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0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誰是被害者(2) -- 觀後感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年紀較輕的演員包含曉孟反而讓觀眾更有帶入感

他們的年少無知、他們的叛逆、他們對人生的省思、對未來的徬徨、對家庭的無奈...

都像是曾經的自己在螢幕上一幕一幕上演

但年長的演員中,兩個以愛為名的家長(好難寫的不劇透啊...但你看了之後會知道我在講誰)真的是把亞洲常見(常見嗎?我也不知道,但感覺...歷歷在目)的家庭狀況,尤其是有心理障礙的家長的那種神韻刻畫得栩栩如生,又或是那種以愛為名的管控、不知道如何表達愛與關懷的笨拙、那種躁鬱症或憂鬱症的形象都表現得非常鮮明

劇情的設計更是巧妙,在第一集或第二集正常人就可以猜出兇手是誰了,但你會一直問,為什麼是他/她?為什麼是他/她?How?Why?然後在很後面你會得到一個還算滿意但出乎預料的答案;劇情編排的緊湊程度跟邏輯也產生了相當大的黏著性,是會逼得你一集接著一集看的,但我覺得相比 Apple TV 一些驚悚或心理大作,誰是被害者不會創造那種讓你喘不過氣的氛圍、或因為過強的帶入感覺得自己快瘋了需要休息一下感覺,他是那種即便一口氣看完也不會有太多心理壓力的戲,比起人物情緒的刻畫,他更著重邏輯推理的辦案過程

至於配飯吃嗎?我建議不要,畫面真的不是很愉悅,我對這種畫面的容忍度算很高了,雖然還是吃得下飯,但真的會有點找罪受...

整體看下來,相比第一季的壓迫感、第二季輕鬆許多;相比第一季每個受害者的大場面、這一季每個受害者死亡場面小很多,更多的精緻的刀工與慢速折磨的手法;再相比第一季的簡單,畫面上的簡單,這一季有太多至入性行銷,不僅是廠商的置入性行銷,我甚至懷疑某些畫面也是演員的經紀人或演員自己強力要求的,這些東西導致本來帶入感就不強的影集有更多格格不入的東西與不自然感


最後,第二季真的能回應片名嗎?誰是受害者?或者引起一個比較有深度的哲理思想?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相比第一季看完後沒日沒夜的省思甚至會做惡夢,這一季看完的感覺就是....『哦~兇手是他/她...原來是這樣....原來真相是這樣...哦~還要鋪第三季嗎?好喔~~~』相反的,我倒是很推薦還沒看過第一季的觀眾去看第一季,他對於生與死的議題有更有趣的討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誰是被害者2
3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