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海週記 I | 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 Vol.

重新打開AI設計,感覺真好。

重新打開AI設計,感覺真好。


不知不覺就來到第60篇閱讀筆記,六十有很多意義,是一個輪迴,也象徵新的開始。決定收起年少時對於響亮名稱的執著,單純地以週記為出發,期許自己能夠一週分享一本書,分享思想在文字間的跳動,以及紀錄選書的初衷。

  1. 從定義到最後的解方,作者分享作為冒牌者症候群的對抗心法,或許是親身經歷的關係,沒有過多的學理的解釋,而是更多像學姊一樣,陪伴讀者去意識到自我療癒的過程,不愧是Jill一如既往地真誠,一如既往地溫柔陪伴每個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
  2. 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experience) : 與其說是一種疾病,不如說是一種短期或長期的狀態,是一種個人認為自己配不上成功,也深信自己才智都不夠好的狀態。常見狀態可能會是:(p.43-p.44)
自我懷疑
過度努力
低自尊或是不穩定自尊
難以接受表揚或正向回饋,也難以接受失敗或批評,但又經常需要外界認可
有完美主義和強烈控制慾,不放心他人的能力或工作表現
覺得自己意見不重要,傾向讓其他人決定,自願放棄自己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害怕失敗而迴避挑戰或機會
害怕被讚揚而故意不成功,或為自己的承久感到內疚
  1. 在書中有一個故事很讓人印象深刻,是寫在安靜是種超能力爆紅之後。才知道原來面對突然成為暢銷書作家後的她,其實是措手不及的,尤其是在日本宣傳成為唯一的繁體暢銷書作家時,有些人可能會被掌聲捧著,而開始在社群上大肆地分享;然而他卻不是,更甚至他認為自己不配,一直覺得是「運氣好才能成為暢銷書作家」,這樣的語言很熟悉,也是冒牌者症候群的日常。
  2. 呈上,作者提供了解方。學習接受讚美與肯定自己是渡過冒牌者症候群的很重要因素。並不是要一把功勞全部攬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嘗試的說出:「在這過程中,我負責的專案的確很成功,謝謝A的幫助,謝謝C的帶領…」,而非只說:「沒有啦,我是運氣好,都是別人幫忙我才有辦法成功…」
  3. 「我們因為最常接觸自己的內心、想法和決策過程,非常了解自己的弱點,所以尊重自己並不容易。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拉開一段心理距離,培養『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學習去把情緒抽離,輕輕問自己,收到什麼樣的刺激,自己的情緒是什麼,在這之間完成了哪些事,慢慢找到站起來的力量。

FYI, 我是熱愛文字與戶外的女孩。


想從影響自己很深的作家為起頭,張瀞仁,安靜是種超能力的作者,當時候因為他提及內外向工作者的差異,開始讓人們反思是否活得外向才是政治正確。在那之後,不在刻意假裝外向,也慢慢喜歡內向的自己,那時候便發現,選書有時候在反應當下的心境,文字很療癒也很讓人上癮,有時候生活上的困境,除了向外請益外,書本也成為我的出口。

而這次的冒牌者症候群,正是為出社會後才長出的症頭。

大學以後,學習對我來說如魚得水,搭配著寒暑假增添的履歷,畢業之際是意氣風發的模樣,跟出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不是成就不好,而單純是滿滿的自我感覺不良好。

第一份工作到現在,時不時都會陷入自我懷疑的回圈裡,面對大量的未知,遇到不足快速成長成為必備技能,然而學習再也不是隨心所欲且不限時,更多的是為了生存,時間壓力下,常常會覺得自己準備好了嗎?我適合這份工作嗎?我能夠獨當一面了嗎?好像永遠都能很難達到標準,也好像不管怎麼努力,終究不夠好,終究很難好好肯定自己…

直到我聽到podcast 慕姿讀靈魂腳本—魔女宅急便(下),其中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是因為我們進步了,因為我們變強了,才會發現自己不夠好,而我們正在尋求一個變更好的可能。」

那時候正奔往高鐵的路上,當場潸然淚下,才發現有時候自我批判的背後,其實在尋求更進步的可能,而過度對自己很嚴格,一昧地尋求外在的肯定,很容易讓自我價值觀不穩定,彷彿沒有掌聲的地方就是沒有看不到自己的價值,這樣的迴圈也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反而對專案的推進帶來了反效果。

從那之後,開始有意識到對自己很嚴格這件事,每當有自我批判的念頭,或是感受到無助時,便會打開這個podcast,讓所有焦慮止息,重新校準事件準心,也學習在事件中,正向看待自己,我們進步了多少,過程中我們做了哪些努力…一步步扶著自己站起來,過程中是很美的,更是重獲力量的。

隔了差不多半年找到這本書,起初是因為作者,但後來卻被裡面的故事打動,原來這麼多人也都在學習跟自己好好相處,都在練習告訴自己不是「辦不到」,而是「還沒有辦到」,我們終究會透過「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的。

第60篇決定要開啟新平台來經營了!


最後,謝謝勇氣讓我重新開啟部落格,我們下一本書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