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失業那些小事|金錢議題

今天休假,出門以前看了一篇我追蹤已久的創作者的文章,主要是《你與金錢關係?探索金錢的冰山下,來自於原生家庭的舊有信念》,但說也奇怪,我突然覺得。

原生家庭裡所賦予的信金錢信念,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或許乘載著青少年懵懂無知的情感,就像是初次談的感情,摸索的過程。例如在我們還並不了解愛的時候,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物質的豐盛,以及給予與付出。就像當我們接受金錢的時候,或許也感受到一部分的愛。也就像當我們還沒有愛過許多人時,這個初次談的感情,或許就成了我們最初認識愛的模樣。

心理學有個「首位效應」(Primacy Effect)與「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用一個白話的說法是,我們深受最初的第一次的印象以及最後一次的印象影響。用另一種方式說明,就是當我們對最後一次的記憶是不好的時候,前面或許就有壞光光的感覺。又或者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這個創作者家庭裡有重男輕女的議題,先前在IG或者其他篇文章,就有基礎了解,然而我又再這次看她的文章中,看見文章中可以感受到她從小知覺弟弟與之間金錢上的不平等。而這個金錢的不平等,也衍生了她覺得從小母親比較愛弟弟的具體行為之一。

但我同樣可以感受到她文章中所謂的金錢的能量與憤慨。文章中所傳遞的情緒讓我感受到《家庭順序》以及前面我所提到的首位效應與近因效應。

這裡我指的家庭順序是,我發現我所認識的人裡(僅代表我個人主觀感受),容易感受到重男輕女的人,多數是兩種家庭排序,一是母親所生的第一個女兒(第二個為兒子),二是母親生的最後的女兒(全家皆為女兒)。

並不是說中間排序的人並不會感受到重男輕女。而是我覺得更容易產生情緒的是一是母親所生的第一個女兒,二是母親生的最後的女兒。

第一個孩子,對於一個剛出生比自己年幼的孩子,產生剝奪感。而最後一個孩子,或許是承繼著家庭的期望(希望有兒子所以連續生好幾個),在這兩種家庭順序的孩子,我認識的人裡,比較容易產生想要討好母親的行為。因為他們可能比較容易敏銳感受到母親的喜悅的差異又或者母親的期待與失望。

但我認為,重男輕女或許是一個偽命題。

或許是這個母親根本就沒有準備好擁有第一個孩子,或者因為根本就不想要生孩子(但又認為是因為孩子所以必須結婚或者維持之類等傳統思想),而孩子或許是種結果與產出,這個產出可能多少受到他人的期許與影響(公婆之類或者其他傳統思想),所以這個第一個孩子無辜的接受到母親情緒上的轉移與不公平的對待。

但在成長的歲月裡,並沒有辦法意識到是母親轉嫁的痛苦或者對於初次迎來生命的歷程,作為一個母親的身分的痛苦,而解讀為是性別所以導致的不公平的對待。

總結我的心得,就是我覺得,會不會這位創作者的母親,其實起初並不想生孩子或者未準備好生孩子,而產生對於第一個孩子的憤恨與妒忌。(備註:父親遠距而疏離的關係但是對孩子很照顧,尤其第一位又是女兒。)

因為我看見這位創作者所描述的母親是一個對金錢與情緒勒索與控制的母親。(備註:對於孩子不順從時會扣錢)。


失業那些小事,失業真的會看見許多議題,而這些議題,讓我們從些微知著,拼湊著自己從家庭裡、青春裡的故事與信念。


我們看見它了。所以我們有機會療育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對不起,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影視相關心得分享 那些想說出口的心裡話 這個專欄會有些許文章是由其他平台備份過來。因此發布的時間點跟目前可能並不一致。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