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自我認同的尋求與破滅|談徐四金《香水》

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1949-)《香水》以嗅覺為主題,是難得一見的感官小說,描繪集天使與魔鬼於一身的葛奴乙內心之躁動、不安、瘋狂,以及如何在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組合、萃取各種氣味,調製愛的香水,建構一個神奇的氣味王國。此部於1985年問世的超現實寓言小說,敘事技巧高明,令讀者嘖嘖稱奇而又欲罷不能。徐四金才華洋溢,以出色的文字,開發視覺和語言以外的嗅覺天地,風靡全球,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尤其作者透過對氣味的描述,讓讀者看到、聞到、嚐到、摸到、聽到他所書寫的一切,被譽為「書寫嗅覺第一人」。其後,《香水》搬上銀幕,亦廣受矚目,於世界各國莫不引起熱烈討論,巴黎《費加洛報》更盛讚徐四金為「當代文學奇人」。

《香水》以葛奴乙為核心,塑造其既為天使又是魔鬼的對立形象,充滿矛盾性,是全書人物塑造的最大特色。

葛奴乙的自我認同,建立在他所創造的完美香水上。製作完美香水的過程,就等同於葛奴乙建立自我認同以及主體性的歷程。弔詭的是,氣味對葛奴乙來說,是建立自我認同的主要元素,他卻又十分討厭人類的味道,這是葛奴乙本身的自我矛盾。

《香水》也可以說是一則政治寓言,深具象徵性,隱含對盲目民眾與專制獨裁者的批判。小說結尾,身上倒滿神奇香水,上帝般光燦奪目的葛奴乙,隨即遭墳場麇集的遊民們撕扯啃食,此景何其恐怖,在在暗示著被操縱、愚弄的無知民眾,對於獨裁者的一種反噬。《香水》的諷意與批判,由此可見一斑,其象徵與隱喻,確是耐人尋味的主題結構。

徐四金的《香水》,雖以氣味重構世界,被世人視為奇書,然主人翁葛奴乙藉由調製香水以尋求自我認同,為了成就內心對那極致香水的渴望擁有,其行徑竟如魔鬼般邪惡,殺害一個又一個青春少女而毫無愧疚,最終因夢想破滅,無法忍受這世界的一切,不再認同自己,乃至於慘烈死亡,讀之怎不毛骨悚然。掩卷之餘,實在高興不起來,遑論淨化心靈,向上提升,就小說主題意涵言,《香水》仍是有其不足之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