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含有「引用」共 2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愛筆的沙龍
2025/04/18
創作靈感的泉源:資料轉化技巧與迷思
本文探討創作靈感與資料的運用,從文獻、作品及見聞來蒐集資料,並提出五種轉化手法:抽換素材、使用象徵/譬喻、改變手法、轉換視角、更換體裁。同時釐清引用過程容易產生的迷思,包含改編爭議、缺乏背景知識、資訊過多/少、獨立思考等面向,最後建議引用資料時需要保持不斷學習、感謝與回饋的觀念。
#
故事創作
#
寫作技巧
#
引用
4
2
藍光雨
2025/04/19
1
很實用的文章,我覺得在我寫小說時,能派上用場喔!
1
愛筆
發文者
7 天前
喜歡
藍光雨 謝謝您的回饋!只是分享一點心得,有對您的創作提供幫助就太榮幸了ˊˇˋ
喜歡
百世經綸的閱讀窩
2025/03/01
學術論文中ChatGPT的APA格式引用指南
本文提供學術文章中使用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工具的APA格式引用指南,包含何時需要引用、如何撰寫文內引用和參考文獻條目。
#
ChatGPT
#
APA格式
#
參考文獻
1
留言
free.自由的沙龍
2025/01/11
尋找Michael Jackson(31)
這一家人簡直可以用忘恩負義來形容。
#
米高積遜
#
麥可傑克森
#
MichaelJackson
喜歡
留言
付費限定
創作者經濟 IMO
2024/11/20
卡片盒筆記 ze3|如何處理「引述」,讓永久筆記真正幫助知識內化?
如果你能不斷打造和擁有結構洞、持續迎來非重複關係,就能極大提高獲取資訊的效率,從而讓自己占據資訊獲取的優勢。
#
內化
#
創作者經濟
#
創作者經濟IMO
2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10/14
「今天我寫了2000字論文!」,但實際上的內容只有500字價值的碩博士生,對待學術寫作都有這3個特徵:
1. 忽略引用資料來源: -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寫作時往往沒有特別強調資料來源的重要性,導致許多學生在撰寫論文或報告時,經常會忽略標註資訊的出處。這不僅讓文章缺乏說服力,也讓讀者無法追溯資料來源進一步了解該議題。在國際學術圈中,這種做法可能會被視為不夠嚴謹,甚至可能引發學術倫理問題,影
#
學術寫作
#
引用
#
文章可信度
喜歡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9/22
【如何利用Perplexity提升知識內化效率,建立個人知識體系?】
當前AI工具,如Perplexity,正逐漸改變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資訊蒐集與內容生成方面。其具備的Citation功能,更是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並驗證相關文獻,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簡便且有組織。這些功能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吸收,也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新內容,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 ▌快速擷取重
#
Perplexity
#
AI工具
#
知識工作
1
留言
本體說法
2024/07/22
本體說法1.1
因緣際會下,聽說本體終於把他的想法(暫時)化作論文,所以我邀請他分享從頭到尾的過程,以及從零到一的心路歷程。訪談預計進行三次,分別以研究動機、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等三面向進行。本次報告由訪談逐字稿關於研究動機的部分整理而成。
#
裁判
#
社會網絡
#
引用
8
留言
本體說法
2024/07/17
本體說法(intro)
關於我與本體談論的、一系列「說法」的開端。
#
裁判
#
社會網絡
#
文學創作
9
留言
王啟樺的沙龍
2024/07/02
096|為什麼台灣人不習慣引用資訊來源?
我現在感覺到台灣人天生有個盲點, 就是不會引用資訊來源。 2024年6月24日。 我開始使用新設計的「寫作日曆 Writing Calendar」, 來記錄每天產出的短文。 目前採用的短文良品標準, 是內文在300-600個中文字的長度, 並且內文中提到的觀
#
寫作日曆
#
引用
#
短文
9
留言
穿越的古文課的沙龍
2024/06/22
諸子談說話藝術——荀子〈解蔽〉的論說技巧(下篇)
秩序,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說話效果和閱讀效果呢?
#
麵包
#
奧本海默
#
珍古德
5
1
麥康納
2024/06/22
2
荀子也是秦始皇那時代的人那時的人思想真是蠻有一套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