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某種物質的愛》,感覺像在剝洋蔥,把固有的認知層層剝去,最後剩下一團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卻無比自由。作為這本短篇小說集的同名作品,我想這或許就是作者想達到的效果之一。
主角沈果玄,生來沒有肚臍,要不是媽媽把她當作女兒,她甚至沒有性別。面對同儕的不解和嘲笑,七歲的果玄氣憤地鑽牛角尖,但媽媽告訴她,世界上「沒有本來就應該」,更揭露她其實是從蛋裡生出來的。在那懵懂的年紀,才剛開始想要尋求群體的認同,就被澆了一盆冷水,果玄只覺得自己「很奇怪」。但對於自己的「奇怪」,媽媽竟然若無其事,讓她覺得媽媽「更奇怪」,於是負負得正,內心的違和感莫名消除一大半。
到了青春期,果玄開始春心蕩漾。在媽媽的預警下,果玄發現她會產生與戀愛對象相同的性徵,如果愛上不同性別的對象,性徵還會跟著變動。由於一開始就被當作女性,又念了女校,果玄的改變並沒有太引人注目,加上她持續交往不同性別的對象,久而久之,她已經不太在意自己的性別,但特殊的身體卻依然令她苦惱:沒有性器官而無法做愛,似乎會影響戀愛對象對她的看法,但有愛就一定要做愛嗎?面對果玄的苦惱,媽媽只是反問她:「既然妳都來到這個世界了,還需要什麼真相呢?」彷彿什麼問題在媽媽眼中都不是問題,無須庸人自擾。
聽媽媽的話的果玄,經過跌跌撞撞的探索,越來越能接受自己的不同,漸漸不受到世俗框架的影響,但還是在打工的書店遇上了一個挑戰她認知的人:拉歐。不管果玄過去認為自己有多「奇怪」,她跟拉歐都沒得比,因為拉歐竟然是個外星人。與拉歐互訴身世後,果玄忍不住表示拉歐不如她想像中的外星人那樣引人注目,但拉歐卻回答:外星人很多地方都不同於地球人,包括手指長短、眉毛根數、頭髮生長方向等,只是地球人慣於簡單劃分,才會經常陷入定義的框架,無視於差異,說白了,「大家都是彼此的外星人。所有人就只是在假裝一樣而已。」拉歐一針見血道出世人的盲點,徹底將所謂的「定義」打得粉碎,令果玄啞然,也令我感到醍醐灌頂。
人是一種很矛盾的動物,從有意識以來,就不斷在探尋「我是誰」,然而找到某種歸屬後,往往過一段時間,就會不滿於其框限,想要把加諸己身的定義全部剝除。看了這個故事,我想作者想傳達的是,在探索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 A、B 或 C,這都無妨,但必須理解,如同果玄的身體會隨著戀愛對象變化,任何事物也都會隨著時間和環境改變,儘管你這一刻覺得自己是 A,下一刻有可能就不再是,只是你沒發現而已。然而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套一句果玄媽媽說的,「又沒做錯事」。既然無關是非對錯,那我們是不是能讓自己和他人都自由一點,不必非拿一個框架套住?畢竟,一個不斷改變的個體,除了他自己,又有什麼可以真正將之定義?
文末,果玄總算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奇怪」。她是媽媽與拉歐跨越宇宙相愛的結晶。或許是親自見證何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媽媽才總能視奇怪為平常,也不斷用這樣的態度教導果玄。在離開前,媽媽對果玄說:「妳就是妳,沒必要定義自己」,同時懷著「某種物質的愛」緊緊擁抱她。直到最後,作者也沒有闡明「某種物質的愛」是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什麼物質構成的,「愛」就是「愛」,這種感受難以名狀,卻普世共通,超越語言、種族,甚至是宇宙,自然也就超越了定義。這種自由的愛令人著迷,也使我想看看另外七篇故事,探索它別種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