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暮光之草

一般我們研究光線如何影響植物生長,大概都是關注光線的強度、日照週期、光波組成等,比較少關注所謂的「暮光」(twilight)。


科學上的暮光,指得是太陽要升起之前(dawn)與太陽剛落下(dusk)這兩段時間。這兩段時間,光線會由弱變強或由強變弱。


除了光線的強弱變化之外,由於陽光必須穿透更多的大氣層,所以光線的組成也會發生變化,包括藍光、紅光、橙光以及紅外光的比例都會增加,而紫外光則會迅速減少。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的不同區域,並不都有相同的暮光長度!赤道附近的暮光時間大約是15分鐘,而北緯59度區域的暮光時間可以達到90分鐘。


既然不同區域的暮光長度變化如此之大,研究團隊想知道,暮光長度對植物是否會產生什麼影響?


他們選用了最受歡迎的模式植物「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來測試,以LED燈提供阿拉伯芥不同長度的暮光(0、15、30、60、90分鐘,相同的早晨與黃昏暮光時間)。由於一些文獻中提到,紅外光對於模擬自然條件的開花很重要,所以他們給每個實驗組都提供了紅外光,讓紅外光與紅光的比例為1。


結果他們發現,30-60分鐘的暮光長度可以促進植物生長,使植物葉片面積增加34%、重量增加16%。但是更長的暮光對植物就沒有促進生長的效果了。


另外,阿拉伯芥隨著暮光長度變長,開花時間延後了。而且他們發現,讓暮光長度變長對延後植物開花的效果,比光週期變化的效果更強。


到底是什麼基因負責感應暮光的長度呢?研究團隊測試了一些缺少時鐘基因的植物後發現,有兩個時鐘基因LHYCCA1對感應暮光長度非常重要。缺少這兩個基因的阿拉伯芥,對暮光長度變化幾乎是無動於衷。


由於感應光線也需要光受器,研究團隊就測試了許多缺少光受器的植物。結果發現,光敏素E(PHYE)對於感應暮光最重要,其次是光敏素D。另外,光敏素B與隱花色素2(CRY2)則會影響暮光導致的開花時間延後。而光敏素A則對暮光沒有任何影響。


總而言之,這個研究讓我們理解到,不只是光的亮度、波長組成、光週期長度,每天早晚的暮光長度對植物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不過,我覺得有一件事情要注意的,阿拉伯芥本身是溫帶的雜草,這是否意味著它本來就比較喜歡長一點的暮光呢?如果用熱帶的植物來做相同的實驗,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這就有待科學家來測試了。

參考文獻:


Mehta, D., Scandola, S., Kennedy, C., Lummer, C., Rodriguez Gallo, M. C., Grubb, L. E., Tan, M., Scarpella, E., & Uhrig, R. G. (2024). Twilight length alters growth and flowering time in Arabidopsis via LHY/CCA1. Science Advances, 10(26), eadl3199.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l319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