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為什麼台灣人不習慣引用資訊來源?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現在感覺到台灣人天生有個盲點,


就是不會引用資訊來源。


2024年6月24日。


我開始使用新設計的「寫作日曆 Writing Calendar」,


來記錄每天產出的短文。


目前採用的短文良品標準,


是內文在300-600個中文字的長度,


並且內文中提到的觀點,


都要盡可能加上出處,


說明想法的源頭,


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往回追來源。


寫文章要附註資料出處這件事,


是我來美國讀博士的這五年慢慢習慣的。


不知道為什麼,


在台灣的中文教育裡面,


一直都沒有很強調寫文章要註解,


要有資料與想法的出處。


這種不尊重資訊出處的教育現場,


養成了我們,


放屁當爆料,


爆料當證據,


證據當放屁的「民族性」。


如果一輩子都待在台灣還好,


但如果進入了歐美文明圈,


需要寫文件與人溝通時,


這種台灣教育養成的,


不好好引用資訊來源的陋習,


就會讓你吃很多虧。


很奇怪,我們的教育所教的作文,


完全不強調這種,


透過引用資訊來源,


來讓文章經得起檢驗的作文方式。


或許這就是導致大家受完台灣教育後,


最擅長的就是諧音梗,


的底層原因吧。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01 需求方是誰? 02 需求方想要什麼? 03 滿足對方欲求的供給方是誰? 04 供給方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念? 05 新概念是什麼? 06 新概念能提供的價值本質是什麼? 07 因為這個新概念,需求方與供給方達到的新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08 理想的新業態是什麼?」
之前我會想完成每天寫下的工作目標, 但最近不再堅持完成, 而是把工作目標當作一個啟動的方向, 而具體進展如何, 就用筆記記錄就好, 不用真的每一個都完成。 有記錄的話, 未來要重看重整都有個依據, 有記錄的話, 自己每天的知識產能, 都能夠有很具體的度量。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做研究時,總會擔心計算資源不足的問題。 但是其實,你想做的研究計畫,其預期產生的價值, 跟你所能獲得的計算資源規模,是直接相關的。 人如果在業界,但是無法參與公司的核心研究組, 無法做預期價值夠大的研究計畫,也是拿不到公司的計算資源。
今天我們繼續聊聊由 Vadim Borisov[1]於2023年發表的文章, 《Language Models are Realistic Tabular Data Generators》[2]。 今天我將帶你看看GReaT作為「物件導向編程 Objective-Oriented Pro
「AI 代理人 AI Agent」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概念。 我第一次接觸到Agent這個字, 是博士時期研究Bandit Algorithms [1], 在「強化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literature中看到的。 在當初做Bandit Algo
「01 需求方是誰? 02 需求方想要什麼? 03 滿足對方欲求的供給方是誰? 04 供給方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念? 05 新概念是什麼? 06 新概念能提供的價值本質是什麼? 07 因為這個新概念,需求方與供給方達到的新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08 理想的新業態是什麼?」
之前我會想完成每天寫下的工作目標, 但最近不再堅持完成, 而是把工作目標當作一個啟動的方向, 而具體進展如何, 就用筆記記錄就好, 不用真的每一個都完成。 有記錄的話, 未來要重看重整都有個依據, 有記錄的話, 自己每天的知識產能, 都能夠有很具體的度量。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做研究時,總會擔心計算資源不足的問題。 但是其實,你想做的研究計畫,其預期產生的價值, 跟你所能獲得的計算資源規模,是直接相關的。 人如果在業界,但是無法參與公司的核心研究組, 無法做預期價值夠大的研究計畫,也是拿不到公司的計算資源。
今天我們繼續聊聊由 Vadim Borisov[1]於2023年發表的文章, 《Language Models are Realistic Tabular Data Generators》[2]。 今天我將帶你看看GReaT作為「物件導向編程 Objective-Oriented Pro
「AI 代理人 AI Agent」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概念。 我第一次接觸到Agent這個字, 是博士時期研究Bandit Algorithms [1], 在「強化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literature中看到的。 在當初做Bandit Algo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回在這句「有人舉報了這裡」,出現了舉報,讓2024的我重看時愣了會,畢竟這回刊載是2012。所以我忍不住想著當時為什麼會用舉報而非檢舉,是以往自創詞彙還是以前台灣的舉報有更細膩的使用情境?我是有想了一下當時的確有朋友在中國唸書,我會上微博去看一下近況。還是無意間被影響。 總之,以後有離開
Thumbnail
台灣小說平台的使用心得&介紹,以及中國、日本平台的簡短分享
Thumbnail
這回在這句「有人舉報了這裡」,出現了舉報,讓2024的我重看時愣了會,畢竟這回刊載是2012。所以我忍不住想著當時為什麼會用舉報而非檢舉,是以往自創詞彙還是以前台灣的舉報有更細膩的使用情境?我是有想了一下當時的確有朋友在中國唸書,我會上微博去看一下近況。還是無意間被影響。 總之,以後有離開
Thumbnail
台灣小說平台的使用心得&介紹,以及中國、日本平台的簡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