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公路》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舒國治,散文家,1952 年生於台北,成長過程薰陶於 60 年代的西洋、日本電影以及搖滾樂,相比於文學,影像和真實生活影響他更多。1979 年舒國治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登場文壇;1983 年至 1990 年浪跡美國,居無定所,自此之後開始旅行飄泊的生活。1997 年以〈香港獨遊〉獲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首獎,1998 年又以〈遙遠的公路〉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遊記中擅長描寫庶民風土、讀書遊藝、吃飯睡覺、道途覽勝,更及電影與武俠自成一格,文白相間,人稱「舒式風格」。2000 年以《理想的下午》一書,另闢旅行書寫文人風格,一時蔚為風潮。
《遙遠的公路(Once Upon A Highway So Long)》(2020)

《遙遠的公路(Once Upon A Highway So Long)》(2020)

最初認識到舒國治是在圖書館邂逅了《理想的下午》,那部作品讓我深受他獨特的旅行目光、舒式閑慵的文字氛圍所感染。

《遙遠的公路》一書以舒國治在 1998 年榮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的文章〈遙遠的公路〉為主題,並且收錄其他同時期在美國駕車漂泊的旅行見聞與感觸。這部作品帶著讀者與作者一起跑遍 1980 年代的美國東南西北,相較於繁華的都市,公路途經的許多小城鎮,更能感受到美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的文化和生命力。

非常喜歡李安為這本書所做的推薦序文,精簡地道出舒式旅行文學的魅力:

他寫的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總能自辛苦不變的旅途中蒸餾出不凡的意境,從微不足道的雜物中道出個所以然。尤其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處,甚至是夜間荒野,在他筆下尤見精彩。我想,必須是中文底子好,情懷濃的人才能寫出新大陸這樣的深意吧!

不安定的謀職就是最好的旅行

某一個夏天週末晚上,作者下榻在奧勒岡州(State of Oregon)的美得福(Medford)鎮,當時是晚上十點,大多數的店面皆已打烊。只見街上幾十輛各型汽車(老式轎車、農莊卡車、新型進口汽車、敞篷吉普)來回穿梭,車上盡是純樸模樣的鄉下高中生男女,在沒有夜生活的小鄉鎮上,尋找他們的夜生活。

經過這些寂寥日子,這些美得福孩子有朝一日也會前往外地上大學和工作。然而,美國是一個只要少數人工作整個國家便能轉動的一處土地,假如他們不是這些「少數人」,或多或少還是能找到一份不那麼有趣的工作,可以自由地四處遊蕩,也可能受無聊空泛所苦。

就這樣,他們開始旅行了。下班前與下班後這兩者之間差異的旅行,辭掉原先工作與開始新的工作兩者的之間旅行,工作時心上變化的旅行,下工後在家在車上在外間消閒場合時心靈變化的旅行。便因這些個旅行,你可以在美國大陸的任何一處角落隨時看到這種奔動不定、人浮於景、甚至人浮於心的旅行景觀。他們都有工作,也可能有時極忙,但你看來他們是失業。他們都有家,也吃也睡,但你看來他們像無家可歸。

這個地方張三辭掉了工作,自然有李四來做;張三新任職的公司,很可能是李四從前辭掉的地方。大家換著做這做那,你來我往,總算能給這國家稱得上一份平衡。「定下來」(settle down)這句話有太多太多的機會被美國人說到,這旅行的命還當再持續一陣子呢?

旅行是什麼?再沒有比美國人更清楚了,就是變換地方。什麼人最有資格旅行?便是一直覺得沒有待在最佳地方的那類人。於是他們動不動就鑽進自己的汽車裡,從這裡晃到那裡,你透過車窗看他們的神情,又漠然又失落。

西部牛仔

西部牛仔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意象,但是對於牛仔真實的趕牛生活,卻沒有太多概念。這篇在 1986 年刊登於美洲《中報》刊的文章,作者利用短短的篇幅,清晰地側描出牛仔趕牛的配備和方式,讀來新鮮有趣。

趕牛沒有什麼特別的裝備,主要就是二件:牛仔口中不斷發出的 halloo 這種吆喝聲,以及他賴以追前趕後用的身下坐騎,牠們是所謂的「趕牛馬」(cow pony),多半是用「野馬」(mustang)來訓練成的。

對於牛仔如何趕牛,則必須仰賴許多技巧和經驗:

啟程出發,是最難的。經驗告訴牛仔,第一天趕牛要用盡全力死命趕上二十五哩或三十哩,把牛群弄得精疲力竭,這樣比較可避免有些「想家」的牛隻往回跑。⋯⋯倘若運氣還好,趕牛隊希望每天平均能趕上十五哩路。也就是說,從德州的達拉斯到堪薩斯的阿比連,將近五百哩的路,要讓一個牛隊走上一個多月。
帶隊牛仔對水源必須很清楚,更重要的是對每晚休息的地點很了然於胸。⋯⋯牛仔們開始輪班站哨,通常是二小時一班。牛仔當然不是站那裡不動的哨,他仍騎在馬上,繞著牛群察看,並且一邊唱著牛歌。

牛歌的唱功,竟會是評斷牛仔的一項重要條件:

唱牛歌,是牛仔很重要的工作,並不只是打發時間、解除寂寞而已。這歌不是唱給自己聽的,是唱給牛聽的。牛受到歌聲的撫慰,可以平服太多的可能驚恐。許多牛仔便因不會唱歌,往往使工作機會讓別的歌喉好的牛仔得去。

美國作家的寂寞感

相比於歐洲大城如倫敦、巴黎、羅馬,美國作家並沒有文人可以相聚交流的咖啡廳文化(作者稱之為「文學地盤」(Literary Colony)),就算有,通常也是稀少又迢遠。也因此,在美國作家的作品裡,總會顯露出美國文化的寂寞以及疏離感。

當然,在紐約出版商舉辦的雞尾酒會裡,作家們不時會持杯相見、寒暄一番;但那與歐洲文人每日到同一店中日復一日深談的故事結構、人物寫法的談論方式是很不一樣的。美國作家在鄉居自宅中獨飲、或獨自驅車到小鎮上吃一塊 pizza,或自己一人坐在溪流邊釣魚,這種景象似乎很容易想像得到。

這也造就了美國小說向來多在描寫個人的英雄主義或是孤獨生活,而不像英國小說那樣關注於社會階級,記述人與社會體制的抗鬥。

拓荒小說家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 - 1851)曾說:「在這裏,作家沒有像歐洲那樣豐富的礦源可以採汲。沒有史料可供給歷史家,沒有愚行可供給諷刺家,沒有儀態可供給戲劇家,沒有朦朧迷醉的傳說可歸給浪漫愛情小說家。」

相較於擁有豐富社會歷史的國家的文學作品,美國小說儘管簡潔許多,卻也有人為之感到匱乏,而增加一些複雜的制度,像是寫政府各層各部、寫外太空科幻世界、寫心理精神探索、寫懸疑推理等等,但是終究無法掩飾遼源廣闊的土地,所帶來生活經驗之孤寂:

(美國)作家皆不約而同地經驗過嚴重的酗酒生活,更將這美國的普遍現象身體力行。他們在偏僻家中舉起酒杯,大約和巴黎、倫敦的文人在咖啡館啜飲咖啡一般地自然順理成章。美國大地之遼闊若要賴各種趣事及活動來填塞而猶自不得充滿,則美國小說中的寂寞感必也就汲之於常民生活、認想於同型生活下之作家、而發作在各篇各本的故事中了。

這篇筆記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節錄整理自書中的內容,過多的詮釋解讀,似乎都會破壞了舒國治文字的韻律氛圍,和他對旅途見聞的觀察洞見,而顯得畫蛇添足。這部作品收錄的皆是作者在美國旅行的紀實,對於美國心懷憧憬的讀者來說,一定會是一場令人興奮雀躍的閱讀旅行。

最後,想分享詹宏志先生在擔任 1998 年長榮寰宇文學獎評審時,對舒國治和〈遙遠的公路〉的評語:

就像那些偉大的旅行作品一樣,那裡頭有一種滄桑世故的味道,也許他所見的世界已多,奇景妙觀未必能引起他的讚嘆,他的身影走在一般人不易也不願行走之地,因而顯得特別巨大或特別渺小。⋯⋯

這篇作品鶴立雞群般地成熟,完全是一位老練的旅行者的聲音;作者顯然見聞已多,深知「在路上」的滋味,他不是一個初入大觀園的獵奇者,相反的,他知道的東西太多,卻說得很少,處處流露出意溢於言的低調來。⋯⋯當我讀到作者說:「常常幾千哩奔馳下來,只是發現自己停歇在一處荒棄的所在。」這就是我想像的 a vintage traveler’s voice。

延伸閱讀

  • 《理想的下午》(2021)by 舒國治
    • 這部作品非常適合在某個慵懶的早晨,沏上一壺清香好茶,隨興拾起輕快地閱讀 — 因為一到下午,必然會情不自禁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在城市中晃蕩享受理想的下午。
  • 《門外漢的東京(2024)by 舒國治
    • 繼《門外漢的京都》(2012)之後,日本旅行文學的雙璧之作。
    • 世外桃源多,在東京,誠不誣也!如果你過膩了東京的日子,想必是對自己的生活也過膩了。
avatar-img
23會員
70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身為節目製作人,儘管作者已經做出具有代表性的節目作品,還是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依舊對未來感到迷惘,看不明白自己的追求終究成為了什麼模樣。在樸直不假裝飾的文字背後,是勇氣,也是真情,隨著作者拾起一片片韶光碎羽之際,閱讀人心中原先荒禿的一塊角落,似乎也被柔軟地鋪墊起來。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艾禮思.克莉斯蒂憑藉著曾在活字印刷工坊當過學徒的經驗,以及對印刷術的熱情,在五年內訪談了多位研究傳統印刷術的學者,同時研讀了許多史料書籍與研究。在史實的基礎之上,以想像力刻畫人物的性格,填補時間的空白,將散落的史料串連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如臨現場般,親身參與了整個活字印刷發明的顛簸過程。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隨著科技進步,當代社會的步調越來越快,每天如洪水般的大量訊息,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心智得以消化的範圍,卻進而轉化成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深怕遺漏了某些最新的資訊,跟不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或許,踏上一趟脫離現有生活的徒步旅行,是少數能重新找回自我的解方。
身為節目製作人,儘管作者已經做出具有代表性的節目作品,還是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依舊對未來感到迷惘,看不明白自己的追求終究成為了什麼模樣。在樸直不假裝飾的文字背後,是勇氣,也是真情,隨著作者拾起一片片韶光碎羽之際,閱讀人心中原先荒禿的一塊角落,似乎也被柔軟地鋪墊起來。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艾禮思.克莉斯蒂憑藉著曾在活字印刷工坊當過學徒的經驗,以及對印刷術的熱情,在五年內訪談了多位研究傳統印刷術的學者,同時研讀了許多史料書籍與研究。在史實的基礎之上,以想像力刻畫人物的性格,填補時間的空白,將散落的史料串連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如臨現場般,親身參與了整個活字印刷發明的顛簸過程。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隨著科技進步,當代社會的步調越來越快,每天如洪水般的大量訊息,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心智得以消化的範圍,卻進而轉化成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深怕遺漏了某些最新的資訊,跟不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或許,踏上一趟脫離現有生活的徒步旅行,是少數能重新找回自我的解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公路電影總是耐人尋味,人生中後悔與欲遺忘之事,皆可藉其遠離與逃避;它也掀起人的壓抑與改變的慾望,透過出走看不到終點的旅行,似乎就能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Thumbnail
隨先生搬來美國也快一年了,說實話我相當適應不良, 總是懷念起在台灣方便且自由的日子。 為了轉換心情,多發覺住在“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州”的好(我離那些繁華的城鎮都有段距離) 我決定在這裡開啟我自己的專欄。 目標是寫下100篇文章,並配上自己畫的插圖。 在我可以更習慣(或喜歡)美國之餘,希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台灣這片土地,你也喜歡台灣的公路,那麼我建議你買一本回家看。看完你會發現,原來台灣的公路也有它一番的傳奇的。 不要懷疑,余風,就是他的本名。 為什麼我知道呢?因為他就是我認識30年的國中好友啊~ 底下是作者余風的個人部落格,筆者強力建議大家去他的blog看看 有許多台灣的好
Thumbnail
140公里的旅程 大學時期,暑假時曾 懶得寄摩托車,選擇自己從台南騎回彰化,大部分路線都騎 台17縣,途經沿海的鄉鎮,很明顯的感受到城鄉沒落的模樣。 但我卻又愛上那荒涼的氛圍,長時間在公路上馳騁的自由,後來上癮了,每個寒暑假都會騎車回家、和回學校,就這樣從第一次迷路加上手機導航導到沒電.....
Thumbnail
〈鄉間小路〉 一條無名的產業道路 承載了我的青春年華 兩旁不變的田野風光 記載了我的歲月時光 散落在田間的農舍 裝滿了我的懷舊情思 一根根筆直的路燈 陪伴了我無數閱讀的時光 寫在後面: 好久不見了,方格子的文友們。上上個禮拜努力寫完一萬多字的小說後,又緊接著參加另一個平台的七日書活動,所
Thumbnail
由《流浪集》到《理想的下午》到《門外漢京都》,《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前,讓人食指大動邊走邊吃的文學作品吧?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其實我對舒國治老師毫不認識,只記得當時因為出版商發出的宣傳電郵,我對節錄的一段篇章深感共鳴,結果就隨手買了(還要買了簽名本?!)🤗 我已頗長時間沒讀散文,對比之前艱澀的工具書,這次閱讀的感受就像是遊花園般寫意恬淡😌
Thumbnail
於2022年4月完成生涯閱讀三千本書。 近年閱讀歷程 繁體書: ★旅遊類: 1. 草草帶你遊西藏:一個人在彼端的旅行. 出版社:和平國際 2. 幹嘛不旅行-馬汀夫妻無宅一身輕,自由玩世界. 出版社:墨刻 3. 菲律賓自助全攻略:只玩長灘島哪夠!出版社:華成圖書 4. 懶人大旅行:上船吧
Thumbnail
重溫舊夢的人渴望一條直線,通往過去;重新開始的人渴望一條直線;遠離過去。但人生的旅途不是一條單向的直線,誰說往紐約的路到不了舊金山。在看似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時,說不定正離迴轉之地越來越近。或許命運就是希望旅途應該走完整條林肯公路,載滿時代廣場高樓大廈的影子,從大西洋駛向太平洋,將它們曬在加州的陽光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公路電影總是耐人尋味,人生中後悔與欲遺忘之事,皆可藉其遠離與逃避;它也掀起人的壓抑與改變的慾望,透過出走看不到終點的旅行,似乎就能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Thumbnail
隨先生搬來美國也快一年了,說實話我相當適應不良, 總是懷念起在台灣方便且自由的日子。 為了轉換心情,多發覺住在“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州”的好(我離那些繁華的城鎮都有段距離) 我決定在這裡開啟我自己的專欄。 目標是寫下100篇文章,並配上自己畫的插圖。 在我可以更習慣(或喜歡)美國之餘,希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台灣這片土地,你也喜歡台灣的公路,那麼我建議你買一本回家看。看完你會發現,原來台灣的公路也有它一番的傳奇的。 不要懷疑,余風,就是他的本名。 為什麼我知道呢?因為他就是我認識30年的國中好友啊~ 底下是作者余風的個人部落格,筆者強力建議大家去他的blog看看 有許多台灣的好
Thumbnail
140公里的旅程 大學時期,暑假時曾 懶得寄摩托車,選擇自己從台南騎回彰化,大部分路線都騎 台17縣,途經沿海的鄉鎮,很明顯的感受到城鄉沒落的模樣。 但我卻又愛上那荒涼的氛圍,長時間在公路上馳騁的自由,後來上癮了,每個寒暑假都會騎車回家、和回學校,就這樣從第一次迷路加上手機導航導到沒電.....
Thumbnail
〈鄉間小路〉 一條無名的產業道路 承載了我的青春年華 兩旁不變的田野風光 記載了我的歲月時光 散落在田間的農舍 裝滿了我的懷舊情思 一根根筆直的路燈 陪伴了我無數閱讀的時光 寫在後面: 好久不見了,方格子的文友們。上上個禮拜努力寫完一萬多字的小說後,又緊接著參加另一個平台的七日書活動,所
Thumbnail
由《流浪集》到《理想的下午》到《門外漢京都》,《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前,讓人食指大動邊走邊吃的文學作品吧?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其實我對舒國治老師毫不認識,只記得當時因為出版商發出的宣傳電郵,我對節錄的一段篇章深感共鳴,結果就隨手買了(還要買了簽名本?!)🤗 我已頗長時間沒讀散文,對比之前艱澀的工具書,這次閱讀的感受就像是遊花園般寫意恬淡😌
Thumbnail
於2022年4月完成生涯閱讀三千本書。 近年閱讀歷程 繁體書: ★旅遊類: 1. 草草帶你遊西藏:一個人在彼端的旅行. 出版社:和平國際 2. 幹嘛不旅行-馬汀夫妻無宅一身輕,自由玩世界. 出版社:墨刻 3. 菲律賓自助全攻略:只玩長灘島哪夠!出版社:華成圖書 4. 懶人大旅行:上船吧
Thumbnail
重溫舊夢的人渴望一條直線,通往過去;重新開始的人渴望一條直線;遠離過去。但人生的旅途不是一條單向的直線,誰說往紐約的路到不了舊金山。在看似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時,說不定正離迴轉之地越來越近。或許命運就是希望旅途應該走完整條林肯公路,載滿時代廣場高樓大廈的影子,從大西洋駛向太平洋,將它們曬在加州的陽光下。