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町田苑香
閱讀評分:4/5
從水族箱般的小鎮,邁向名為社會的海洋,小小的身軀能否找到支撐自己的力量?
本書主要是由幾則短篇小說串聯起來,人物在不同故事反覆登場,就像在不同水域泅泳穿梭。一些事件後,他們面臨生命中的轉折。在「逃離」與「共生」之間,尋找自己的位置以及生存下去的方式。
許多時候,我們也都想逃離。只是,我們終究無法完全離群索居。但所謂的「共生」,究竟又是什麼呢?
---以下微劇透,請斟酌慎入---
魚為什麼會在夜空泅泳呢?那真的是夜空嗎?如果是夜空倒映在海中的影像呢?這會不會也讓人產生某種印象:夜空廣袤無盡,讓人能夠無拘無束地徜徉其中?
這種對於「自由」的想像有時著實令人神往。然而許多時候,我們會不會也因此忘記,究竟需要哪些條件,才可以在夜空之海中遨遊呢?
一如故事裡那個貨車司機。他無法在一個地方待太久,無論是家庭還是小鎮,他總是不由自主地會想著要離開,想要追尋屬於他的「自由」。
但他究竟該何去何從呢?沒有人知道。最後,他在不斷逃離的旅途中離世。他貫徹了離開,甚至離開了現世。只是,別人也因此離開了他,就連他的骨灰被人報復式地遺棄。
夜空與海,夢幻深邃。但高空中空氣稀薄,海面下則有暗流與漩渦。而泅泳其中的我們,究竟如何尋找自己的方向,面對生存或死亡呢?故事透過某種平和的節奏,將我們悄悄帶回日本社會,帶回那些關於個人與群體、孤獨與夥伴之間的擺盪命題。
死亡這件事,在劇情中是幾個人物的轉折點。這使得他們必須脫離相對封閉的空間,重新與他人建立關係與聯繫。
例如:親人死亡而必須學會保護自己不再受到欺凌的女孩;男友死亡而踏上旅途,並在朋友們的陪伴下開始學著回望自身生活的女性;父親離家離世而思考自身去留的少女。
這組人物相對較為年輕。他們還有時間,能夠試著踏出水族箱,學習並探索各種不同的路線。他們還保有生命力。
故事也設定了另一組人物作為對照。例如:幾次經歷初生嬰兒死亡,便對太太暴力相向的中年男子;先生不斷離家最終死亡,於是要求女兒引以為鑑並遵從既定人生的中年女子。
他們較為年長,某些社會規則或認知,凝固在他們的身心已經太久了。他們有時也因此容易被傳統家庭、婚姻、循規蹈矩的生活等舊式觀念束縛,甚至以此來指責不走這條路的人。他們可能一輩子都只知道這條路,也沒有能力再去拓展其他道路。於是,這些經歷和習性,就像漩渦那樣將他們拖入海底,然後深深地沉積於他們的身心。
他們已經被漩渦困在海底太久,以致難以脫身,因此認為別人也不可能甚至不該擺脫或消滅漩渦。於是他們拋棄那些不願和他們待在同一個漩渦裡的人,並且拒斥那些無法與他們共生的人。
於是他們說,無法共生的人,就只能那樣了。
然而,所謂「共生」,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書裡的意象是水或海:魚不可能脫離水而活著,就像人不可能撇除社會關係而存在。人是自身社會關係的總和。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我們逃往何方,我們或多或少都不得不與社會建立關係。
少女最後說,她不逃離了,她想要學會在小鎮呼吸的方法。在那個瞬間,她或許也意識到,倘若沒能學會呼吸、學會在水中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那麼無論到什麼地方,很可能都只會窒礙難行。
我們終究無法逃離那些所謂共生的網絡。
因此,問題或許不在於共生與否,而在於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共生?
共生的方法與樣態難道只有一種嗎?幾篇故事都透過人物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嘗試做出回答:如果「共生」是以共同的生存為前提,那麼,它又豈能只是單方面的強加呢?
本書故事著重於主題,人物細節描述較少。假如再添加一些背景鋪陳,或可讓角色更為立體鮮明。部分段落也有點過於輕描淡寫,例如照顧小孩的辛勞、被霸凌和家暴的身心傷害。
整體而言,本書作為小說,內容似乎略顯單薄。但它的主題,有點像音樂的副歌那樣,在不同故事裡反覆播放。這使得整本書似乎有點像是一首民謠。其中一些平緩的音符和樂句,也彷彿寒冬裡的一道暖流,在心底突然湧現。
大海裡一個人能游多遠?夜空中我們能飛多高?故事裡的人物泅泳著,找到自己的依靠,也成為了他人的依靠。
咖啡館裡,日常拌嘴,性別框架的翻轉,超越愛的情感,未曾逝去的死者幻化為孕育他人的存在。
所謂「共生」,究竟是什麼呢?
咖啡館外,女子即將前行。先前她曾收到的咖啡館明信片,現在是連結大夥的信物。她沒有將它帶走,而是寄存於咖啡館友人手裡,等待下次再來取回。她說,因為我想把這裡,當作可以回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