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塞尚《畫室中的火爐》-作品觀察速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有機會接觸到一幅塞尚的畫作,其畫名為《畫室中的火爐》(The Stove in the Studio, 1865)。第一眼看到此件作品時,覺得它不是很搶眼。因為相較於同時代印象派畫作,固然色彩飽和度算高,明暗對比也明顯,但整體色調偏深色,看久了有一種孤獨感,且越看越覺得它很特別。

在尚未查找相關研究資訊的情況下,先記錄幾點觀察。首先,若參考畫名中的資訊,可得知此畫欲呈現的是某畫室中的一角。而且就像是特寫鏡頭一樣,近距離的呈現空間中的火爐與放在地上的畫作與瓶狀物件。再者,若仔細的觀察畫面中的細節,會發現此畫作有一種懸疑的氛圍。其一,放置於中景的作品是以背向觀者的方式擺放,所以作畫者刻意讓觀者無法得知此作描繪的內容。反而是使置於牆上的一幅小畫、調色盤,或是擺放在地上與桌上的物件成為顯露更多線索的來源。

其二,這些零碎的小物件的存在,是否具有重要性呢?若一一檢視它們被擺設的方式,似乎可判斷它們是繪畫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件,但通常並不是最終成品會被觀眾看到的主角。例如,在地上與桌上的靜物可以是畫家再現的對象。尤其「靜物畫」也呼應此幅作品本身的類型。另外,在牆上充滿混色痕跡的調色盤,是繪畫創作時需要的材料。而其調色的表現亦映照出畫者的創作過程。在調色盤下方的小畫,從其輪廓可辨別它是戶外的景觀,所以它有可能是畫家到戶外寫生時的速寫作品,是協助其完成最終成品的角色。

簡而言之,這些看似沒有直接關係的小物,卻因為它們都是輔助藝術創作的物件而被串連在一起。而在觀察此作品的同時,筆者亦聯想到它似乎呼應了巴爾札克的短篇小說《未知的傑作》(The Unknown Masterpiece, 1831)。在此故事中,雖然最終讀者無法得知畫家閉門創作的傑作為何,但是卻得以近一步接觸19世紀藝術相關議題之討論。以此幅繪畫來說,觀者或許無法得知背向自己的畫作內容為何,但卻因此而被吸引,將目光轉往研究其他細節,並從而以不同的角度重組物件之間的關係,或許這也是一種立體藝術的展現吧!

反面擺放的畫作

反面擺放的畫作

展示於牆上的調色盤與速寫

展示於牆上的調色盤與速寫



avatar-img
2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oya w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相信看過花樣年華的觀眾都對鏡頭移動於狹窄的空間,破碎且被壓縮的時間線,所營造出的壓抑氛圍感到熟悉。此電影就像片名《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般,描述的是一段持續的情感狀態。導演重複使用相似主題的日常生活場景,如上下樓梯、角色扮演的「劇中劇」等,使得觀者能夠帶入角色日常體驗
世代之間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長輩與年輕世代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是安德森電影中不斷出現的主題。筆者認為對於世代間的連結與差異描繪,就像是安德森在探索與建構其電影影像創作與傳統視覺藝術之間的關係類似,是使用了一種轉喻或借代(metonymy)的修辭手法,將長幼的關係轉化使用於
少年的禁忌之戀 Max拿著他在圖書館獲得的資訊,找到了在一年級編號121教室上課的Cross老師。Max先是透過貼有misscross字樣的玻璃,看到Cross老師正在唸故事書給學生聽,隨著鏡頭漸漸往前進,可以看到老師手上的書名為Kidnapped(一部講述青少年於海上的冒險故事)。 接著鏡頭又回
本文談討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 電影 Rushmore)視覺修辭的元素與手法。
 最近因為研究需求,想要更了解文學中嘲諷修辭的脈絡,因此我借了伊拉斯摩斯的作品《愚神禮讚》[1],並且決定用寫心得的方式將過程記錄下來。   好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之前總覺得這個好像是國小學生在做的事情,但是隔了20年,我發現把讀書的重點和想法,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我整理思緒,梳理思考脈
相信看過花樣年華的觀眾都對鏡頭移動於狹窄的空間,破碎且被壓縮的時間線,所營造出的壓抑氛圍感到熟悉。此電影就像片名《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般,描述的是一段持續的情感狀態。導演重複使用相似主題的日常生活場景,如上下樓梯、角色扮演的「劇中劇」等,使得觀者能夠帶入角色日常體驗
世代之間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長輩與年輕世代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是安德森電影中不斷出現的主題。筆者認為對於世代間的連結與差異描繪,就像是安德森在探索與建構其電影影像創作與傳統視覺藝術之間的關係類似,是使用了一種轉喻或借代(metonymy)的修辭手法,將長幼的關係轉化使用於
少年的禁忌之戀 Max拿著他在圖書館獲得的資訊,找到了在一年級編號121教室上課的Cross老師。Max先是透過貼有misscross字樣的玻璃,看到Cross老師正在唸故事書給學生聽,隨著鏡頭漸漸往前進,可以看到老師手上的書名為Kidnapped(一部講述青少年於海上的冒險故事)。 接著鏡頭又回
本文談討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 電影 Rushmore)視覺修辭的元素與手法。
 最近因為研究需求,想要更了解文學中嘲諷修辭的脈絡,因此我借了伊拉斯摩斯的作品《愚神禮讚》[1],並且決定用寫心得的方式將過程記錄下來。   好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之前總覺得這個好像是國小學生在做的事情,但是隔了20年,我發現把讀書的重點和想法,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我整理思緒,梳理思考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咳…那不是重點。總之,在那個夜生活非常活躍的地方,畫家取材自然偏向日間不會出現的場景,光與影的對比就更為強烈了。」榮格閉上眼睛,彷彿在腦海裡重現畫作裡的細節:漆黑夜晚格子窗、燈籠光暈照人晃;春光滿室溢窗外,活色生香齊流轉。窗裡人物的互動,窗外人物的窺探,一切栩栩如生,豐富異常。
得知以前國中的擉立平房餐廰已改建成大樓, 我心裡一直掛念: 那幅林老師畫的掛在牆上的孫中山去哪兒了? 我記得上美術課, 我們都是圍個圓圈, 他會走繞圈子看及指導我們。不知幾堂課後, 每當他快走到我這時, 我就會低頭- 等他搶我手上的畫筆來敲我頭, 然後丟幾句話,「黑色不是這様用的!」「留白」「懂畫
Thumbnail
這是最近在畫室練習的作品,場景是取用幻想店鋪錄的攝影集。
Thumbnail
當你站在一幅幅作品的面前,彷彿置身於一座靜謐的美術館,你是否曾經思索過,這些藝術品背後的故事是否需要一一揭示?是否每個作品都應該有一段細緻入微的解說,讓觀者能夠徹底理解創作者的意圖與情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靜靜盯著柴火,循序漸進觀察並調節溫度,耐著長時間的專注與對睡眠的抵抗,等待開窯一刻的結果,或驚喜或失落;如此再週而復始……這是一種怎樣的內在動機或使命意志? 從窯口或投柴孔窺探窯內的火紅風景:思緒經由想像延伸進窯爐內,劈哩啪拉的柴火聲中,火舌、飛灰在窯內隨著柴薪、壓力、溫度起伏捲起的炫風,飛揚起落
Thumbnail
從別的作品局部截取出來當水彩風景畫發表,所以構圖有點怪。
Thumbnail
從家裡大木桌旁的窗外望出去,其實並沒有什麼風景,所見無非是週邊鄰近的樓房,跟隨樓房街路間隙而植的草花,沿著巷弄停靠的車輛,自有一種靜好的秩序,即使偶有三兩人車經過,隔著氣密的玻璃窗,也不影響這份寧靜。
Thumbnail
有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社會的歷練、為五斗米折腰、感情世界起漣漪、健康狀況起變化,或多或少都會反應在藝術家或設計師的作品上面。以畫家來說,可能早期手法細膩,著重在細節的詮釋,而晚年的畫風丕變,手法類似不過模糊的筆觸更忠實呈現出內心情境與人生蒼桑。西班牙天才建築師高第壯年時期所接下諸多的宅邸⋯⋯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 --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ésie et les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咳…那不是重點。總之,在那個夜生活非常活躍的地方,畫家取材自然偏向日間不會出現的場景,光與影的對比就更為強烈了。」榮格閉上眼睛,彷彿在腦海裡重現畫作裡的細節:漆黑夜晚格子窗、燈籠光暈照人晃;春光滿室溢窗外,活色生香齊流轉。窗裡人物的互動,窗外人物的窺探,一切栩栩如生,豐富異常。
得知以前國中的擉立平房餐廰已改建成大樓, 我心裡一直掛念: 那幅林老師畫的掛在牆上的孫中山去哪兒了? 我記得上美術課, 我們都是圍個圓圈, 他會走繞圈子看及指導我們。不知幾堂課後, 每當他快走到我這時, 我就會低頭- 等他搶我手上的畫筆來敲我頭, 然後丟幾句話,「黑色不是這様用的!」「留白」「懂畫
Thumbnail
這是最近在畫室練習的作品,場景是取用幻想店鋪錄的攝影集。
Thumbnail
當你站在一幅幅作品的面前,彷彿置身於一座靜謐的美術館,你是否曾經思索過,這些藝術品背後的故事是否需要一一揭示?是否每個作品都應該有一段細緻入微的解說,讓觀者能夠徹底理解創作者的意圖與情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靜靜盯著柴火,循序漸進觀察並調節溫度,耐著長時間的專注與對睡眠的抵抗,等待開窯一刻的結果,或驚喜或失落;如此再週而復始……這是一種怎樣的內在動機或使命意志? 從窯口或投柴孔窺探窯內的火紅風景:思緒經由想像延伸進窯爐內,劈哩啪拉的柴火聲中,火舌、飛灰在窯內隨著柴薪、壓力、溫度起伏捲起的炫風,飛揚起落
Thumbnail
從別的作品局部截取出來當水彩風景畫發表,所以構圖有點怪。
Thumbnail
從家裡大木桌旁的窗外望出去,其實並沒有什麼風景,所見無非是週邊鄰近的樓房,跟隨樓房街路間隙而植的草花,沿著巷弄停靠的車輛,自有一種靜好的秩序,即使偶有三兩人車經過,隔著氣密的玻璃窗,也不影響這份寧靜。
Thumbnail
有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社會的歷練、為五斗米折腰、感情世界起漣漪、健康狀況起變化,或多或少都會反應在藝術家或設計師的作品上面。以畫家來說,可能早期手法細膩,著重在細節的詮釋,而晚年的畫風丕變,手法類似不過模糊的筆觸更忠實呈現出內心情境與人生蒼桑。西班牙天才建築師高第壯年時期所接下諸多的宅邸⋯⋯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 --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ésie et 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