「了解」是消除歧視的第一步。但其缺點仍然不容忽視,因此針對以上兩點考量,我們認為可以透過改變性別友善廁所的位置,讓它設立在學生主要活動範圍內,既解決位置偏遠不便利的問題,同時也藉由廁所外龐大的人流量降低它的危險性。或許性別友善廁所距離實質平等的境界還有一段距離,支持及反對的意見仍然爭論不休,但至少目前我們已能保障校園中不同性別認同者的如廁權利。
溫暖的陽光自天上灑落,在陽剛的男校顯得格外耀眼,教室裡傳來同學聊天的笑罵聲,有兩位同學在互相追逐,而其他人在旁起鬨。充滿歡樂氣氛的教室裡,卻有一隅傳來冷冰冰的氣息:一個留著長頭髮的男孩獨自坐在一旁的座位上,不發一語的低著頭寫著自己的功課,又時時抬起頭,看向玩成一片的同學們,眼神中充滿了渴望和孤獨。
上述的情景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識呢? 它也許只是校園生活一個不曾被留意的瞬間,但對被排擠的人來說,卻是一輩子的惡夢,而且這樣的夢魘確確實實地發生在世界的每個角落,比如上段所述的男孩即是我們身邊的例子之一。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就是「排擠」。 或者說是一種「隱性霸凌」。
即使校園中不斷提倡性平教育,這樣陰柔的男同學,又或剛毅的女同學也時常不被世俗的價值觀接受,他們在校園甚至社會中,都時常受到異樣的眼光看待,有時還可能有不平等的待遇。
回到本篇的主旨——校園中的性別平等,我們基於好奇學校在性平教育方面的實踐有著眾多措施,卻依然有這樣的事件發生,實際訪問了上文的男孩身處環境的看法,也結合了我們的觀點提出了以下的結論:
一成不變的傳統價值觀
所謂的社會價值觀即是「世俗」的價值觀,而這樣的價值觀是從小被灌養的,難以被學校的小講座和老師的宣導輕易地改變,因此唯有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導正這樣的行為,而這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包括老師、父母、你。
不願開口的窘境
你也許會說:「開個口,勇敢把自己的狀態說出來就好了啊!」但這是他們的回應:「你跟我談勇敢?我不被霸凌就很好了,還要主動開口向他人訴說?這樣不是更加重我的不利處境嗎?」的確,向他人訴說自己的窘境是件十分困難的事,因為難以確定訴苦的對象是否會反過來冷落你,與他人一起排擠你,因而又失去一個得以向他人相處的機會。因此,我們認為同學們應多多傾聽他人的想法,輔導處也該多多增加與學生的連結提升互相的信任度,讓他們有個發洩的垃圾桶。
真正的加害人其實是那些旁觀者?
許多人皆認為自己並沒有在霸凌他人,但其實這樣的行為就足以構成霸凌的定義了,形塑霸凌行為的要素包含了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及大家常常忽略的「旁觀者」。
以我們自身為例,在從小那些霸凌事件發生的時候,自己往往不是作惡多端的霸凌者,而是成為在一旁不發一語的旁觀者。但這樣的行為反而會造成被霸凌者更巨大的恐慌,認為沒有人為他發聲。如果沒有旁觀者,光是霸凌者其實無法構成威脅, 其實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旁人的那些竊竊私語。
在探討為何校園裡的性別平權如此難以施行的時候,不妨放下批評,思索政府及學校的問題,才有機會進而解決。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葉永鋕事件」以外,其實社會上發生的性平案件層出不窮。2019年6月17日,世新大學法律系L同學(化名)遭人闖入寢室嗆聲「你像個娘娘腔一樣活著」、「你沒資格錄我,你不要比法律、你比不贏」等等的話語,L同學將鼓起勇氣將一字一句完全錄下,將這些惡劣的行為讓更多人看到。
另一起事件也是在2019年4月22日台中市北區某國中,國三男學生從4樓跳樓輕生受傷事件,家長控訴3個同班同學每天對孩子進行言語欺凌及惡作劇,嘲諷內容從身體、外型、父母的職業,甚至在全班面前說:「你爸爸有愛滋病,所以才會生出你這個愛滋病同性戀!」這樣的行為讓他心靈重創,決定跳樓。
從上述事件皆可說明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性。要推動性別平權減少憾事,除了硬體設備的進步之外,學生觀念的導正也不容忽視。值得慶幸的是,性平觀念的提倡在時間的見證下,仍然產生了效果。我們訪問了國中老師,他提及雖然十年前的校園性騷擾案件較現在來得少,但那是因為現在的法規更完善,讓一些看似是惡作劇但其實是錯誤的行為得以及時被發現並糾正,進而導致性平事件變多的現象。
綜觀以上,我們統整出要促進性別平權責任並非單一歸屬於誰, 而是需要一起努力的:從一次次的修正錯誤行為及觀念中,讓學生走向正軌;在一次次的建立與調整硬體設備及法律後,讓政府及學校了解怎麼才是最適合學生且最有效的。促成性別平等的這條路途上,有顆阻礙前進的巨石,但其實它能輕易的被移除。方法就是——「 學會如何尊重那些和你不一樣的人,讓學生成為推動性別平權的主體。」
作者:賴宥瑄、林楷正、陳巧書、方淯福
高一亮孩,在寫此篇報導的過程中碰撞出許多火花。
有時燙得刺痛,有時卻亮得足以照亮彼此。
合作是我們最寶藏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