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大陸與台灣形塑文化的滯後效應(下)−《你懂個屁》_EP03

前言

接續上一集節目,我們談到台灣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佔了強勢地位,讓 1960 到 21 世紀初這一代的大陸人從小成長的文化近乎與台灣相同。然而特別的是,我們挪用了在工學、商學的名詞「滯後效應」來討論這個狀況。在最早期,台灣 50-60 年代流行的內容,大陸在 80 年代才會接觸;台灣 70-80 年代的作品,則是在 90 年代才傳入中國;進入 21 世紀的 2000 年後,兩地之間的交流發展到近乎同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文化輸出輸入時間差越發縮短,隨著技術與網路的發達,過往因政治關係或地理因素造成的落差逐漸在縮減。台灣作為中國大陸流行、娛樂文化輸入地的位子,從中國大陸透過短影片(視頻)、熟練的演算法,成功幫助抖音及小紅書等社群軟體跨越國界後,開始發生反轉。台灣現代的小孩、年輕人,甚至到 30 多歲的青壯年,使用小紅書或抖音的比例是在生活中能切身感受到的成長。下一代台灣人開始接觸、熟悉或甚推崇大陸的流行文化。

話雖如此,中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在近幾年政治關係惡化的情況下,劍拔弩張的情勢也讓民間彼此之間的摩擦升溫,網路上衝突不斷。儘管大陸強勢文化入侵,台灣的使用者也有出現部分或特定狀況排斥的情形,並非照單全收。而當中有趣且值得思考的是,接受與排斥的標準為何?又為何會對大陸的文化感到恐懼與反抗?文化統戰有可能成功嗎?台灣又該如何面對每況愈下的膠著情形?

網路用語

隨淘寶、小紅書、TikTok 進入台灣網路使用者的 APP 清單後,台灣閱聽眾開始習慣或使用大陸的網路用語。舉例而言,當形容一樣食物非常好吃、很吸引人,陸版網路用語會說:這特好吃、真香、巨美味;形容對一件事情熟悉,會說:老熟了;誇讚一個人表現相當好,或一件事情超乎預期,使用的是:牛逼;使用親、家人們在網路上稱呼其他使用者。這些網路用語也成為台灣使用者的習慣,延伸到本地所流行的社群媒體如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這些用詞本來的大陸性逐漸消失,在使用者間不再有反感,而轉為中性。不過一些日常用語的稱呼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愛恨情仇越發激烈的現在,一些大陸日常用語和台灣稱法不同時,十分容易激起台灣本地人民之間彼此的互相敵對與仇視。比如視頻,台灣稱呼為影片,當貼文、文案出現視頻教學、短視頻等字詞,就會遭致炎上;抑或是馬鈴薯,大陸稱作土豆,如果使用者稱想要品嘗烤土豆,可想而知會遭受到的批評與質疑。姑且不論這麼做是否有其正面意義,但在本地的網路使用者之間,出現一嘲諷性的字眼,「吱語警察」,來稱這類看見大陸用語便立刻警示雷達大響的閱聽人。吱語警察一詞源自對中國的戲謔性稱呼,支那(China 的刻意音譯),又因網友嘲弄大陸使用者時常針對大小事發表符合中國政府口味的言論,道其如小動物一班吱吱喳喳,因此稱大陸用語為吱語。

如上所敘,我們得以發現同樣是大陸的用詞,受到的待遇和接受程度大不相同。台灣使用者因為矛盾的心理關係,對於大陸的文化產生排斥、反抗、懷疑的態度。使用者社群在動態性的行動中逐漸發展出一套邏輯,互相的試探與妥協,將某些用語化作不具大陸意義的中性字詞。其餘無法成功轉換的名詞則視為破壞本土文化保存的毒藥。可在如此情形之下,我們擔心的究竟是什麼?大陸的軟體被大量使用,年輕人追捧大陸的影視作品和明星藝人,吃大陸的零食、說大陸的用語,在這些行為之下,台灣人會感到擔憂害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只要不斷限制與大陸的互動交流就可以箝制狀況繼續「惡化」嗎?

文化統戰

在前一節提出的問題,在台灣的政府口中稱為認知作戰、文化統戰。意指中國大陸政府非透過武力或經濟的方式影響台灣發展,而是透過文化傳播或網路內容的操控,進行意識形態的干擾與傾向中國的思想培養。文化統戰的主要目標是瞄準人民,長期接觸某個國家的文化,對於該國也會有更為正向的認知。因此透過對民間的內容宣傳,從草根開始影響台灣政府的穩定性。其次利用優惠台灣人民赴陸工作的政策,形成人才的拉力。再者最為重要的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促成對中國政府的政治認同,逐步利用軟實力攻陷台灣。

聽起來相當令人恐慌,彷彿稍有疏忽台灣這些年的改變將付諸東流。可我們是否真正思考害怕文化統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該害怕嗎?或是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解決?這些情緒、感受,是為何而起?要如何將這些情緒轉變成機會?

面對、承認、轉化動力

中國大陸狹強大的經濟實力,大舉推廣中國視角的內容。我們大可以盡情嘲笑或貶低對岸的作品不入流、可笑、沒素養,可無論如何,我們並無法否認大陸就是如此強勢,而且勢不可擋。我們必須認知,大陸的內容很強,當然強不代表好,但強卻佔據了好內容的份額。在嘲諷之於,是否該想想,一再的謾罵與刻意地忽視能夠翻轉現在面臨的問題嗎?在節目裡我們提到癌症人人都認知這是一種恐怖的疾病,但當這些症狀找上你的時候,你卻不願意承認,不去面對並處理,疾病只會更加惡化而不會痊癒。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勇敢地承認大陸現在就是比台灣強,而這樣的情況要如何改變?將重點放在改變台灣,讓產業更好,人才願意貢獻。而不是把精力耗費在封鎖以及攻擊。

其中還提及另外一點,文化統戰是否具有真實性。可以想像文化統戰形容的狀況確實或多或少正在發生,可他的目的是能夠透過這個手段達成的嗎?在節目裡 David 提出一個問題,假設中國大陸現在立刻改成三民主義,展開民主選舉,自願改為中華民國,台灣要跟大陸統一嗎?這個問題留給各位懂先生、懂小姐思考。相信就算中國成為民主制度的國家,台灣也不會願意去統一,或甚至對這件事本身都感到恐懼。若民主制度的中國我們都不願意接受了,現今共產主義下的中國,台灣人民會因為接觸及喜歡他們的文化,而自願成為國民並效忠共產政府嗎?

結語

這兩集節目討論的是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文化交流存在交錯的情形,前半段台灣輸出大量的文學、歌曲和影視作品到大陸,養成上一代大陸人對於台灣的好感與熟悉感。而現在大陸強勢起來反將當地的作品推至台灣,利用網路社群、娛樂文化,搶佔台灣人內心。不可諱言的是可以想像現在最為擔心的一現象在未來發生。台灣正在上演過去大陸吸納台灣文化時的轉變,未來的大陸一代將不再對台灣有正向的感受,或是由自內心的熟悉。反倒是台灣人逐漸習慣大陸文化,而或許大陸的形象會發生反轉。當這種狀況成為事實,台灣有能力抵抗浪潮而保有自身文化優勢嗎?透過這個問題,可以理解對於大陸文化內心的抵抗是合理的,政府的管治也有一定的考量。只不過我們更該提問及思考的是,除去政治攻防戰所使用的這種標籤戰略,將群眾分為我者與他者,中共同路人和台獨有志份子,把一切事物放在光譜的兩端,把一切事物歸類為善惡二元的。過於簡化地看待所有問題,使我們喪失思考的能力,而是只關注熱鬧的狂歡節,激昂的宣講、熱血的參與,可我們在排斥外部威脅的同時,卻是用盡全力撕裂內部傷害彼此。這樣真的能夠抵禦外敵嗎?


🔔 不想錯過精彩內容,立即追蹤

Spotify:你懂個屁

SoundOn:你懂個屁

Discord:你懂個屁研究室


參考資料:

  1. 陳千慧(2021)。流行文化對國家形象的影響–以韓國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aqjcn3。
  2. 邱琦. (2022). 兩岸網路流行語對比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2022, 1-167.
  3. 林冠萍, & 孫易鼎. (2021). 當前中共對臺文化統戰之研究. 復興崗學報, (118), 57-9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你懂個屁研究室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