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學習壓力壓垮的學生,很常見嗎? 學習的壓力也是會造成傷害的!》

更新於 2024/03/18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在台灣,青少年的學習壓力是長期受到忽視的議題。兒福聯盟2023年臺灣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學生的壓力程度達嚴重以上共12.2%(嚴重:7.7%、極為嚴重:4.5%),高中生的壓力程度達嚴重以上(16.0%)更是將近國中生(8.2%)的兩倍。而在兒盟的調查中,有64.7%的國高中生表示他們目前生活中有困擾,其中學校課業位居首位(76.9%),未來前途(67.3%)則列於第二。
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之下,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會面對學習壓力是無法避免的問題,除了制式化的研究數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的壓力到底來自哪裡?他們都是如何處理自己的壓力和焦慮感?而在專業諮詢管道之外,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更好的學習與壓力和平共處?

影響青少年的三種壓力

在無數個深夜裡,小美總是拿出美工刀劃著手腕,幸虧每一次的挽回及時,讓她回到生命的正軌。中學開始接受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的小美,幾度動了自殺的念頭,她認為自己的存在根本是在浪費資源,恨不得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從諸多受訪者的回答中發現,青少年所受到的壓力大致可以分成三類,分別為:來自自我要求的「自身壓力」,來自同儕、家庭和師長的「外在壓力」,以及無形的「社會壓力」。
為此我們針對高中族群對於上述三種壓力做了調查與分析,其中我們發現有高達48.5%的學生認為壓力來自於自身的期望,接著有32.4%的學生認為自身壓力來自於社會,剩下的19.1%認為壓力來自於父母與師長的期待。
然而這些壓力分別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呢?

因為是自己給的壓力,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對吧?

適時調適情緒,切分問題後再次出發

根據調查發現國高中生會因為成績未如理想而備感壓力,這些壓力多半來自於對自己高度的期望,然而面對困境的他們時常會不知如何面對,因而開始否定自己。
小美(化名)是一名16歲的美術生,對自己的作品有著極高的要求,在參加各種考核競賽時,都會為自己設下目標,希望能獲得獎項。當每一次沒達成目標,都在加深小美內心的無力感,她開始否定自己,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
階段性的挫折會使人更加的否定自己並且對自我造成莫大的壓力
在新竹就讀高中的小貝(化名)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她在採訪中說道 : 在每一次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就像一次和自己的約定和競賽。我會給自己設定希望能夠達成的目標、制定讀書計畫和規劃自己的讀書時間。如果發現受到太多外在和考試無關的事情事情干擾,或是不自律無法達到自己理想中的讀書狀態而無法達成自己所設下的目標時,就會感到焦慮不安,覺得沒有達成與自己的約定,讓她懷疑自己,是她最大的壓力來源。

無法如期達成自我的約定也會是壓力來源之一

在採訪中發現,這類人的壓力通常來自不斷地設下目標和自己比較,希望自己能夠一次一次地達成目標、超越自己變得更好,一旦發現沒辦法達成時,就會感到焦慮和壓力大,並且開始陷入一種自我懷疑的情緒,覺得自己好像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進而產生一種無力感。
在街訪中有位陳姓同學說到:曾經也有因為無法達成自我設下的約定而唾棄自己,不過在他不斷的自我調適後,他發覺可以藉由把階段性目標切分成每日的小目標,這樣一來更加容易檢視自己是否有再往階段性目標的路上,並且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後會使自信大增
從訪問中我們發現:
1.學會把大目標切成小目標能減輕生活中的壓力
2.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後找到問題再次出發,也是一種遇到困境時的解決方式
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的控制點理論提到 : 一個人面對事情的方法和態度分成兩種,分別是內控者和外控者,內控者主要擁有的正向特質有自我負責、自我激勵、願意改變三大特質,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任何事情都操之在己,但遭受到挫折的他們會開始自我懷疑,備感壓力,然而外控者在做事情時較被動,且較仰賴運氣與他人,因此遇到困境時,不會認為自己有錯,反倒會怪罪他人,不過他們活得較快樂,較不容易受外在壓力拘束。
以上述兩種人來看內控者較有責任感但時常會受到重大的壓力,甚至開始自我否定,但是外控者善於調適自己的壓力與情緒,而我們可以學習上述兩種人的特質,成為有責任感遇到挫折不會輕易放棄或否認自己的人,並且從小目標中找到問題再次出發。

比較後,究竟贏了誰? 藉由自律找出真正的自尊

根據訪問我們發現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父母的期許而感到困擾。父母親將自己的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以愛之名希望能讓孩子達到更好的自己,進行比較、勸說和限制等等的行為,在有形無形中都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小美(化名)有一個雙胞胎姐姊,她在採訪時說到:「壓力不僅來自於自我要求過高無法達成,更來自於父母、師長對學生期望值過高與同齡之間的比較。」來自雙胞胎家庭的她,姐姐就讀第一志願高中的普通班。在課業方面時常倍感壓力,從小到大不僅課業時常被家長拿出來比較,甚至自己繪畫的長才時常不被家長認同,因而開始否認自己的能力,產生逃學、拒學的想法。

同儕間的比較也是另一個會對學生造成嚴重外部壓力的因素。

來自新竹地區某高中學的小元同學,即使成績和名次一直維持在全校的最前面,依然會不斷地去和別人比較,害怕有人會超過自己,因而感到很焦慮。
後來她在採訪中說道 : 因為她的媽媽是公司的人事,從小就會灌輸給她學歷和競爭力很重要的觀念。
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她從小就養成了覺得一定要藉由和別人比較去證明自己的實力,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慕寒(化名)說,在國中面臨會考時的她,曾經受到很嚴重的同儕壓力影響。身為一個私立學校學生,在能力分班中被排到了最前面的班級,在享受教育資源的同時也面臨了成績全部公開透明化的壓力,小到每一項小考,大到段考,甚至會考成績,都會被公開透明的公布。
在這樣的氛圍下,她開始感到焦慮和惶恐,覺得好像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超越別人,讀書時也覺得力不從心,逐漸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但依舊會看著成績單覺得力不從心。
上了國三之後,開始按部就班的照著老師的進度踏實的複習,她也開始全心投入在備考狀態之中,她也在一次次的測驗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變得更有動力學習,也開始慢慢學會相信自己。學會不要和別人比較,專注在自己身上,有盡到最大的努力就選擇相信自己,放手一搏,不斷的比較並不會讓自己變得更輕鬆。

我們總活在無盡的比較中,試圖獲得滿足感和尊重。

社會比較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所提出的,指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的情況下,以他人的標準來進行自我評價,減少自己的焦慮和不確定性。而比較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滿足需求或是得到訊息,人們希望藉由比較來獲得自尊、虛榮、歸屬感等心理需求,抑或是參考別人做這件事情的方法來或的對自己有用的訊息;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是為了讓我們能在社會中找到更好的協調運作方法,也是產生比較的根本原因。
於此同時,過度的比較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在向上比較時容易在看到比自己更好的方法、更好的生活模式時感到自卑和消極;在向下比較則容易過度自信,將自己視為與被比較者更高一層級的人,進而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適度的減少和別人比較的次數。
學會面對壓力、養成自律習慣,是一個解決焦慮的好方法。
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中提到 : 一個人能否完成這個任務的信心會影響他的行為及情緒反應,當對目標有完整的規劃並且有信心能成功實現時,自我效能會提升,意味著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和挑戰,這種信念感能夠有效地克服焦慮感。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制定目標和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會讓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對未來的挑戰,也會變得更相信自己,而減少與他人比較的次數。在面對挫折與困難時也會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因為在這個自律的過程中,我們會在完成一個目標的時候感到快樂並且被激勵,使的自我效能提升,心理上就會更有勇去面對困難和壓力。

環境、社會氛圍,到底是誰影響誰?傾聽自己的聲音找回最初的自己

在台灣,多數人認為名校擁有的資源較多,因此會考、學測、術科考試等.....大考成績占未來生涯的一大部分,對於學生來說,考試升學就是通往未來的唯一道路,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只能在制度的規則下苦苦掙扎。好像考試就是這個社會拿來評斷我們的標準。
國中時選擇走上美術這條道路的小美,卻在升高中術科考試失利的小美只好就讀較不理想的高中,在就讀高中期間他屢次逃學拒學,開始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前途毀滅。
在訪問期間我們發覺,在多數人眼中原來多少都會有名校迷思,也發覺在台灣社會中多半公司在挑選員工時會看學歷,並且用學歷初步認定一個人的能力,這種社會現象近而成為學生在升學時無形之中的壓力之一。
在心理學中有有一個著名的從眾效應。舉例來說,通常在路邊隨機尋找食物時,我們都會傾向於進入有排隊,或是人潮多的店家中,即便很多人排隊不一定代表很好吃,人們卻總是會選擇更多人選擇的選項,這就是從眾效應。
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多數的決定,以多數人的想法為參考覺得跟著大家走,失敗的機率便會降低。同時也害怕被社會孤立,試圖向群體靠近以獲得群體所給予的歸屬感。
而相同的,我們在做出人生中的大小抉擇時,我們也很容易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為了符合社會的期望和價值體系,害怕不合群甚至遭受排擠,容易做出和自身期望不符的決定,即便這些決定會讓我們感到焦慮,這些都是群體壓力的嚴重影響。
為了走出環境和群體壓力的影響,可以試著減少使用社交媒體的使用,因為我們很容易在使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受到他人的影響,看到別人分享的生活、看到別人分享的方法,但這些可能其實都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甚至可能對我們造成負面影響。所以走出社交媒體的陰影,聆聽自己真實的想法,會降低自己受外界影響的程度
在面臨問題時,我們應該冷靜下來思考,給自己一段冷靜的時間,傾聽自己的聲音,不讓別人的想法輕易的影響自己。養成在遇到問題時自己思考,在各個 管道尋找答案的習慣,可以讓我們產生自己的價值觀,溫和而堅定的對錯誤的想法提出質疑,也會讓自己更自信,更相信自己。
總的來說,放下社會的輿論,多多請聽自己的聲音找到內心要的,邁開步伐朝著夢想前進更為重要

結論

認知心理學—三元交互因果模型,三元交互因果模型主要在描述個人內在因素、個人行為反應與外在環境三者的關聯,其中個人內在因素包括認知、情感、生理,而在自我認知的結果會影響不同行為模式與付出努力的程度,然而在接觸到觀察學習、社會經驗等外在事物後往往會影響我們對外來的發展,因此在這三者間有種動態循環關係,並且從中找到自信、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進找到目標後對未來不再迷茫。
學會自律、善用時間,當遇到問題時找出問題在,並嘗試改善,是做為學生要學習的課題,然而遇到真的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以適時地提出與長輩討論,從談話中找回方向,並且再次出發,皆可減緩學習壓力、與壓力共存。

後記:與家長的對話孩子的心聲,你有聽見嗎?

在經過多組多輪的訪談後,我們從中發現絕大部分的高中生在面對學習壓力時,無論最終是壓抑還是調適,往往習慣性地選擇向內解決。
這其中的原因來自於多個方面,像是隨著年歲增長,孩子與世界的接觸逐漸拓展到家庭以外。當學校和同儕開始成為孩子生活重心的同時,也代表著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脫離父母而活,學著減少對外界的依賴,學著如何成為一位獨立自主的大人—— 這些都是成長的一部分,無可避免的,我們與家庭的關係不再如過往一般緊密。我們有了更多責任,也感覺自己應該肩負起些什麼了。
請別誤會,並非是說家庭在我們心中失去了足夠的意義,他始終是我們生命裡重中之重的一部分。在街訪、在我們實際歷經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父母是十分渴望與孩子對話的,無奈於平日繁忙且交集漸少的生活節奏,初衷是靠近卻莫名將彼此推向更遠的交談。
孩子們:「適時放慢生活步調,回歸家庭聊聊天,或許能夠獲得意外的收穫。」
家長們:「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多一點傾聽和理性溫柔的建議,給予多一點生活空間,試著放手讓孩子們活成想成為的樣子。」
更多的信任、支持、尊重、放手,把真摯的情感傳遞給對方
【高一亮孩記者劉芊禕、鄭畇晴、王亭之、黃冠睿 報導】

*亮孩是專欄作家,更是暢銷書作家,看看我們的「暢銷好書」!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亮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心中的濃霧被陽光穿透了嗎? 「你未來想讀什麼科系?」,看著一張張接到手中的傳單,標題的粗體字清晰地影印在紙上,每一個字都是如此明瞭,湊在一起卻讓人迷惘,答案彷彿被朦朧的隱藏在霧裡......
到底為甚麼即使我們已經對學校的策略煩悶不已了,校園霸凌還是這麼普遍? 到最終,即使學校已經試著用那煩悶無效的問卷解決這個問題,反霸凌的關鍵其實藏在校園中的每一個人。
台灣學生認為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是件正常的事情,觀念正確,但真正遇到困難時尋求協助的學生卻寥寥無幾。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不是太美麗的生命總是轉瞬即逝?如同《玫瑰少年》裡說的,「哪種美麗會換來妒忌?」或許是不合時宜的,深埋在靈魂裡的美麗。 談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起耳熟能詳的葉永鋕。 相信大家對他的死因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是因為「小便之後急著要回到教室,步下台階時卻遇地板濕滑而重心失衡,引發迷走神經性昏厥並倒地,頭
我一直想問,面對一個又冷漠又孤傲又全身帶刺的「青少年」,為什麼她仍選擇了溫柔?為什麼她仍選擇默默吞下所有 的委屈,用她的方式為我「祈福」? 這篇「青春散文」獻給每一個像我媽這樣的大人。你們的心疼,我們看 得懂。正如我們的倔強,你們看的透。謝謝文學,讓這些說不出口的溫度都能被聽見。
當紅偶像團體風靡全球,許多人花大錢買周邊或演唱會門票,只為見心中的偶像一面。為雖然不被外人理解,但這些卻是能夠讓他們感覺離偶像更進一步,就好像穆斯林一生一定要去麥加朝拜般的重要儀式。 透過跨世代的訪談,一窺追星族真正的內心世界!
你心中的濃霧被陽光穿透了嗎? 「你未來想讀什麼科系?」,看著一張張接到手中的傳單,標題的粗體字清晰地影印在紙上,每一個字都是如此明瞭,湊在一起卻讓人迷惘,答案彷彿被朦朧的隱藏在霧裡......
到底為甚麼即使我們已經對學校的策略煩悶不已了,校園霸凌還是這麼普遍? 到最終,即使學校已經試著用那煩悶無效的問卷解決這個問題,反霸凌的關鍵其實藏在校園中的每一個人。
台灣學生認為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是件正常的事情,觀念正確,但真正遇到困難時尋求協助的學生卻寥寥無幾。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不是太美麗的生命總是轉瞬即逝?如同《玫瑰少年》裡說的,「哪種美麗會換來妒忌?」或許是不合時宜的,深埋在靈魂裡的美麗。 談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起耳熟能詳的葉永鋕。 相信大家對他的死因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是因為「小便之後急著要回到教室,步下台階時卻遇地板濕滑而重心失衡,引發迷走神經性昏厥並倒地,頭
我一直想問,面對一個又冷漠又孤傲又全身帶刺的「青少年」,為什麼她仍選擇了溫柔?為什麼她仍選擇默默吞下所有 的委屈,用她的方式為我「祈福」? 這篇「青春散文」獻給每一個像我媽這樣的大人。你們的心疼,我們看 得懂。正如我們的倔強,你們看的透。謝謝文學,讓這些說不出口的溫度都能被聽見。
當紅偶像團體風靡全球,許多人花大錢買周邊或演唱會門票,只為見心中的偶像一面。為雖然不被外人理解,但這些卻是能夠讓他們感覺離偶像更進一步,就好像穆斯林一生一定要去麥加朝拜般的重要儀式。 透過跨世代的訪談,一窺追星族真正的內心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上次做好的泥雨靴,本來就安排了兩項關於它的後續計畫,但為何它一直沒有再現身呢? 好吧,我承認是因為我懶。拖了一天又一天,終於來到5/28這個週日,我總算願意拿出壓克力顏料來幫它上色了。
Thumbnail
從學測中逃離出來的高中生們必經過一個猶豫不決的時刻,也就是大學填志願。正面臨選擇障礙時,對該選什麼系感到迷惘時,不仿聽聽老師、學長姐、同學們的建議。然而相信許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念生科,終身科科」,對於生命科學系還是有許多人不解,而我將以過來人的身分和大家分享生科系到底在幹嘛?以及我正在念生命科學系
Thumbnail
最近被朋友指正一些事情,內心很不服,雖然沒有當面抗議,但私下將不滿向另一位朋友表達了一番,覺得還是自己的想法對。 經過時間的沉澱,現在覺得這些都是可以容許的,可以容許自己犯錯,也可以容許朋友犯錯,畢竟大家都不完美,都可能會有盲點。 想到這裡,心裏就釋懷了,不必要求自己和他人什麼都要對,在某個角度
Thumbnail
依稀記得我國三的時候上課幾乎都呈現徹底放飛的狀態,因為迷上網路遊戲 MUD 的關係,常常半夜爬起來玩 MUD 一兩個小時,網路剛起步的那個數據機時代連上網還會發出【逼逼逼逼燈咚咚咚咚咚咚】的聲響,都會用棉被把數據機蓋著怕吵醒爸媽,那個時候對我來說學校在教甚麼已經幾乎都不記得了,只記得上課的時候有很多
Thumbnail
  繼一月十五號,終於考完令(大部分)高中生緊張兩年半的學測後,一坨事務向準備灑脫地奔向彼方逍遙的我,來個迎面痛擊。如果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已經脫離學校太久、或至少不是108課綱下的受害者,那我先由衷地祝福你平安喜樂——我是第二屆108課綱的學生,所以目前正在放最後一個寒假,which已經徹底被學習
Thumbnail
2022-10-19 去年八月多第一次接觸人類圖,當時只是當成認識自己的其中一個工具。 一年多了,感覺今年臺灣認識MBTI和人類圖的人好像愈來愈多。雖然自己從至少五年前還在讀研究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投入「認識自己」的行列,但…
Thumbnail
有關「如何學習」這件事,已經有很多書籍和文章可以參考,而我這次從圖書館借來一本出版已超過 12年的書。雖然不是新書,但我發現內容還是不錯的,有些重點可以記一下。 閒話少說,底下是我的重點筆記。
Thumbnail
考生自己寫「學習歷程自述」,等於回顧高了中學習歷程,面試或口試時,不管是問到自述內容或談到高中相關學習經驗,才能夠侃侃而談,父母越俎代庖,可能反而幫倒忙。
Thumbnail
作者 勝間和代是一位傑出的日本女性,曾以史上最低年齡19歲考上會計師,歷經麥肯錫、JP摩根等外資企業的歷練,兼顧小孩同時取得財經MBA和多種證照,並獲選「華爾街日報」2005年「全世界最直得矚目的50位女性」。 這本書分享的是針對上班族可採用的高效學習法,作者提到重要觀念:學習最重要的不是書本內容
Thumbnail
其實你最需要的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一件事。上個月看完了「原子習慣」之後, 多虧了現今無所不能的搜尋引擎與令人毛骨悚然的推薦系統,「超速學習」這本書悄然無聲的出現在我的網頁廣告中,而出於好奇心了解了這本書後,我還是在金石堂網路書店上把它買了下來。看完後,我決定開始我自己的「超速學習」計畫。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上次做好的泥雨靴,本來就安排了兩項關於它的後續計畫,但為何它一直沒有再現身呢? 好吧,我承認是因為我懶。拖了一天又一天,終於來到5/28這個週日,我總算願意拿出壓克力顏料來幫它上色了。
Thumbnail
從學測中逃離出來的高中生們必經過一個猶豫不決的時刻,也就是大學填志願。正面臨選擇障礙時,對該選什麼系感到迷惘時,不仿聽聽老師、學長姐、同學們的建議。然而相信許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念生科,終身科科」,對於生命科學系還是有許多人不解,而我將以過來人的身分和大家分享生科系到底在幹嘛?以及我正在念生命科學系
Thumbnail
最近被朋友指正一些事情,內心很不服,雖然沒有當面抗議,但私下將不滿向另一位朋友表達了一番,覺得還是自己的想法對。 經過時間的沉澱,現在覺得這些都是可以容許的,可以容許自己犯錯,也可以容許朋友犯錯,畢竟大家都不完美,都可能會有盲點。 想到這裡,心裏就釋懷了,不必要求自己和他人什麼都要對,在某個角度
Thumbnail
依稀記得我國三的時候上課幾乎都呈現徹底放飛的狀態,因為迷上網路遊戲 MUD 的關係,常常半夜爬起來玩 MUD 一兩個小時,網路剛起步的那個數據機時代連上網還會發出【逼逼逼逼燈咚咚咚咚咚咚】的聲響,都會用棉被把數據機蓋著怕吵醒爸媽,那個時候對我來說學校在教甚麼已經幾乎都不記得了,只記得上課的時候有很多
Thumbnail
  繼一月十五號,終於考完令(大部分)高中生緊張兩年半的學測後,一坨事務向準備灑脫地奔向彼方逍遙的我,來個迎面痛擊。如果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已經脫離學校太久、或至少不是108課綱下的受害者,那我先由衷地祝福你平安喜樂——我是第二屆108課綱的學生,所以目前正在放最後一個寒假,which已經徹底被學習
Thumbnail
2022-10-19 去年八月多第一次接觸人類圖,當時只是當成認識自己的其中一個工具。 一年多了,感覺今年臺灣認識MBTI和人類圖的人好像愈來愈多。雖然自己從至少五年前還在讀研究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投入「認識自己」的行列,但…
Thumbnail
有關「如何學習」這件事,已經有很多書籍和文章可以參考,而我這次從圖書館借來一本出版已超過 12年的書。雖然不是新書,但我發現內容還是不錯的,有些重點可以記一下。 閒話少說,底下是我的重點筆記。
Thumbnail
考生自己寫「學習歷程自述」,等於回顧高了中學習歷程,面試或口試時,不管是問到自述內容或談到高中相關學習經驗,才能夠侃侃而談,父母越俎代庖,可能反而幫倒忙。
Thumbnail
作者 勝間和代是一位傑出的日本女性,曾以史上最低年齡19歲考上會計師,歷經麥肯錫、JP摩根等外資企業的歷練,兼顧小孩同時取得財經MBA和多種證照,並獲選「華爾街日報」2005年「全世界最直得矚目的50位女性」。 這本書分享的是針對上班族可採用的高效學習法,作者提到重要觀念:學習最重要的不是書本內容
Thumbnail
其實你最需要的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一件事。上個月看完了「原子習慣」之後, 多虧了現今無所不能的搜尋引擎與令人毛骨悚然的推薦系統,「超速學習」這本書悄然無聲的出現在我的網頁廣告中,而出於好奇心了解了這本書後,我還是在金石堂網路書店上把它買了下來。看完後,我決定開始我自己的「超速學習」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